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凿晋水在鬷川 ——鲧禹治水的史学思考

乔兆坤 王明亮

[摘要]大禹是我国古代一位部落酋长,被尊为山川神主,封地在大夏,即陶唐氏的鬷川, 今运城市姚暹(xiān)渠流域。尧舜禹同都冀方,冀方即河东盐池及冀氏封地苦城安邑。大禹治水即治盐,其核心工程就是开凿晋水。鬷(zōng)川的下、中、上游都有晋水的踪迹。刘海即鬷夷氏(冯夷氏),图腾或族徽为蛙鳖(W)纹,习称大禹。野狐女即涂山氏女,涂水、涂山和台桑同在一地,就在今运城市西野狐泉小山丘上。大禹治水是尧舜时代的一场科技革命,它以冀州为样板,治水、治军、治政、治赋、治役,同时掀起了一场社会革命,使华夏告别了原始社会,跨入文明王国的门槛。

[关键词]大禹、大夏、鬷川、冀方、唐国、晋水、刘海、涂山氏、科技革命

    一、大禹是人不是神

提起大禹,无论男女老少几乎都知道他是一位“改堵为导”、“开龙门”、“劈三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大英雄。
    既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上古历史上一位部落酋长,〔1〕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他是哪里人?何等样人?又是如何以原始的工具和生产力,去“开龙门”、“劈三门”呢?等等。

只要坚持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认真分析史料,这些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和记载,极有可能透露出这样一些远古信息:(一)大禹治水首先发生在“龙门”、“三门”、 尧舜帝都古冀州,即今之运城市一带;(二)从鲧到禹,治水工程前后两期历时22年,前期主要以堵为主,后期主要以导为主,这与盐池水利如出一辙;(三)“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治水工地离家不太远,否则,怎么可能“三过家门”呢?(四)大禹治水十三年正与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开凿红旗渠的时间相同,二者相比,无疑前者工程量肯定要小许多倍,而影响肯定要比后者大许多倍;(五)大禹“治水”当有两个意义:①其本义为治理冀州水患;②其引申义为治理九州各水系的民众,设官定赋,实行有效统治。总之,上述信息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地理环境,社会组织相适应的客观存在,是研究大禹治水这一历史命题的基本出发点。

    二、禹封大夏在河东

《尚书》说,禹为舜帝司空,奉命率四岳及百姓治水,功成受禅登基,国号为“有夏”。《国语·周语下》:“皇天佑之,祚禹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2〕71那么,“有夏”最初又在那里呢?

《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帝喾)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后帝不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3〕266这就是说,夏、唐、晋起初本是一个地方,都是参星对应的分野。

《诗·唐风·采苓》:“采葑采葑,首阳之东。”古唐国必在首阳山以东的大夏之墟。〔4〕

《新唐书·天文志》:“参、伐(伐也称罚星,在参星三星中间)为戎索,为武政,当河东(崔恒昇:《简明甲骨文词典》曰:“河东,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县一带。”),尽大夏之墟。”〔5〕可见,以参星、首山和黄河为座标的河东,历代史书都认为是禹夏和唐叔的封地。

《世本·居篇》说:“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西汉以后《郡国志》、《十三州志》、《水经注》、《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环宇记》、《读史方舆纪要》、《中国民族史》均肯定了这一记载。〔2〕72故而俞樾为其作序的《韵海大全·地部》说:夏县禹王城为大禹旧都,安邑县(盐湖区安邑镇,古之晋阳)为'禹营安邑’ (大禹新都) 。

《史记》〔集解〕注释“河东”云:“徐广曰:'尧都晋阳也。’”﹝6﹞3263杜佑《通典·州郡典》卷第一百七十九:“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鳴条陌,汤与桀战于此。汉旧县。”(互联网) 今本《竹书纪年》说:“帝相二十八年,少康自纶(山西荣河)归于夏邑。” 又“帝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元年乙酉,帝即位。诸侯宾于王门,再保墉会于上池(按:环安邑县“古城”之水习称“上池”,盖与“下池”盐湖相表里也)。又“帝癸(夏桀)……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 (互联网)《尚书·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等著名史学家的文献也都 与《韵海大全·地部》的上述说法相契合。

弄清大禹的始封地很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考察大禹治水的踪迹,应该从河东首山一带入手。

    三、古唐国的疆域

周初的古唐国到底有多大?疆界如何?这是探讨大禹治水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它与封域内的晋水密不可分。

《左传·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姑冼,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戌索。”〔3〕294我认为这是说:(成王)封叔虞为侯爵,赏给“大路”车,密须鼓,阙巩甲,姑冼钟,怀柔节制屏立其四周的杨(在洪洞)、贾(在临汾)、耿(在河津)、韩(在万荣)、郇(在临猗)、魏(在芮城)、虞(平陆境)、虢(平陆境)、董(闻喜境)等九个同姓宗族小国(李梦存和常金仓先生则认为是土著的九个异姓诸侯国〔7〕12),设立“五正”官职,发布《唐诰》册命,封到原来夏都一带,重新施行夏朝的行政办法。与条戎(中条山一带)骊戎(潼关附近)茅戎(今平陆茅津一带)陆浑戎(灵宝一带)东山皋落氏(垣曲、晋城一带)为疆为邻。根据《周礼·夏官》规定:“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按:错杂花插)之地。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8〕312又据《甘誓》、《牧誓》、《费bi誓》、《秦誓》、《汤誓》体例及“汤”、“唐”通假〔9〕1-2,可知《汤誓》即《唐誓》,亦即商汤在唐邑战地的誓师。又据《书·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书·伊训》:“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9〕234,256,又可知唐邑即鸣条邑,亦即盐湖安邑。因此可以推知:周初叔虞所封唐国的疆域只有以盐湖安邑为中心的鬷川(今姚暹渠流域)和涑水河中游“方圆百里。”

