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为什么在山东(商西夏东说(2)
《史记·货殖》: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亳”。
这样就出现一个错误,司马公一边说“汤止于亳”,又说 “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鸿沟东、芒砀北与现在通常意义上的豫西地区的所谓伊洛根本不在同一地理单元。 太史公的《史记》作于西汉时期,是大一统后的文献资料,其中流传过程中又有删减层累(与逸周书一样)
这与现在学术界已经公认的传世先秦秦汉的权威文献在反应中国上古文明史时, 即不全面 也不公允的现象是一致的。
江林昌先生说: “司马迁著《史记》 时时以'考信于先秦六经’ 为宗旨, 而从周公初创到孔子整理而形成的'六经’, 则是以'据鲁、 亲周、 故殷’ 与'内诸夏而外夷狄’ 为原则。
在“中原文化中心论”、“夷夏之辨” 观念的影响, 战国秦汉文献中对后羿、 寒浞历史形象进行了有意歪曲和改造。 所以,“太康失国”、“羿浞代夏” 在反应中原正统文献中的评价不公允, 关于“太康失国”、“羿浞代夏” 历史事件,《楚辞》、《山海经》 中的记载是可信的, 是中原儒书对此事的有意删除。
所以《史记》出现这样前后矛盾的记述,我们无须严苛。但是要论证夏朝不是必须不能用汉朝文献,而应该以出土文物文献与先秦时期文献为主。史记只能是参考,而不能用来定论。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
《史记·殷本纪》:“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
夏朝前期,皋陶之子伯益的长子名大廉,被封于葛,建立葛国,葛国,又称葛伯国,嬴姓,夏代诸侯国之一。
禹晚年把就伯益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他。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
(《濮州志·山川考》:“箕山在州治东五十里,许由所居。对许由洗耳的颍水也有明确的记载:“颍水在箕山寺环绕而北。”还提到“黄店旧有许由庙,今已废。”其时代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晚期,与传说中许由生活的时代相符。
1980年2月,鄄城县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南大坑采得百余片陶片,其中有细泥质素面白陶片、磨光黑陶片、泥质蓝纹灰陶片、泥质方格纹灰陶片、夹砂方格纹红陶片、蚌片等,分别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文化、汉文化遗物。)
于是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奴隶制政权夏朝。夏朝建立后,启封他的大儿子大廉为葛伯,此为葛被封国之始。
《春秋》:公会齐侯于艾。邾人、牟人、葛人来朝。”
《天问》中有如下描述:“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天 问》一书史料价值早已为古史界 所重视这是因 为屈原在《天问》中所提 出 的一 百 七十多个 问题,参阅了《祷机》及《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楚国王 室 的 历史典籍因 而 必 然会保存一部分夏 殷以至上古的 真 实传说。
屈原本人还两次使齐亲自听取了稷下先生们的议论这就更使他有可能从南北方学术思想的差别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实上《天问》中的许多 问题就是由此 而 发 的,今天当然可以从这些引而不发,令人自悟不质言,而若疑难的问题间隙窥见一点古史真面目。
《尚书中候》:“天乙在亳,诸邻国襁负归德,东观乎洛”大家应该看出来了洛水在亳的东边。而且洛水在全国是有六条之多的。
《吕氏春秋·慎大》:
“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
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
《尚书中候》:
“天乙在亳,诸邻国襁负归德,东观乎洛,降三分沉璧,退立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天乙受神福,伐桀克。三年,天下悉合。”
这里有一个重要信息“天乙在亳,【东】观乎洛,伐桀克”
综合结论:夏桀的都城在成汤都城的东边。这个观点与夏桀居住地伊洛,在成汤的都城“亳”东边是完全相符合的。
《墨子·非攻下》云:
“遝至乎夏王桀,天有誥命,日月不時,寒暑雜至,五穀焦死,鬼呼國,鸖鳴十夕餘。天乃命湯于鑣宮,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亂,予既卒其命於天矣,往而誅之,必使汝堪之。’湯焉敢奉率其衆,是以鄉(向)有夏之境,帝乃使陰暴毀有夏之城。少少,有神來告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於天,
天命融(降)火于夏之城間【西】北之隅。
这里明确说了是夏城的西北之角
再看出土《尹至》释文:惟尹自夏徂亳,逯至在汤。
汤曰:“格,汝其有吉志。”
尹曰:“后,我来廷,今旬旬,余微。其有夏,众 ■吉好;其有后,厥志其仓;宠二玉,弗虞其有众。民沇曰:'余及汝皆亡。’惟灾虐德暴重亡典,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咸曰:'害今东祥不章?今其如台?’”汤曰:“汝告我夏䚈,率若时?”尹曰:“若时。”汤盟誓及尹,兹乃柔,大萦。
汤往征,弗宥;挚度、挚德、不僭。【自西(翦)残西邑,戡其有夏。】夏播民入于水,曰战。帝曰:一勿遗。”
从中可以看出汤的征伐路线是从夏朝的西部边邑开始的。出土文物与众多先秦文献相当契合,所以商在西夏在东是毋庸置疑的。
(没有太准确的地图其中很多地方错误后面我会细说的)
来看看战争的过程是怎么说的:
上博简【《容成氏】》:“升自戎遂,入自北门,立于中途。桀乃逃之鬲山氏。汤又从而攻之,降自鸣条之遂,以伐高神之门。桀乃逃之南巢氏。汤又从而攻之,遂逃去之苍梧之野。”
《 国语》 :汤伐桀 ,桀与韦 、顾 之君拒汤于莘之墟 ,遂战于呜条之野 。”
《呂氏春秋·簡選》:“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推移、大犠,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
《湯誓》:“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
《史記·夏本紀》:“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史記·殷本紀》:“桀敗於有娀之虛,桀犇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鬷,俘厥寶玉。”三鬷地在今山东定陶。
那么以上的地名在哪里呢,我们通过先秦时期文献来把它们找出来: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左传六》:【桓公六年】春正月,实来。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
【春秋经】:“八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甲午,治兵。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列子.天瑞》载:“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历史上有几个郕,但是这里只找与商时伐夏有关的
综合以上文献其涉列的一些关键地名皆定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地区。(夏朝要说的太多太多,接下来会详解战争的起源以及夏各诸侯国对汤伐桀的态度。以及本文中的其它地名及解释。
我是金磊欢迎大家,我会用甲骨文与金文及先秦文献、分子人类科学、环境地理建模重现华夏那段失落的洪荒秘史。谢谢(夏朝会继续更,然后还有各种古国真正的历史源流,同时会更新《山海经》解密(同样是真正的文献资料)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