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做法,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在私底下你也能锻炼自己的口才
口才不好的人,一时半刻是很难通过实践的方式,去锻炼自己的口才。
所以在缺乏实践机会的前提下,私底下多花一点时间做一些相关的口才练习,反复锻炼自己的口齿,相信当你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时,你也有足够的底气去表达自己。
是的,私底下的锻炼其实就是一种“自身资本的积累”,其中包括自信心的重构。如果你对于自己的口才充满自信,你自然就不会对人前的谈话感到胆怯。
问题是,私底下要怎么锻炼,或者去锻炼些什么,才能够对我们的口才有实质的帮助呢?
以我的经验来看,我们锻炼口才的目的,只要是为了能够在与人聊天的时候,更好地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而已。
基于这个目的,那么锻炼的内容,就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对话的构建和应对;
2,长表达的合理性和严谨性;
3,突发言语状况的处理;
这三方面,可以说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大部分说话场合了。只要在私底下把这方面的基本功锻炼好,那么再结合实践的经验,你自然就能成为一个口才很好的人。
而锻炼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如何帮助我们锻炼口才?
这里说的“自言自语”,并不是指那种精神出问题,而控制不住自己自说自话的行为表现。
我说的“自言自语”,就是围绕着某个特定的目的,主动控制自己开口去说出相关话语的锻炼方式。
在心理学上,适当的“自言自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纾解心理的压力,而且对于我们大脑的语言区域,也会起到积极的锻炼作用。毕竟说话是一种技能,是需要我们多说多练才能够更好地运用出来。
而那些口才不好的人,由于很少主动开口说话,在现实生活中也缺少相关的实践经历,久而久之,他们的说话能力也就慢慢“退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私底下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多开口,这样对我们的语言能力就会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当然,这种锻炼方式,是无法锻炼到我们的心理素质的。因为这涉及到我们大脑中的一种神经细胞,叫做“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会让我们非常在乎别人的反应方式,它会自动解读别人的言行表情反应,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出相应的心理感受,如快乐、轻松、害怕、尴尬、不安等。
所以为什么站在台上说话,很多人都会感到非常紧张?就是因为有几百双眼睛看着你!这些观众的反应信号,很容易就被我们大脑的镜像神经元捕捉到,从而对我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须知道,人是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一遇到危险的情况,自然就想逃避,即便这种危险是虚构的。除非你蒙着眼睛去说话,或者心理素质已经强大到适应了这种紧张的感觉,才不会被其影响到自己。
而想要锻炼好自己的心理素质,就只能通过实践的方式,不断让大脑适应别人不同的反应方式,直到镜像神经元变得“麻木”。这一点的锻炼,私底下就无法做到了。
不过也有解决方法的,就是你在私底下锻炼时,最好是对着镜子练习,或者把自己的锻炼情况录下来,直至练习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
这样做,至少能让大脑了解到你的表现是怎样,从而提高你在他人面前说话的稳定性。毕竟你说得怎样,你自己已经“有眼看”了,无法他人多言,也就减少了别人对你影响。
有了这些基本认知,接下来就可以锻炼自己了。
对话的构建和应对
在日常生活中,对话是聊天的最基本形式。所以对话,无非两种结果:
1,能聊的,就要懂得怎么构建话题,交流想法;
2,不能聊的,就要懂得怎么结束话题,拒绝交流。
第一个结果就不用多说了。
针对第一个结果,在私底下锻炼的时候,你就需要一个人分饰两个角色。一个扮演你自己,一个扮演跟你聊天的人。
而那个跟你聊天的对象,可以参考你身边的家人朋友,模拟他们的口吻来跟你展开对话,看看你会怎么回答以及做出反应。
一般来说,想要构建一个轻松自然的聊天,有三个要素需要你做到的:
- 懂得抛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 懂得对已有的话题进行内容上的拓展
- 懂得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提问
虽然这三个因素,跟你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个人经历多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需要你每天都要做个有心人)。但如果你在与别人聊天的过程中,懂得结合这三个要素构建对话,起码会让你的交流更加“像样”。
当你意识到当下这一刻,需要找个话题跟别人聊天时,或者你意识到现在谈论的话题,不能随便一两句说完就算,那么你也懂得怎么抛出话题,拓展话题。
所以在私底下锻炼时,先设想一个具体的情节,然后把自己代入进去。例如设想你在麦当劳吃早餐,朋友自己的老同学,这时你会怎么上前聊天呢?
你就需要一人分饰两角去锻炼了,如:
你:嘿,小张,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你啊!
小张:小陈是你啊!(你设想对方的其中回应)
你:对啊,这么巧啊!你也喜欢来麦当劳吃早餐吗?(抛出跟对方相关的话题)
小张:方便嘛,吃完就去上班了,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你: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通常都是一个人过来吃早餐。有时候不知道吃什么,懒得想,就索性来M记吃了。(对已有的话题进行拓展)
小张:你现在做什么工作了?(设想对方主动问你问题,构建话题;也可以设想对方没有主动问你问题,你就要懂得接着上一句,主动构建问题)
你:广告策划,已经做了两年多了!上一次跟你见面之后,没多久我就换工作了。
小张:没想到你居然会转行做广告策划啊!