《史记·晋世家》说:“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此处所说的唐,应是指其版图疆域,而非叔虞所封的唐邑城邦,但有些人却据司马迁“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一句话,就断定此方(今翼城或临汾)就是叔虞初封之地,且唐邑也必在这里 ,实在欠妥。我认为,司马迁所谓的“河、汾”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定语后置关系,即“汾河汇入后的黄河”。其东特指古之安邑、今之运城一带。

又《左传·昭公元年》说金天氏后代昧的儿子叫台骀,继承了昧的官职,疏通了汾水下游和洮水(涑水支流),围堵住大湖,让人们居住到了辽阔的平原。颛顼帝嘉奖他,把他封在汾河中下游,沈姒蓐黄(考古工作者发现在翼城县)四国世世代代守着他的祭祀。现在晋国据有汾川而灭掉了这些国家。〔3〕266这一记载说明汾浍流域是晋国后来北进扩张拓殖的国土。《国语·晋语》说,晋献公暮年,“晋国是以霍山为城墙,以河汾涑浍为护城河。”〔10〕342意思是晋献公大大扩张了晋国的疆土,把疆界推进到涑水、汾浍和霍山,版图相当于今运城、临汾两大盆地的中心地区。因此叔虞初封的唐国不会是翼城、临汾一带,更不会跑到太原附近。

殷墟卜辞有“告 秋于西邑”、“ 尞于西邑”、“侑于西邑” 。《简明甲骨文词典》释“西邑 ”曰:“殆为唐邑,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我认为,“西邑” 就是夏之常都盐湖安邑,太原市西南在商代尚属土方,与盐湖安邑、商之安阳不可同日而语。“告秋”、“尞”、“侑”都是商王祭祖祀天的重要仪式,一般都在太庙或社稷坛举行。这种特定的祭祀庙坛,非王都不设。《史记·商本纪》说:“商汤革命,夏社未迁。”故知“告秋”、“尞”、“侑”于“西邑”,必在夏禹常都——(盐湖)安邑。“大丰簋”铭文曰:“丕显王作商,丕显王作唐。”《诗·周颂·武》说:“﹙武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这里所说的“ 唐” 和“刘” 都是指帝尧后裔夏禹枝族,亦即商的股肱方国。后来因参加武庚叛乱,被成王削剪,其国族被迁往陕西,命为唐杜氏。于是叔虞被封到商之“西邑” ,夏之邦都,又叫 “唐邑”。著名的“ 削桐叶为珪以封弟”,即“叔虞封唐”的故事,记录的就是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桐叶”即“ 唐孽”, 唐邑即晋阳,尧之旧墟也。又《国语》云:“(唐叔虞)曾射兕于徒﹙桃﹚ 林。”而“晋公盦ān铭”亦曰:“ 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正)﹙阙﹚ 百蛮,广治亖(四)方,至于大廷,莫不来(王),命 公,冂宅京师……” 《说文解字注》:“冂,坰也,邑外为郊,郊外为野,野外为林,林外为坰,象国邑也。” 我认为,“ ” 是“林”、“啺”、“邑”三字的合体,即上从“林”省,下从古唐字“啺”省,右从邑﹙阝) 旁,意即桃林塞正北毗邻之唐邑也,亦即桃林外之坰,夏之国邑也。叔虞死,子燮改唐邑为晋邑,以晋水及晋阳故也。《竹书纪年》说:“周赧王十二年(魏襄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谷。”说明晋阳毗邻秦地,理当就在今姚暹渠流域。《竹书纪年》还说:“晋侯作宫室而美,康王使让之。” (时王为先王作宫室,《竹书》多有记载)大概是晋侯燮重修禹之宫室以祀先祖考妣,因超越礼制,被康王使臣责怪,〔7〕12盖唐邑遂被废止,迁晋之国都于翼(今翼城与曲沃交界) ,是为正式之晋邑 。

1998年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葬群的考古发现证明:晋国第三代武侯至第十代文侯葬埋于此,即自周穆王至周幽王,晋国都城就一直在“翼”(曲村—天马)。〔11〕翼,翌也,次也,翅也,辅也,即翼是唐邑的陪都,晋国的第二都城。而叔虞封唐、燮父改晋时唐国疆域只能是鬷川和涑水中游这一小块。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拢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7〕1

“飂”即“刘”,陶唐氏的一大宗支。这段话是说刘叔安的后裔有个叫董父的,因善于驯养鳄鱼被舜帝赐为董姓,封土田于鬷川,鬷夷氏就是他的后代。董父驯养龙的地方,据说就在董泽(今闻喜东镇),封地鬷川,我认为就是现在的姚暹渠流域。鬷川与汾川,同为偏正词语,都是指特定的河流及其流域。《考工记》:“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8〕431吕梁、太行间为汾川;峨眉、鸣条间为涑川;中条、鸣条间当为鬷川。据《闻喜县志·卫星遥感图》及安邑文化学会会长景锐实地考察,从东镇吕庄水库(当为古董泽)溯沙渠河而上,横穿鸣条岗豁口,便进入鸣条岗与中条山之间的美良川,再往上游即为河源唐王山。此山又有一水名青龙河,经美良川折而向南,顺裴社至埝掌段的狭窄走廊或“瓶颈”进入夏县鸣条岗与中条山之间的青龙河谷平川。就在青龙河东西两岸,分布有著名的东下冯、崔家河、西阴、禹王城遗址。再往南入安邑境后称姚暹渠,沿渠两岸更有著名的盐池、昆吾亭、鸣条陌、关龙(豢龙)逄冢、舜帝陵、古城、龙池宫、池神庙、关帝庙等古迹。再往西南就是蒲州故地了。豢龙氏大概就被封在这条狭长平川。《说文解字》:“鬷  、鬴属,从鬲、 声。”  段玉裁注:“鬴,今经典多作釜。”又《尔雅·释鸟》注:“ ,子红切。鸟束翅上下,不能远飞也。”〔12〕故鬷字应是一个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另《战国楚竹书(二)·容成氏》第13号竹简:“昔[者]舜静[耕] 于鬲丘…… ” 〔13〕28则知“鬲丘”与“历山”通;而 《尚书·禹贡》又说“冀州  ……,岛﹙鸟﹚夷皮服 ” , 《山海经·海内经》也说:“有盐长之国,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14﹞335故知鬷川即中条山一线陶唐氏及有虞氏之平川,其地形似釜鬲,水流雍滞,势如鸟之束翅上下,不能远走。这正是夏县青龙河到运城西郊长乐滩再到解州北滩一线地势地貌和人文族居的真实写照。它南靠中条,北依鸣条,东邻董泽,西达雷泽,正好“方百里”,因此可以推知虞舜时的豢龙氏的封地鬷川,就是今天的姚暹渠流域。《尔雅·释水》:“覆釜,九河之一。”《书·禹贡》“九河既道”〔疏〕:“覆釜,水中多渚,往往而处,形如覆釜。(注:水中可居住而其状如覆釜)”〔15〕2851覆釜当在鬷川,大禹治水当从这里开始。

