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没有“少女感”的女主,如何做到广受欢迎?
提起当下的影视剧,相信“少女感”一词大家都说腻了。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影视剧不发达,小说成为主要娱乐来源时,小说中的女主角大多也是年轻女孩。
而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不走寻常路,其中的女主白流苏在故事的开始就已经28岁了,这年纪,放在2021年也是妥妥的剩女,而且她离过婚。用流苏娘家人的话说,简直“残花败柳”。
但是,塑造了这样一位女主,《倾城之恋》却获得了极大的轰动。
《倾城之恋》于1943年9月至10月在《杂志》月刊上连载,一下就让张爱玲短时间内迅速走红。一年后,张爱玲尝试把《倾城之恋》搬上舞台,导演、演员与其他制作人员都是当时上海话剧界的翘楚,演出同样获得极大的成功,轰动一时。
任何火爆的文艺现象都会引起争议,如何评价《倾城之恋》,似乎也难免见仁见智。翻译家傅雷在那篇有名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就认为《倾城之恋》不如《金锁记》,而且认为张爱玲“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并且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傅雷很委婉地表达他的看法:“《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
张爱玲有一篇《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其实就是借宣传话剧的机会,公开答复包括傅雷在内的许多评论家的质疑。不过张爱玲很聪明,她并没有直接针锋相对,而是平和地写出自己创作时所想。她一方面坦然承认小说“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得不够”;另一方面则自信地表示:“《倾城之恋》我想还是不坏的,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至于说主题貌似不明确,张爱玲表示她喜欢采用“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是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而是好的不全好,坏的也不全坏的写法。
张爱玲进行反思:
《倾城之恋》似乎很普遍的被喜欢,主要的原因大概是报仇罢?旧式家庭里地位低的,年轻人,寄人篱下的亲族,都觉得流苏的“得意缘”,间接给他们出了一口气。年纪大一点的女人也高兴,因为向来中国故事里的美女总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而流苏已经近三十了……
凡尔赛了一番后,张爱玲又开始认认真真地谈她的创作理念……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知道:当时的小说创作,多半的女主角也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而白流苏,不仅年纪大,还过得很惨,离婚后回到娘家日子过得很憋屈。所以,后来白流苏搞定了一个“金龟婿”,读者们都为流苏出了一口气。有许多读者能够在这样一位女主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过这段内容,倒是很写实,众多读者在《倾城之恋》中的确可以找到许多共鸣,不论作者的本意是否有想要取悦读者的想法。
大约经典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处境、想法等即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还是会有一定的普适性。
女主人公白流苏的困境就很有代表性。
首先,男权压迫下的尴尬境遇。
被家暴后选择离婚,之后回到娘家的白流苏无法得到正常的生存空间。至亲的兄长们对妹妹白流苏的态度充满了虚伪与冷漠。兄长们认为妹妹离婚是丢了白家的脸,虽然这么说,但是他们对流苏的财产可没有一样敬而远之。他们把流苏的财产压榨干净,然后想要把她再次送到前夫家去守寡。
在那个大家庭中,白流苏丝毫没有发言权,自己的命运也无权决定。她只是男权家庭里的“商品”,只有利用价值,而没有亲情。就连母亲,也不自觉地成了男权的帮凶。
其次,同性的排挤备受打击。
白流苏回到娘家以后,不仅受到来自异性的压迫,还有来自同性之间的互相挤压。从血缘上看,那些男性本是流苏的至亲;从同被压迫的角度看,那些女性与流苏同样具有悲剧性。然而,他们却都对流苏充满敌意。
首先是白公馆的女人们。白流苏作为一个离过婚的“叛逆”女性,在娘家不但没有得到关心与呵护,反而受到了以四奶奶为代表的亲戚们的嘲讽与排挤。她们讽刺她作为一名“弃妇”不仅让娘家名声扫地,而且赖在家里白吃白喝。
而在面对优质男相亲对象。宝络辗转听到四奶奶想要把自己女儿嫁给范柳原之后,“心里着实恼着她,执意不肯和四奶奶的两个女儿同时出场,又不好意思说不要她们,便下死劲拖流苏一起去”。宝络是利用白流苏,她认为流苏是一个没有威胁的“二手女人”,而且可以衬托她。
一个女人,但凡已经嫁过人,就不再会有家了!离过婚以后就更没有容身之所了!这样的悲剧,可能在今天还在上演!
