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应避免的三层伤害
“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这些是前人对太极拳的经典总结。在当今有人将其称为“哲拳”,以及世界上最完美的运动等说法,似乎太极拳就是技击的上乘功夫,或是疾病者的灵丹妙药。我们在肯定太极拳的巨大作用的同时,却不能轻视因错误练习方法造成的损伤,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太极拳的发展。所以笔者想谈一谈对太极拳伤害的看法。
太极拳的行为包含“行、气、意”三个层面,那么谈论所带来的伤害也必定在此三个层面都存在。本文是一些对太极拳所带来伤害的一些个人看法,不牵扯具体训练方法的完全阐释。
一、“行”方面
可能争论最多的是膝盖问题。我们不妨先给膝盖问题定个性,也就是说太极拳运动量的多少,重心高低基本不是膝盖疼痛的主要问题所在。透过历史得知陈家沟流传日练三十遍,更有能在八仙桌底下练拳之说法。这些练拳的方法我们暂不辨真伪,仅从推崇或表达的意思就得知,太极拳在一定阶段是需要大的训练量和较低的身法,且老一辈传承人没有构成膝盖疼痛,反而当今为何如此普遍?因而我们也可以说膝盖疼痛是练习方法错误的表现。
大致膝盖疼痛的方法有几种:
第一种,弓步时膝盖超过脚尖,这样就产生了上身重量与地面的反作用力全部合在膝盖部位,必然会产生疼痛。
第二种,动作呈跪膝状,膝盖处呈尖角并向身前跪出,此问题与第一种类同,构成此错误动作与胯部、立身中正、腿部力量有很大关系。
第三种,出现弹簧腿严重,也就是起伏动作呈直起直落状。这被称为单关节运动,属单点支撑受力,做多了必定对膝盖磨损大。因而我们要注意重心移动时要转腰旋胯,腿部呈螺旋伸展状,也就缓解了单点支撑用力的弊端。第四种,膝盖和脚尖方向不一致。一些练习者常常会伴随着转腰旋胯,而膝盖向外翻转过度,此时膝盖必定会产生疼痛。要指出的是此动作重点不在弓步与重心,而在于将胯部缝隙处向下松开,这样很容易就做到了转腰旋胯且膝盖不外撇的状态。当然构成膝盖疼痛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骨质疏松等等。
二、在“气”方面
错误的把太极拳当成气功进行研练。我们要知道太极拳是一门武术,这门武术集合了各家武术所长,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融合了导引吐纳、中医经络学说等于一炉创编出来的。其系统内包含了气功理论,但并不等同于气功。我非常赞同太极拳的套路、功法、单招、练气、推手、散手等丰富的训练方法,但应该有层次划分与变化,而不应该局限一种训练方法走向极端。那便是将太极拳当做气功在练习,颇有偏失。
更具体的讲,人们往往侧重于用意识的主观作用性主导气的运行,必然会失于形态。很多拳友几乎都有过类似的感受,也就是按照老师的意思练了很久,自我感觉非常不错,但老师检查后发现,与当初所教已大相径庭。更有甚者索性就只重“意”、“气”的运行,完全忽略外形的标准与否,比如人体的一些力学原理(如杠杆力、对拉力、螺旋力)也渐行渐远了。推手是检验套路好坏的有效方式,此时与对方推手时就造成了完全无法招架的地步。出现此类状况是因为只重“气”和“意”的作用,而忽略了行的配合。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的以外形带内行,还是到后来的以内行催外形,最终还是意、气、行三者的合一。
三、“意”方面
上面已经对气做了阐释。气呢与意识有较大的共通性,这一块我就重点谈主导意识的思想,也就是纯理论的东西。思想方面可以拓展出哲学、处世学、太极拳理论、历史观等,其伤害最深的莫过于太极拳理论了。谈起理论我们必然想到了各代各派名家的拳论,貌似他们所著理论直接能把我们指引成太极高手。可以断定这是个完全不成题的假设,不然自古以来就没有“入门引路须口述,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说法了。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记载技术的理论大多具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不会将过程写的非常清楚,一定给人构建无限的深思空间。
就比如说拳里面什么时机应产生折叠,什么时机要抬步,什么是放松等等,太多拳论上不会写很清楚的问题。往往一些练拳者会凭自己的主观臆测进行盲目的技术创造,并且形成了一套自我圆说的理论,实际上这种技术是纯属的形而上学,完全经不住推手实战的推敲。现在很多拳友能将各种太极拳经典理论倒背如流,甚至一个隐了名的大师就可以在公园里好好受教一番,足可以证明拳术理论与技术脱轨的程度了。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太极拳是一门实践型科学,绝不等同于纯理论的升华或纯肢体的技术。假使跟随过陈家沟老拳师练过拳的都应该知道,他们不会一味的向徒弟灌输理论知识,而从是徒弟自身状况出发,进行技术与理论的双轨灌输。也可以说太极拳是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身体产物,他鉴于阴阳似分未分的矛盾统一之状,鉴于出世与入世的人生永恒话题中,更鉴于术与道的深度体验之间。其最终一定是实践和理论高度统一的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