    四、盐池·冀方·冀州

大禹治水自冀州始。《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周礼·夏官》:“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杨纡。其川漳,其浸汾潞。”这里所说的“河内”、“两河间”为后世之冀州,包括今天的运城、临汾、上党、邯郸地区,其正北为并州,东北为幽州。

《竹书纪年》:“(穆王)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穆天子传》:“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宗栢夭先白□,天子使○父受之。”阳纡(亦作“ 杨陓(音纡) ”。古泽薮名。确址旧说不一,不可考。《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 冀州 ,其山镇曰 霍山 ,其泽藪曰 杨紆。” 郑玄 注:“ 霍山 在 彘 , 阳紆 所在未闻。” 孙诒让 正义:“ 杨紆 、 杨陓 、 阳华 、 阳紆 、 阳盱 声类并相近,惠 ( 惠士奇 )説以为一地,义似可通,惟所在地域则舛互殊甚…… 杨紆 所在, 汉 时已不可攷,故 班 郑 并闕而不言,而旧説多强为傅合,悉无塙(音敲,土坚不可拔也)证,谨从盖闕,以竢(古俟字)知者。)[互联网]

《穆天子传》卷一:“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与“陓”wū同音,与“盬”叠韵)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山海经·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郭璞注:冰夷,冯夷也。《淮南》云'冯夷得道,以潛大川’,即河伯也。)〔16〕218因此我认为,从极(忠极)之渊,盖为中冀之渊,亦即河东盐湖——古之阳纡也。又《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22〕94-95《(运城盐池神庙)海光楼赋》亦云:“约冯夷而幽靓jìng兮,鼋螭舞於池中央。” 〔20〕99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P20则说:“河伯大概是一个部落酋长。”则“河伯”又当与夏禹部族酋长相通也,而“阳纡”(河东盐池)理当又是鲧化为玄鱼或黄能所入藏之羽渊也。

“杨纡”據《辭源》所引,多以為在陝西省,即雍州地境,故知其有误,当为“矢昜 纡”,“杨”、“矢昜”古体形近,传抄易误。况且“杨”、“矢昜”(古唐字)同在古音第十部,又可通假。或以“ ”(上从﹝桃)林省,下从古唐字—啺省,右省部首邑﹝阝﹞旁)为“杨”。纡,曲屈也,故知“矢昜 纡”薮为唐国大泽,其水曲屈难泻出也。《说文解字》:“唐,大言也。从口庚声,庚承己象人齐(脐)。”《尔雅·释地[F1] 》:“岠(jù去)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 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疏﹞:“齐(当与“冀”字通假)州,中州。犹言中国也。” 〔12〕《说文解字》:“夏,中国人也,引申为大。”又《唐诰》:“(封叔虞于唐)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故“唐”“夏”转注相通。又“唐”从口庚声,与鬷(子红切)音近,故义转注而音通假。《淮南子·地形篇》:“正中冀州曰中土。”

总而言之,以上材料当是说:无夷即冯夷,冯夷即河伯,河伯即夏禹部族酋长,其国之常都就在中冀之渊,中冀之渊也叫阳  (杨或矢昜)纡。

顾炎武的《日知录》:“古之天子常居冀,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因此唐、夏、鬷、冀皆可转注相通。

《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酉矛、夷矛,黄帝誅之涿鹿之野。” ﹝16﹞54《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14〕326《尸子》卷下:“黄帝斩蚩尤于中冀。” ﹝16﹞56

《梦溪笔谈》卷三:“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16﹞57《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16﹞57《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蚩尤城在(安邑)县南十八里,其城今摧毁。” ﹝16﹞57

可见,阪泉、涿鹿之战及蚩尤城都在“冀州之野”,﹝2﹞67这里所说的“冀”、“中冀”“ 冀州”,是指史前传说时代的“冀州”,亦即河东盐池。

《左传·哀公六年》记载说,孔子曾引《夏书》上的话:“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3〕316-317意思是说:夏朝遵行天道,因而才据有冀方这块中土。“州”为族聚之地,“方”为方国,都邑。《释名·释州国》:“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 〔13〕61《竹书纪年》:“元年丙子,帝﹙尧﹚即位,居冀。……元年己未,帝﹙舜﹚即位,居冀。……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山西通志·三代世谱》也都说“尧舜禹启同都于冀。”〔17〕总之,唐、夏、鬷 、冀转注相通,颇合古字音义,应当没有疑问。

