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误区

古人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讲同理心,再通俗点就是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这样换一个角度,就可能获得同理心,可能更多想到对方的利益,从而增进协作的可能性。

但社会的进步增加了它本身的复杂程度,在互联网时代,人与社会的接触面急剧暴涨,所有人在同一个平台交流沟通,不同层次的人有着天差地别的心理活动,试想你如何同理。

这就像之前讲过的知识的诅咒,一个大学教授根本不可能理解一个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前几年有一种常见的互联网骗局,说南洋某国一嫁与富豪的少妇,因丈夫年迈无生育能力,为分家产,需要找一个有生育能力的人,与之做爱生子,事成之后再支付五百万酬金。但为考验诚意,需先行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一般数额极小。你看到这种事儿会动心吗?大多数人都不会,甚至替骗子担心,这也能骗到钱?

然而还真有人上当,电视新闻里就报道过一个采访。受害者是一其貌不扬的老头,看样都未必还有生育能力,很可能他也是想当一回骗财骗色的骗子。在电视里老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他把仅有的六万块钱分十几次汇给了真骗子,表示自己只是想助人为乐当个好人,结果好心遭祸害,好人没好报。你能理解他吗?怕是想白了头发也无法理解他是怎么想的。

如此拙劣的骗术居然屡屡奏效,这就是复杂的社会结构对人认知的挑战,在这里同理心毫无用处。就像一些短信诈骗,骗子故意在书写上留下许多错别字甚至语法错误,你要是觉得骗子太笨,那就大错特错了,骗子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把聪明人过滤掉,把剩下的低层次的人作为主攻对象,无非是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而已。

社会已经复杂到如此程度,如果再抱着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你的任何言论或行为,在别人心里引发的后果,我们往往无法想象。

所以,保持自己的稳定状态,对外界的不确定抱有理解之同情,不要拘泥僵化于已有的所谓优势,多角度多层次的去观察事物的演化过程,这才是应对这个复杂社会应有的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