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办年货
老北京人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儿歌里唱得好“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从中可以看到,除了二十四扫房子搞卫生以外,全是准备过年吃的东西。
那时的老北京一般人家,生活还是很清苦的,物质贫乏,平时能吃一顿炸酱面就是美食大餐了。正如老舍先生写的话剧《茶馆》中王掌柜说的“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现在的年轻人真不能理解,这炸酱面有什么好吃的。那时主要因为百姓都穷啊!但是,每到农历腊月,人们就会把一年省吃俭用下来的一点积蓄,拿出来奢侈一下,把年夜饭尽可能的准备丰盛一些,让全家高高兴兴地过个团圆年。这已经成了百姓的生活习惯,成了民俗民风了。
过了腊月二十三,各种年货就陆续上市了,尤其是食品,大量涌进商店和摊商,市面上空前繁荣。人们首先要备齐除夕夜全家团聚的年夜饭。鸡鸭鱼肉蔬菜,尤其北京人平时就爱吃的猪头、猪下水等备受欢迎,去晚了或许就买不着了。我记得小时候大人在这时除了家禽,还买些山鸡、野兔,这些都是冬闲郊外农民打猎所获的。买回来要自己开膛、拔毛,收拾起来很费事,为了吃个新鲜,为年夜饭添些珍馐,辛苦也是乐此不疲了。年夜饭有两样不可少的,一是要有一条大鲤鱼或鲢鱼,为的是取个吉利“连年有余”,盼望来年日子好过一些。二是要有“四喜丸子”。这是把猪肉肥瘦搭配剁成肉馅,加上各种作料搅拌,用双手团成大个丸子,先炸,然后和猪肉一起炖或蒸,上桌时大碗里摆四个,取“福、禄、寿、禧”之意。另外要蒸很多发面馒头,取其“发”字,象征“发财”之意。饭菜要多做,因为从初一到初五,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能用生米做饭,因为一做饭就必有蒸、炒,这正与“争吵”谐音,怕新年家中不和谐。所以做够五天全家的饭食,那时冬天很冷,住的都是平房,放门口大缸里盖上或放窗台上,那是天然大冰箱。
年前还要买水果、年糕、上供用的蜜供,准备拜年用的点心匣子,还有除夕熬夜吃的零食,主要是“杂拌儿”。这也分粗细两种,细杂拌儿就是什锦果脯,粗杂拌儿是由花生蘸、核桃蘸、杂色糖、豌豆、葵瓜子、倭瓜子、榛子、金糕条等十余种掺和在一起出售,很受孩子们欢迎。这一切都要在除夕前备齐,初一闭市,就没地方买东西了,真是“鸡鸭鱼肉与猪头,集市釆购情意稠。阖家团聚除夕夜,人旺食美乐悠悠。”(何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