《说文解字》:“冀,北方州也,从北異声。《韵会》、《玉篇》皆曰:'冀或作兾,如《禹贡》:兾州。’北、八,二人相背之形。”〔12〕我认为“冀”是个亦声(会意兼形声)字:“ 北 ” 或 “ 八 ” 为东(大)盐池和女盐池两大盐池;“田”为卤水生成盐花之畛畦;“共”为共工氏(王钟翰的《中国民族史》说是鲧所袭用的部落名号,并断言“鲧与共工为同一神话人物。” 〔2〕61《说文·自序》则说是“太岳的先祖” ),合起来说即为“ 鲧禹部落及其宗支太岳(伯益)经营的东西两大块盐池畦地。”这是根据盐池地貌、氏族等因素创造的一个字,于是“冀方”也就成了盐池(矢昜 纡)和尧舜禹都的代名词。晋国的冀姓部族以地为氏,祖籍于此。冀的本义为盐池,而盐为五味之首,故“冀”又引申为“覬、”、“欲”,晋国的冀卻xī同祖大概就是这一缘故。晋国“三卻xī”,财富抵得上晋国的一半,在晋国任将帅的占了三军的一半多,富贵显赫。其中一支封于驹骊〔18〕(今河津,其东北十五里有冀亭),称驹伯;一支仍在祖籍地,叫苦城(安邑古代因产带苦味的大颗盐而称苦盐之城,简称苦城)叔子;一支封在温(今河南温县),叫温季子。〔10〕394-395他们的封国三足鼎立,几乎覆盖了晋国的大部分疆域,所以《吕氏春秋》称冀州“为晋地,在两河间”,而“冀方”也就通过“苦城叔子”这一线索被探知为今之盐湖安邑。《旧唐书·地理志》:“冀氏,汉猗氏县地,后于古猗氏县南置冀氏”亦说冀氏即为盐湖。〔19〕3

不惟尧舜时代冀方湖沼相连,洪水滔天,就是春秋、战国时,这里也是“绛(涑)水可以灌城”的低洼之地,〔19〕4唐宋元明清,这里客水浸盐更是史不绝书。公元1958年涑水洪峰经北相而西南及姚暹渠泛滥,直逼盐湖的场景,花甲老者更是记忆犹新。〔20〕476

因此,大禹治水也就从帝都冀州(即九河之一的覆釜→ 鬷川)开始。

    五、大禹治水即治盐

鲧受帝尧之命治理冀州洪水,这是一项特殊的使命。它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要在盐池和地势低洼、水流雍滞的鬷川谷地创建一项独树一帜的水利事业。

《晋盐文化述要》引清人的话说:“解盐籍主(卤)水以生,缘客水而败。主水乃池泉之停滀,斥卤之膏液;客水乃山流之泛涨,池渎之冲浸。是以未治盐先治水,未治主水先治客水。”〔21〕这一总体而辩证的治水理论,核心就是“堵”、“导”二字。它来源于几千年来的历史实践,鲧和禹则为这一理论初奠基石并竖起了一道丰碑。

鲧治水九年,主要是筑堰以堵中条山洪水,现今盐池南、西、东三面的部分石堰很有可能即鲧治水所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盐池这个聚宝盆免遭水灌。《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14〕346《楚辞·天问》:“鸱龟曳衔, 鲧何听焉?”〔22〕84《说文解字·自叙》(十五卷下):“(共工)祖自炎神”,段玉裁注:“炎帝神农氏也,居姜水,因以为姓,亦曰历山氏。历山一作烈山。”这与考古学、周原卜辞、《诗经》、《国语·周语》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23〕根据以上记载的神话传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鲧利用天帝降暴雨一次次冲下山的沙石土泥,命令鸱龟部族的民众搬运拖曳,将它垒成堤堰以堵洪水?显然,这种简单的堤堵,只是在环池周围局部设防,如遇连续暴雨,环池四周及鬷川、涑水一起泛滥,势必引起客水雍滞不泄,冒过堰顶而灌入盐池,因此鲧治水九年,未获成功。

禹继鲧治水,继承并发展了堤堵之法,又致力于陂障鬷川滩地,以蓄洪水。《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舜听政三年,山陵不疏,水潦不諧,乃立禹為司空。……禹親執畚耜,以陂明都之澤,決九河二十四阻,於是…”[13]443这些分布于盐池东、北、西三面的滩涂洼地,都是自然形成,大小不一,且地势均高于盐池,故仍须筑障堤堰以防溢出。不难想到,滩蓄虽能缓解洪峰,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继续上涨的水患对盐池的威胁,最根本的办法乃是导水入河。

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正是改以堵为主的局部治理为以导为主的总体治理,其核心工程就是开凿晋水。这条人工运河引夏县的青龙河及王峪口、史家峪、巫咸谷等山涧洪水,经安邑、过解州,入永济,全长一百三十多里,沿途串通十几个低洼滩地和湖泊,将鬷川连成一个堵、蓄、排、灌相结合的水利网,并通过伍姓湖与涑水灌溉网连成一体,最后由蒲津口泻入黄河。《禹贡》中的九河,《尔雅·释水》说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我疑心它们就是鬷川一带的九条溪涧和地面径流。凿通晋水,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洪水对盐池和三圣王都冀方的威胁与灾祸。可见鲧禹治水的神话极可能是盐池水利最早实践的艺术反映。

    六、禹凿晋水在

明代嘉靖十四(1535)年,赐进士第、中顺大夫、光禄寺卿、三源溪田马理所撰的《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碑文说:“唐虞时是(按:指碑文所说的'盬’)名'盐贩之泽’。舜命伯益掌之,尝琴而歌,所谓'薰风时而阜民财’者,即是物也,故至今池盐俟薰风成。故虞坂在左,今青石槽者,即骐骥困车所也。禹平水土,盖由雷首、虞坂而北瞰斯泽,又北登景山而南望焉。其后九功既叙,劝以九歌,俾勿坏者,斯其一也。遂定赋上上,作都其墟。” 〔20〕97意思是,舜命大禹父子及伯益等治水,根据分析判断,理应就在古之鬷川,今之河东盐池及姚暹渠一线。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明嘉靖元年(1522)巡盐御史朱实昌亲撰的《浚姚暹渠记》碑文,比马理又早十三年且更明确地提出了“大禹在姚暹渠一带开河导水”的论断。他说:“且神禹之治也,行所无事,万邦作乂,而贡以达河为主。兹为夏都郊关纳总之地,頋岂有是害而不知所以便民哉?是可求其故矣!” 〔20〕555意思是说,大禹治水,举前人没有干过的大业,许多邦国部落跟着他一起治理,最后献给舜帝的主要贡物就是导水入河。这里(河东盐池)是夏禹都城的近郊和城关,是接纳和控制中条山与涑水河洪流的枢纽地段,难道有这样的灾害(按:指客水害盐)反而不知道用此类(按:指开姚暹渠)办法为民造福吗?由时下的疏浚姚暹渠可以类推、探究大禹治水的原委和情景啊!由此 可见,先贤们的真知灼见是何等的精辟,何等的中肯啊!

