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前,肉桂与桂枝通用,但仲景却能妙用桂枝!
医易同源经方平台 河南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
唐宋以前肉桂与桂枝不分,至清代才把柳桂作桂枝的正品,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仲景经方时要根据证候、经文治疗的指征分析,是桂枝还是肉桂。一起来听听医易同源经方临证班的讲师怎么说!
桂枝汤中以桂枝与芍药配伍并不是以“有汗”“无汗”作为辨证的要点,用方的关键是“营卫不和”。现代实验研究认为桂枝汤对体温和汗腺呈双向调节作用。
中 药:桂 枝
桂枝并无直接利水作用,通过辛开温化而达水气流行之目的。降逆气是桂枝之特长。后世有医家称号桂枝汤乃补虚温中第一方。
东汉《神农本草经》略早于仲景,其只有牡桂和箘桂,无桂枝之名。至《伤寒杂病论》才有桂枝的记载。但《伤寒杂病论》所讲桂枝与今之桂枝不完全相同。据唐代本草名著《新修本草》载:“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本草衍义》说:“《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其本身粗厚处,亦不中用。”说明唐宋以前肉桂与桂枝不分。可见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肉桂与桂枝尚不分,桂枝用嫩枝的枝皮。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仲景经方时要根据证候、经文治疗的指征分析,是桂枝还是肉桂。
张洁古《珍珠囊》:“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宋代《本草别说》:“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小嫩枝条也。”说明宋代的时候也搞不清肉桂、桂枝。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袭用唐宋本草旧说。到了清代初年,才开始把柳桂当作桂枝的正品,肉桂与桂枝已经分开。桂枝就是柳桂,像杨柳树一样的枝。《金匮要略》附桂八味丸中的桂枝应是肉桂。至清代才把柳桂作桂枝的正品,一直沿用至今。现代桂枝系樟科植物肉桂定植 2 年后,采折嫩枝,去叶,晒干,即是。
中 药:桂 叶
《伤寒论·太阳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学界习惯于“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及“无汗不得服桂枝”之说。拙见不完全苟同,桂枝汤中以桂枝与芍药配伍后并不是以“有汗”“无汗”作为辨证的要点。用方的关键是“营卫不和”,不论有汗、无汗,均可用之。
案例:对杂病中动则自汗不已,汗出衣衫尽湿,一日数换衣服,久治少效者,以 50 克黄芪补气固表,桂枝汤和其营卫,再加麻黄根、煅龙牡等,调治一月收功。又以此方加减治疗暑日厚衣无汗者,黄芪用 60 克鼓舞卫阳,桂枝汤调畅肌腠,再嘱患者喝热稀饭、洗热水澡,治疗 3 周逐渐汗出,乃至完全正常。此即《内经》“阳加于阴为之汗”之谓。两案“有汗”“无汗”,均以桂枝汤加黄芪取效,所谓“异病同治”。可见用方关键是针对病机而非一味囿于“有汗”“无汗”之说。诚如陈士铎《本草新编》所云:“桂枝发汗之药也,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此必然之理也。”现代实验研究认为桂枝汤对体温和汗腺呈双向调节作用。
化气行水:
《伤寒论》中的五苓散,太阳受外邪后,水气不能敷布,表现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用桂枝的功效就是通阳化气,在杂病中的水肿也可以引用此理。一般水肿病机总离不开肺脾肾三脏,可以用利水药,淡渗利水,再不行可以通阳利水。尤其对于顽固的水肿,肝硬化腹水,或者是其他各种各样原因引起的水肿,可重用桂枝通阳以助化气行水。盖水为有形之邪,属阴,水之运行,赖阳气之温煦蒸腾气化,无论新感旧邪引起的水肿,皆是如此。桂枝并无直接利水作用,通过辛开温化而达水气流行之目的。《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由脾虚引起的水液停留,不管是心病、肝病、肾病引起的水肿,只要辨证属于脾虚的,即可以用苓桂术甘汤。若肾阳不振用真武汤,旨在温阳利水。
温经除湿:
桂枝有温经脉、祛寒湿的功效。如桂枝附子汤治疗风胜于湿,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外邪侵犯经络,经络气血痹阻不畅,身体疼烦不能转侧。甘草附子汤治疗寒湿较重,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属于寒湿偏重者。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热痹,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现有成药尫痹冲剂,是在桂枝芍药知母汤基础上的加减,也是重用桂枝。上述 3 方中都用桂枝,取其温经除湿之功。桂枝辛温,辛者能散能横行,横行肢臂,辛可通络,祛除络中之邪。
温中补虚:
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腹中痛,取桂枝温中补虚。30 余年前聆听江西中医学院伤寒名家万友生先生授课云,“桂枝汤是一个补方”。初闻颇感疑惑,及至读书临证既久,信非虚语。临床中常用桂枝汤加黄芪等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各种慢性胃炎、结肠炎等,温中补虚,通阳化气、缓解疼痛,效果佳好。后世有医家称号桂枝汤乃补虚温中第一方,不无道理。
