UC头条:1800年前, 赵壹专门写了一篇《非草书》, 劝大家别学草书
1800年前,东汉时期,草书开始流行起来。在张芝等名家的影响下,大家都开始热衷于草书的学习,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就像赵壹描述的那样:“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发黑。”
点击加载图片
赵壹一看,这不行。啥事不干,光学这个,岂不是很耽误事?大家还是要把精力放在实事上。于是呢,在1800年前,赵壹专门写了一篇《非草书》,劝大家别学草书。
点击加载图片
赵壹是怎么劝的呢?他主要提出了三个关键:1、 草书并非圣人所造。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意思就是说啊,类似篆书和隶书,是圣人所造,你们这个草书,就是为了图省事弄出来的,根本不值得提倡。
点击加载图片
赵壹说的有没有道理?现在来看,他的想法并不怎么成立。他可能不知道,在他后面,草书和行书等书体,慢慢地会取代更高古的篆书和隶书,成为大家常用的书体,同时,也是书法家们表情达意的最佳选择。2、 要学好草书,是需要天分的。赵壹说:“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东汉的杜度、崔瑗、张芝等绝世高手,为什么能写好草书?在赵壹的眼里,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天分,并且是博学多才。提笔写字,只不过是顺便为之。如果你不具备这个天分,没有那个学识,光靠埋头用功,是很难学好的。
点击加载图片
赵壹的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学书法,特别是学草书,光是技法到位了还不行,还要求书家本身具备过硬的书外功。可反过来想,这些学识和才情,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来的啊。再者说,如果不试试,谁又能知道有没有这个天分呢?3、 学草书没用。《非草书》的原文有这么一段:“且草书之人,该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
点击加载图片
赵壹的意思就是说啊,你辛辛苦苦学草书,有什么用?考试也不考,找工作也用不上,公务员也不考核草书水平,真是啥用都没有。1800年过去了,赵壹可能没想到,我们有个中书协。
点击加载图片
另外,站在现在回过头去看,赵壹的这种说法确实有点狭隘。照他这么说,绘画有什么用?音乐有什么用?或者说,到底什么才是有用的?总体来看呢,赵壹的有些论点还是有些局限的。只不过,他看待书法的这些角度,却开启了后人关于书法的很多思考。前人是怎么看待书法的,有时候多了解一些,也是比较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