郑玄《毛诗谱》:“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6〕1636《汉书·地理志》:“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至成王灭唐,而封叔虞。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这些材料说明在盐池之滨,冀方(唐邑、晋阳)之南确有一条河名叫“晋”水。

《甲骨文编》和《积微居金石论丛》认为:“晋”字古作 ,象一件器物放了两支箭。〔7〕6《说文解字》:“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我认为“晋”是鲧禹部族的族徽。上半部为双镞,是鲧(鱼世系)氏族的图腾标志,这从半坡人面鱼纹盆可以得到印证。〔24〕96下半部为“日”,《尚书·汤誓》载:“时日(夏桀)曷丧,予与汝偕亡!”〔9〕50证明夏部族崇拜太阳神,夏后自命为“太阳之子。”因此“晋”字当为“尚箭崇日”的鲧禹部族族徽,而“晋水”也就应当是“鲧禹族所凿之河”了。

《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只要未发生天崩地裂的特大地震, 鬷川一线的地势是不会有大变化的。那么晋水与姚暹渠古今水道理应大体一致。《国语·晋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晋国的范献子到鲁国访问,问到具山和敖山,为了避武公和献公的名讳,鲁国人就用这两座山所在的乡名来回答。〔10〕431由此可知,总有一些乡镇村落,其名称往往与所傍临的山水有关。根据这一规律,我们便可以在鬷川(或姚暹渠)找到晋水的一长串踪迹。

在下游,永济城西的张阳池,古名晋兴湖,也叫雷(与嫘或累通假)泽。在伍姓湖附近有临晋镇,此镇有三点值得研究:(一)、《史记·秦本纪》:“(秦)武王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正义]说:“外谓临晋城外。'外’字一作'水’。” 〔6〕209意思是《史记》有一种版本记载是“与韩襄王会于临晋'水’。”(二)、考之全国“临×”地名,如临沂、临清、临济、临淄、临朐、临浦、临海、临江、临汾、临潼、临武、临漳、临榆、临汝、临洮、临颖、临夏等等,几乎全都与江河湖海相关联,临晋当然也不可能例外。(三)、临晋古称桑泉(见《韵海大全·蒲州府》),当与嫘祖的古桑蚕国(甲骨卜辞中称为桑方)的河流相关。

《史记·封禅书》:“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水曰河,祠临晋,”[正义]:“河神姓吕,名公子,夫人冯(冰)夷氏。”〔6〕1372-1373《国语·周语下》:“四岳(亦称太岳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帝尧封给他土地,赐有吕氏,姓姜。”〔10〕266《山海经》:“冰(冯)夷氏人面,乘两龙也。”〔14〕267《生殖崇拜文化论》:二里头夏文化考古陶片上有一首二身龙,额上还有菱形纹(鱼网纹)、W(蛙鳖)纹。〔24〕288《抱朴子》:“禹乘两龙,郭支为驭。” 〔16〕253以上史料说明两个问题:A、吕公子(伯益)配祀冯夷氏;B、冯夷氏与夏后氏大禹的图腾相同,很可能是同一个人物。

如前所说,唐、夏转注相通,唐、鬷转注假通(同类合韵)〔25〕830,而冯 ﹙冰﹚ 、 鬷又音近(由古音第六部转入第九部)通假[25]814,则鬷夷氏、冯(冰)夷氏、夏禹亦可转注相通。根据古代祭法典制(见《礼记·祭法注》:“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於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 〔26〕252临晋河神庙中所祭吕公子当为伯益,而冯夷氏则理应为大禹(即豢龙氏董父与御龙氏刘累之间的陶唐氏部落首领)。〔25〕466,570《唐六典》:“享夏禹于安邑,伯益配焉。”(见《国语·鲁语》:“非是族,不在祀典。” 〔13〕468)足以证明此说不妄。“祠河神于临晋”正是“禹凿晋水在鬷川”、“临晋城濒临晋水”的一个标志与力证,正如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就修筑在他们创建的都江堰上一样。

晋水中游有禹都晋阳。晋阳即燮父所改之国都。新《辞海》【河东】 :“郡名,秦置,治所在安邑,今运城市盐湖区之安邑镇。”《汉书·地理志》:“河东郡,秦置,莽曰兆阳。”应劭曰:“龟曰兆。”[12]安邑镇古称河东、苦城、鸣条邑、冀、唐、晋阳、虞州、虞邑,又以“兆(龟纹)”与“鸱龟”图腾转注相通而被王莽称为“兆阳。”《归藏·启筮书》:“昔者夏后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璇台于水之阳。” 〔16〕277西魏(或北周)曹恪碑云:“天和五年(570年)十月,卜厝于夏禹域之西北××(当为“高涯”二字)原(鸣条陌别称,特以商汤伐桀著称)之南……。”刻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年)的《河东盐池灵庆公祠颂并序》碑云:“其墟实沈……帝乙建社而临之,王豹迁都而据之。” 〔20〕4,19则安邑又称“夏禹域(邦邑)”、“实沈(夏)墟”和“晋墟”,商之“西邑”。(《书·太甲》:“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 〔9〕235)又冯、平声近(皆为唇音且同摄〔27〕68,106),与鬷合韵 〔27〕336-348,且徐旭生也说:“平阳、晋阳本为一地” 〔13〕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6)15孔安国说:“冀州,尧所都也。”﹝6)52),《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禹贡》冀州也,即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按:“《禹贡》冀州”与“尧舜之都冀州”绝非同一概念,且乾隆十九年重鎸的《蒲州府志》说:“北魏元清开永丰渠,引平水而西入黄河以运盐。”故知顾氏盖失)因而安邑又当称为三代王都之“平阳”。又因运盐古道虞坂之故,又当称为蒲坂、明都,总之,凡一十七名,皆不同时期不同史籍盐湖安邑之称谓。〔19〕《世本·居篇》所说:“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夏县禹王城),或在晋阳。”中的“晋阳”即为晋水之北的晋阳或兆阳,秦汉时的河东郡治。