当然,公馆内女人们也不是一致对流苏有敌意,她们之间也是明争暗斗不断。张爱玲没有写三奶奶和四奶奶的直接冲突,但两人的关系却很微妙。从白流苏母亲的口中可以得知,白公馆原来是由四奶奶管家,由于四爷狂嫖滥赌,挪了公账上的钱,管家权这才转移到三奶奶手中。
而要强的四奶奶是咽不下这口气的。
比如在面对范柳原这个优质结婚对象时,本来是白老太太介绍给宝络的。但是四奶奶却想让自己的女儿代替宝络去相亲,因为那样的优质男让四奶奶动心,但是表面上还是一套完美的说辞。自己的女儿们抢风头不成,四奶奶又对流苏冷嘲热讽。
在《倾城之恋》中,女性之间的基于利益的争斗,表面上看有人短暂的胜利了,实际上她们都是被男权、礼教异化的,在那种封建大家庭,女人中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
敢于自己做主的流苏始终走不出男权的控制
相亲时白家这种体面人家的小姐宝络不会跳舞,在前任不成器的丈夫那里学了舞蹈的流苏出尽了风头。
虽然不能说这时的流苏就是完完全全故意的,但是从这件事导致的反应来看,白流苏觉得很爽。读者看起来也很爽,终于出一口气。
就连被抢了相亲对象的宝络本人心中“最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时,恨上了白流苏的同时也对其生出许多崇敬感。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张爱玲的这番感慨恐怕在2021年同样适用,很扎心啊!
回到压抑的娘家之后,流苏决定逃离家庭,跟随徐太太去香港找范柳原,为自己搏一个可能的未来。
白流苏向来大胆,离婚那么“叛逆”的事情都做了,主动去纠缠一个可能的“长期饭票”又有什么拉不下脸的呢?她白流苏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个淑女!
白流苏来到了范柳原身边,看似是逃离了原生家庭,但其实她只是将自己的命运换了一个寄托对象——优质男范柳原。
但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生存,掌握自己的命运对流苏来说是很困难的。白流苏对范柳原,主要是用“女为悦己者容”那一套,从而暗示他能给她一个现世安稳。
但范柳原却“无意于家庭幸福”,他高级调情的终极目标也只是让白流苏成为他的情妇而已。直到战争爆发,才成全了流苏的愿望。
正如张爱玲所说:“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软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养与阅历。……而她始终没有彻底懂得柳原的为人……”
白流苏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她任何时候都很清醒,她很明白自己是依附男人的,而且除此之外好像没有别的出路。
到最后流苏都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白流苏赌上一生做出的决定,在范柳原那里不过是一个猎奇经历而已。
白流苏最后还是依附男权,但在为自己争取婚姻自主权的问题上,怎么说她也算大胆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白流苏的故事说明女性发掘自我意识,走向独立自主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正如张爱玲说,《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中国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
墨酱觉得这里可以看出张爱玲有比较包容的的“女权”观:无论是选择独立自主,还是从男权社会中得到利益,都是可行的,应该尊重女性的任何一种选择。很有对女性命运的关怀。
虽然写得不是一个少女的情感经历,但是《倾城之恋》却很受欢迎。墨酱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倾城之恋》是走心的。墨酱本人就有一种感受:读张爱玲的小说,特别会容易对号入座,大抵是因为张爱玲把人性写得太鲜活了。
所以,《倾城之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让人感觉很真实。那些小说中的人物,似乎就生活在现实中:努力想要争一口气的白流苏,自己都不懂自己心的范柳原,咄咄逼人的兄长,明明有偏向却两边都不得罪的老母亲,要强的四奶奶,平庸的宝络……
这些真实的人物也让故事更加立体:亲人之间会存在龃龉,结婚也不一定需要爱情。苍凉如斯,却引人共鸣。
史料参考:《桃花难画:张爱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