平冲降逆:
代表方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气。奔豚气类属于胃肠神经官能症。仲景用桂枝加桂汤治疗气从少腹上冲于心。在门诊杂病中此类患者并不少见,往往主诉奇多,常伴有夸张色彩,有气从少腹上冲,伴肠鸣腹胀、失眠、消瘦、腹部搏动等症状,用桂枝加桂汤或者后世的奔豚汤,取其温中平冲降逆,佐以疏肝利气开郁,有一定疗效。有人认为此桂枝可能指肉桂,有平冲降逆作用,也不无道理。张锡纯说桂枝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之宗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逆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类);又说“降逆气是桂枝之特长”。
通络祛瘀:
桃核承气汤治疗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这是太阳病腑证中的蓄血证。即是瘀血证,可以引起发狂等。《医林改错》指出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所致。有报道精神分裂症从瘀论治,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有一定疗效。《难经》有“重阳则狂,重阴则癫”之说。阳证中有部分是阳亢,也有部分属瘀血阻络,神明失守,导致心神错乱。临床出现舌红有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症状,可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化裁。桃核承气汤用桂枝佐以大黄、桃仁等通络行瘀,可以控制症情。
桂枝的配伍与运用
桂枝加麻黄:
功能发汗解表,代表方是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太阳受寒,经气不舒导致浑身骨节酸痛、畏寒怕冷,还有发热等表证。后世认为“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骨节酸痛是太阳经气不舒,应该用麻黄汤发汗疏通太阳经气。《内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此为因势利导法。用麻黄、桂枝配伍是发汗最佳的方案。
案例:患者长期在冷库里工作,天天出入于冷库里搬运冻猪肉,夏天也要穿棉大衣。由于长期受寒,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不能出汗,此卫阳为寒气所束缚,汗出不来,夏天不出汗,就可能要中暑。患者主诉严重怕冷,舌苔白厚腻,无汗,笔者用麻黄汤加减治疗,麻黄用 20 克,桂枝用 15 克,再嘱患者喝热稀粥(效法仲景用桂枝汤后喝稀饭,以助阳解表、和胃气),另嘱他洗热水澡,3 剂后汗出而解,诸症悉除。
桂枝加芍药:
功能调和营卫。《伤寒论》中桂枝与芍药相配伍有18 方。《医宗金鉴》说,桂枝是君药,芍药是臣药,两者相配伍,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意,所以其功效不是发汗和敛汗,而是调和营卫。不管是有汗和无汗,都可以用桂枝加芍药配伍。《本草纲目》中说,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本草求真》说,桂枝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可见桂枝不是发汗,也不是敛汗,而是解肌。其相类的处方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桂枝加重平冲逆。桂枝加芍药治太阳病伴腹满时痛者,把芍药加重,旨在针对腹痛。曾治一荨麻疹案,发病与感受风邪有关,与患者的过敏体质也有关。荨麻疹也可能无汗,也可能有汗,关键不是有汗和无汗,而是受了风邪以后导致营卫不和。“疹属太阴肺卫”,应该用解表,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疗效很好。岳美中先生曾经治疗一位发烧 39 度左右的患者,看了很多京城名家西医,体温还是不退。后来仔细一问病史,患者一直住在空调里边,表虚营卫不和,体温在 38.5 度左右,先生用桂枝汤加减,3 剂即热平。
桂枝加附子:
桂枝辛温,附子辛热,代表处方是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太阳篇中,太阳病发汗,汗漏不止,表未解,导致阳虚欲脱,仲景用桂枝加附子助阳解表。桂枝加附子汤和桂枝附子汤不同,桂枝附子汤是《金匮要略》治疗伤寒风湿痛,由寒邪束表引起骨节疼痛的风湿病,属痹证中的痛痹。《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性凝滞,寒主收引,由寒邪侵犯骨节而导致的筋骨拘挛疼痛,所以用桂枝附子汤。
案例:一个中年女性患者,夏天穿着滑雪衫,躺在椅子上,自觉很冷,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汗漏不止,舌苔很白,给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附子用 30 克(先煎 45 分钟到 1小时,以舌头不麻为止),药后冷好多了,出汗也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