晋水上游,有南晋、北晋、西晋村名,大吕、小吕村名及冯村、东下冯、西下冯村、董村、上董村名与下游的临晋、吕公子、冯夷氏相呼应,又有西阴村蚕桑古国〔28〕30与下游的桑泉(临晋的别称)、雷泽相呼应,等等,这一大串带“晋”字和“桑”字或与之相关联的唐(汤)王山等地名,都与禹凿晋水密不可分。它们就象一个个闪光的座标点,使大禹开凿的晋水(保护盐池和国都冀方的防洪工程——涑水河的一条季节性支流)在鬷川得以复活重现!

    七、 通婚台桑

《书·皋陶谟》:“予娶嵞山,辛、壬、癸、甲, 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9〕28    这是最早的有关嵞山氏的记载。《楚辞·天问》:“禹之功献力,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22〕91第一个提出了嵞山和台桑在哪里的问题。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说:“台,怡悦之怡,从口以声,与之切,一部。” 〔25〕58《世本·帝系》:“禹母修己,吞神珠如薏苡,胸坼che生禹”。 〔16〕243因而帝尧就赐禹以姒为姓。一般典籍都把姒读做似si,《康熙字典》引张衡《东京赋》的句子说:“'宓(fu)妃(伏羲之女洛神)攸馆,神用挺纪,龙图授羲,龟书 畀 bì    (赐,给予) 姒’,按:纪、姒、以,俱四纸韵;《字汇》:姒作叶(xie,相合)音以…”〔12〕意思是说,根据《廣韵》(紀、姒、以同属上声第四:“纸”韵)与《字汇》(姒、以两音相合),可知张衡在《东京赋》中把“姒”读作与它韵脚相合的“以”音。我认为,大禹母吞薏苡生禹,尧赐以“姒”姓,则“姒”的本音当读“苡”(yi)。不仅《东京赋》和《天问》中有“台”、“姒”通假的用法,《书·禹贡》中也有“中邦赐土、姓,'祗qí台德先,不距朕行’。”的句子,〔9〕44  意思是:“(对)九州之内的诸侯国赐给其疆土、姓氏,(并告诫说):'首先敬奉姒姓之德,不可违背我的行政教令’。”  其中的“台”yi也当是台姒通假。弄清了“台”字的本义,乃知“台桑”即为“姒桑”,即姒姓和古桑蚕国嫘祖的封地,亦即陶唐氏大夏地域,今天的姚暹渠流域。台桑,《左传·宣公二年》作“翳桑”,文曰:“宣子(赵盾)田(狩猎)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食之。后灵辄为晋灵公甲士,见灵公欲杀盾,辄倒戈相卫,盾乃得免。”〔15〕2512这个故事明确告诉我们,翳桑就在首阳山一带。明乎台桑的地望,当知涂山国即在其附近无疑。

    八、鲧禹化能,还是化熊?

李学勤大师曾指出:世界各民族史前都有一部口耳相传的历史,只是在文字产生后才被追记为神话、传说和史诗。〔13〕1-3詹子庆教授则说:“山西运城是一个神话的王国,盐湖区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传说资料。”(《尧舜禹文化研究动态》创刊号)而《刘海戏金蟾》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据《安邑县志》载:“刘海又名钦水,颇能诗,居于西纽延祥观。曾写一诗云:'未生我来谁是我?既生我来我是谁?而今且道我是我,死后哪知谁是谁!’因得知神仙饮水法,口吐金蟾化去”云云。〔29〕25现安邑北六七公里处的陶村镇西纽村,还有“刘海成仙处”的碑刻、刘海墓以及娘娘庙等遗迹。这个神话传说与鲧禹图腾嬗变实相表里。

鲧禹究竟是仙化为“能”还是怪变为“熊”?几千年来讼词纷纭,各执其说,就连许慎也首鼠两端(《说文》释“能”为“熊属,以声”),不能明辨。直到清朝的段玉裁作《六书音韵表》,为《说文解字》作注时,才弄清了真相。他说:咍韵之“能”读奴来切,(古音在第一部,由“之”而入于“咍”则为奴来切-------意思是“能”字本音读与其意义完全一致的“姒”yi音,属“之”韵,后转入“咍”韵,才读奴来切),本义为“三足鳖”,引申为“贤能”,“才能”;而音转为“登”韵,(入古音第六部),读奴登切,意义并未改变。浅人根据音、形相近,改“能”为“熊”。〔25〕479因而同一个鲧禹部族,有人说它仙化为“能”(三足鳖),有人说它怪变为“熊”。 “刘海戏金蟾”的神话传说,正与前一种说法契合,它隐含着以下远古信息:A、刘海是陶唐氏后裔刘叔安和刘累之间的一位部落酋长,以居住地鹾海(盐池)为名字,应是舜帝时豢龙氏董父的后人鬷夷氏(冯夷氏或冰夷氏);B、古“戏” 字上古读作hu或ha,写作“戲”,由虍、豆、戈会意而成 , 本义为部族旌旗,有变化、封爵之义。《安邑县志》所载刘海颇为绕口的谶语诗,实际上就是道教对鲧禹部族 “鱼→鳖→龙”三级图腾 ( 旗麾) 嬗变 所产生的朦胧而迷惑不解的记忆。仅此一个“戏”字,足证其传说之古老。〔27〕450C、刘海又名“钦水”,意为敬重水性并以帝王身份亲自治水,又会饮水(消除水患)之法,后图腾化为金腺蛙(金蟾),正与二里头夏文化晚期陶片上图腾标记W纹(蛙鳖纹)一致,这说明刘海不是夏族始祖大禹,又会是谁?D、《说文解字》:“鼋,大鳖,从黾(měng)。蟾蜍,黾也。”故知三足鳖(能),金腺蟾,鸱龟,转注相通,皆鲧禹族徽或图腾也。E、《刘海戏金蟾》是“原生的”的神话传说,而“怪变黄熊”的传说则是衍化“再生的东西”。〔2〕61换言之,“刘海戏金蟾”的传说产生于大禹治水的发源地冀州(安邑),是古代现实生活曲折而真实的反映。与此相径庭者,皆为后世流变之文或道教化生之事,有的甚至纯属讹传。

    九、野狐泉与涂水·

《世本·帝系篇》:“禹纳涂山女,曰娇,是为攸女。”〔16〕274《说文》:“攸作亻丨 攴  ,行水也。”[注]:“攴pū,入水所杖也。”秦刻石峄山文:“攸”作“氵攴       ”。《孟子》:“攸然而逝。”赵歧注:“攸然,迅走趣水深处也。”《诗。大雅》:“为韩姞相攸。”[注]:“攸。择可嫁之所也。”〔12〕《世本·帝系篇》:“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16〕274《吴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mang);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娶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16〕274上引有关涂山氏女的记载是较早的传说材料。

与《刘海戏金蟾》珠联璧合的,竟然也有一篇《野狐泉》的神话传说,大意是说:刘海成仙前,西纽村玉泉沟崖上有座女娲娘娘庙,刘海也常去庙里。就在刘海成仙后不久,忽一日,许多村民发现自家骡马大汗淋漓,并异口同声说自己昨晚梦见女娲娘娘说明天要嫁女,想借村民的马车送女,地方很远,在运城西郊四十里岗,女婿是位狐仙……。后来到运城一看,当地人说,附近有个野狐洞穴,近来忽然流出一股清泉……。又后来盐池商人于泉边建一座小庙,内祀吕祖。”云云。〔29〕26

《野狐泉的传说》与《世本》、《孟子》、《吴越春秋》等记载极有可能属于史前传说与文献追记之关系,其内容相比较,有关涂山女的情节虽然略有出入,但故事的主要构件和基本要素却基本一致,这就是:A、未出嫁前,野狐氏女确实是娘娘之女,名女娲氏;B、出嫁后,女娲氏即在姓氏前冠以配偶的国邑名或氏名,称野狐氏女,当是“冀都郊野盐湖仙神之妻”;C、攸女,特指嫁给深水中氏族的女子,女娲氏所嫁正是南为鹾海银湖、北为长乐滩涂二深水间的小山四十里岗,恰与“攸女”意思契合;D、《康熙字典》载:“《书》:'娶于嵞山,今通作涂。’《说文》:'嵞 ,从 山山  ,余声,同都切。’又:'塗 ,泥也,从土涂声,同都切’。”我认为“嵞”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中条、鸣条二山间的余吾水。”《康熙字典》引《集韵》说:“余吾,水名,在朔方。”未言在何州县。〔12〕《说文解字注》P516 释“涷水”说:许慎、郦道元称该水“经余吾县故城南”,在上党长子县一带,段氏认为“皆不能通”。故段氏以方言释“涷”为“涿”,另有“暴雨”之义项。据此,我认为:“涷水”即“涿水”,意为“涿鹿(盐池古人又称浊陆)之河”,为季节性河流,盖为“余吾”水之假借名也。余吾,急读即为“攸”或“涂”,缓读则为“余吾”〔30〕〔27〕113,正与“野狐”音近相通。又因该水濒湖临滩,故与“塗”字音义相通,混用无舛。E、野狐泉(余吾水)在古代与虞坂(颠軨磴)一样,为著名的地望。在《河东书院》神话传说中,称野狐泉为龙头,舜帝陵庙为龙尾,疙瘩庙和南庙为龙爪,泛舟禅师塔和河东书院所在的大渠为龙身,〔31〕足见其地望之著。若无禹(“九虫”之会意字)与嵞山之嫁娶,何以堪有“龙头”之地望?F、刘海升仙,玉泉干涸,娘娘嫁女,野狐泉涌,这真是无独有偶的天作之合。且“内祀吕祖”,又几与“我家(嫁) 嘉夷(人),  来宾(嫔)为王”不谋而合。按祭祀之“礼”和神话故事之情理,野狐女婿就应该是吕氏始祖伯益的先人大禹。后人释吕祖为吕洞宾,我认为很值得商榷,因为“大凡道家之神多有化生之说,可在不同的时代化生为不同的人或动物”(见王卞:《中国道教基础知识》);G、禹行至涂山,白狐来宾(嫔),因娶涂山女而通于台桑。故知涂山与台桑不远,抑或即为一地。

《晋国史纲要》:“晋文公时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首食采于智(山西临猗)。自荀首以下传六代,其领地目前可知的有智、辅氏、涂水、(宅阳)、(高梁)等等。”〔7〕127值得注意的是 :涂水领地,必在晋地而非会稽或九江当涂,甚至可以推知其离临猗不远。根据野狐泉地处中条、鸣条之间和长乐滩盐湖之滨的地貌,且与临猗为邻的位置,我认为,涂( 嵞 )水就是野狐泉的别称。四十里岗就是嵞(涂)山,它与台桑(翳桑)同在一地。

    十、禹凿晋水与禹贡九州

大禹治水的核心工程是开凿晋水这条130多里的运河。工程全是在鬷川黄土上开挖,并无开山劈石的难题,因而比“红旗渠”这条人工天河的工程量要小许多倍;然而要在地势低洼的鬷川开河泻水,使全面泛滥的洪水绕开低于周围平地近百米的盐湖而排入黄河,使这个聚宝盆免遭水患,不要说是在4000多年前尧舜时代,就是在北魏、隋、元,乃至现代社会,也仍然是一件比较棘手的水利难题。〔32〕大禹不但解决了这一科技难题,而且通过治水、治军、治政,以涂山会盟的方式,螺旋式推进,逐步治理九大水系之民,最后以北(水)、东(木)、南(火)、中(土)、西(金)五行相生格局“禹贡九州”, 〔33〕建立了联邦制的夏王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社会大革命,使华夏跨入到灿烂的青铜时代,因而它的影响比红旗渠又要大许多倍!正是这个缘故,几千年来他的功绩一直被传为神话,并以夺目的光彩彪炳史册!

以上陋识浅见,斗胆作为引玉之砖,冒昧抛出,诚望大家不吝赐教。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1〕    赵北耀. 尧、舜、禹人格略考∥运城市盐湖区虞舜文化研究会.  虞舜文化考论[M]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10

〔2〕    王钟翰. 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2

〔 3〕    左丘明. 左氏春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4〕朱熹注· 诗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P49

〔5〕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P882

〔6〕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72

〔7〕李梦存 、常金仓. 晋国史纲要[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

〔8〕钱玄等注·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  2001

〔 9〕张道勤· 书经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10〕刘淑珍主编. 吴越春秋·国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11〕黄丽· 晋侯墓考古又有重大发现[N]山西日报  1998·3·26[1]

〔12〕张玉书等· 康熙字典[K]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0

〔13〕中国先秦史学会等 虞舜文化研究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14〕刘歆·山海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15〕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K](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82

〔16〕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7〕景惠西等·茫茫禹迹,浩浩长存//运城方志   [J](试刊)  2008  P28

〔18〕臧厉龢等·中国人名大辞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初版。 P859

〔19〕乔兆坤· 禹都安邑辩//安邑文化[J] 总第七期  及互联网

〔20〕 张培莲主编·   《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盐湖区卷》[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一版

〔21〕柴继光,李竹林· 晋盐文化述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P219

〔22〕李振华译注· 楚辞[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23〕周星灿.鲧之传说的地域分野与鲧生高密的历史地理学解析//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研究基地.尧舜禹文化研究动态. [J]2009年第一期(总第四期)

〔24〕赵国华· 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5〕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6〕陈澔hào注.  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   P252

〔27〕王力· 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8〕李默等. 中华文明大博览[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

〔29〕刘钟岳.安邑的民间传说[M]香港:华夏出版社2006

〔30〕商务印书馆·重编日用百科全书[M] 民国35年    P2182

〔31〕山西运城盐湖区文化局·虞舜圣地·文化风情录[M]运城:运城文化新闻出版局2008   P212

〔32〕柴继光、吴钧·南风歌·运城盐池咏诗抄[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    P14,P71

〔33〕[宋]洪迈. 容斋随笔[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P4

责编: 魏永平       2011年04月13日

(0)

相关推荐

  • 河南省焦作市的孟州显露出远古辉煌历史之亮点

    河南省焦作市的孟州显露出远古辉煌历史之亮点 郝修海 孟州座落在河南省黄河北岸焦作市西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3'- 112°55',北纬34°50'- 35°02',在四千年前是中华民族的政治. ...

  • 冀(Jì季) 假借为"觊".<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韩非子·五蠹>:"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

  • 《禹贡》九州在说啥?

    大禹治水,走过了非常多的地方,他把他走过的土地的划分成九块,也就是所谓的九州. 为什么叫州呢?州字是一个川加三个点,川流不息的川,就是河流的意思,三个点,代表土地,所以州的本意,就是被水围绕的土地.大 ...

  • 春秋晋国为何叫“晋”?原来与晋水无关,甲骨文揭开秘密

    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在中华文明史上,晋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曾经几乎连续称霸春秋百年,但如此重要之国的国号来源,却一直是个谜团. <汉书·地理志> ...

  • 电视剧《中流击水》正式收官 宋禹全新演绎历史人物引关注

    由宋业明执导,王仁君.董勇.马少骅领衔主演,宋禹等联合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流击水>于6月5日正式收官.该剧以"红船精神"为统领,讲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

  • 刘先森诗词选粹——亘古鸿儒尚仁德,春晖抚水过前川

    作者简介: 刘先森,字:古木,中华诗词学会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诗词世界>执行主编,原<湖北诗词>常务副主编. 君山岛 春踏栈桥三寸水,白银盘里一珍珠. 飞 ...

  • ​禹凿龙门赋

    以"利济生人,功存圣德"为韵 陈山甫(唐) 控引河源,凿山为门.辟两崖而龙蟠虎踞,飞一带而电激雷奔.所以拯流离于品物,佐含育于乾坤.邈矣而高踪斯在,巍然而诡状斯存. 昔夏王披简援图 ...

  • 《水经注》里的晋水

    ○晋水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 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 ...

  • 鲧禹治水[中国三皇五帝时期]

    白话译文 其一 1.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一说是鲧被流放,老死于东方海滨的羽山).鲧的部落里分出了禹氏族,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 ...

  • 陆机《文赋》--意称物,文逮意,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文赋 [作者]陆机 [朝代]魏晋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 ...

  •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五斗酲初析,三年翼自高。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晋,陆机<文赋> 石藏玉而名扬天下使人神往.水因有珍珠而使山水秀美. 晋,陆机<文赋>: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 ...

  • 中国古建六派:京、皖、苏、晋、闽、川

    千百年来,由于中国广阔的疆域,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发展出各地独有的特色,也就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地域性的古建筑.融合了设计学.美学和哲学的中国古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式建筑目前主要分为六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