你:为什么会有种惊讶的感觉呢?(根据对话适当提问)
这样私底下的模拟锻炼,不仅可以让你熟悉与人见面时的聊天流程,同时还能够让你提前熟悉怎么打招呼、怎么问话、怎么聊下去的处理方式。
这样你心里对此有谱了,当你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面对这种情况,至少你也调取这种锻炼记忆,帮助你去应对当下的情景。
所以,根据自己可能遇到的不同聊天场景,给自己设想出不同的对话模拟练习,就能让你变得更会聊天。
长表达的合理性和严谨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发言通常都是“短句表达”,就是两三句话。
但是一个表达能力强的人,他们就可以围绕着一个主题,说出一大段长内容的表达,而且还能给人非常合乎逻辑的感觉。
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锻炼,一般人很难做到这样子。因为大家都习惯了那种短句聊天的方式,对于说一大段话的做法,会觉得有点应付不了。
固然,在现实生活的沟通中,我们确实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去说一大段话。但是这种“高级说话”能力,会应用在很多特殊的情况上,如工作面试、述职汇报、说明讲解或者自我观点的阐述等。
如果面对这种情况,你都能够应对自如,那至少可以表明,你在表达能力这方面比一般人都要强,从而顺带让人觉得你在其他方面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了。
那私底下要怎么锻炼这种说话能力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提取别人的表达结构,再将自己的思想套入到这个结构中,然后不断自言自语进行锻炼。
也就是说,先从“有稿子”的状态练起,然后再慢慢练到“脱稿”的程度。
这个稿子,可以是你要学习表达结构的文章。例如有些表达是用到“金字塔原理”去组织语言的,那么你就先去分析这个稿子的内容,了解金字塔原理这个结构是怎么回事,怎么运用等。
然后再把这种结构,套用到自己要表达的观点上面,反复练习,从“有稿”练到“脱稿”,从“不流利”练到“很流利”。如下文:
这个世界有两种类型的人:成长型思维的人和固定型思维的人。
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往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即便受到挫折,他们也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然后积极从挫折中吸收教训,直到完成挑战。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害怕挑战,害怕自己表现得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即便挫折和失败只是一时的也会让他们自我怀疑,从而失去前进的勇气。
你觉得你自己,是哪一种人?或者想要成为哪一种人呢?
读完这个例子,你能够分析出其中的表达结构吗?
很明显,就是列出两种相互反对的对象,然后分别进行说明,最后抛出问题,让读者做出选择。
一开始时,把你看到的例文大声朗读几遍,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做复述练习。有了感觉后,就把这种结构运用在我们平常聊天中,你可以这样说:
其实当我们有了心中想要的目标之后,只有两种选择:去做和不去做。
选择去做,你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个目标上面,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努力,心无旁骛,不怕困难,每天完成一点点,直到最后实现目标。
选择不做,你就不要对此心心念念,既想要,又不去付出,然后又经常为此感到后悔、遗憾和惋惜。反反复复在心里不断纠结,虚假又苦了自己。
所以,你认为自己有了目标之后,会努力去争取,还是从来不行动,却老大徒伤悲呢?
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这种结构,逐字逐句地去“仿造”,大概按照这个流程去组织语言就可以了。毕竟有时候说着说着,我们就很自然地说下去了,只要说的话不偏离主题就行。
平时你在阅读时,看到别人的表达很好,你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学习别人的表达结构,再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去锻炼自己,从不流利锻炼到说得流利。
当然,法无定法,当你积累的表达结构多了,久而久之,你就能够做到“无招胜有招”,懂得用自己的结构去构建一大段的表达了。
突发言语状况的处理
跟别人聊天,我们也肯定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的。
例如别人用开玩笑的方式去“刁难”你,或者不小心说提到了你的“痛处”甚至故意问你一些问题去考验你等。
这种情况,很容易“杀你一个措手不及”,让你感到不知所措的尴尬。这时,你怎么去应对这种情况,就能够决定你接下来的谈话主导权。
通常来说,应对的方式是根据别人的言语来决定的。别人跟你开了一个不恰当的玩笑,你也应该有玩笑的方式“回击”;别人不怀好意地刁难你,你也应该展示你的不客气。
而这,就涉及到你的思维灵敏度了。在你去锻炼的时候,最好学习一些不同思维形式的锻炼方法,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类比思维、批判思维等。
例如别人跟你说:“你是不是真的这么蠢啊!”你回答说:“能够跟你这样的人交朋友,我可以聪明到哪里去呢?”
这就是聚合思维的结果,其推理过程是这样:因为聪明人是不会跟傻子做朋友,既然我是傻子,那么你也是傻子了。
所以多学习一些思维形式,会对我们的语言反应有非常明显的帮助。至于平时私底下要怎么锻炼呢?
就是先设想自己可能会遇到的突发状况,或者把自己曾经遇到的突发状况重现出来,然后想出新的应对方式去替换它。
例如你曾经遇到同事让你请吃饭的情况,当时你的回应可能是这样子:
同事:小李,近来业绩挺好的嘛,什么时候请我们大伙儿一起吃个饭庆祝一下啊?
你:哪有!比不过你们!
同事:别谦虚了,你这个月的业绩都超过我们很多人了,请我们吃个饭不过分吧!
你:这么多人吃,我怎么请得起!
很明显,这种方式有点“小绵羊”的味道。所以在私底下锻炼时,你就重现这个场景,一人分饰两角,把你的回应方式纠正过来。如:
同事:小李,近来可风光嘛,业绩这么好,什么时候请我们大伙儿吃饭庆祝呢?
你:看来我终于引起你们的注意了,平时都不见你们对我这么热情啊!
同事:大家都忙着嘛,你懂的!那不是正好吗?请大家吃饭就顺便聚聚会了。
你:不是吧!你们都已经让我习惯了低调,现在又让我高调请你们吃饭,我会受不了的。
同事:同事之间别这么计较啦!
你:我才不计较呢!下次有机会再买奶茶回来请你们喝,吃饭的话,我就无能为力啦!
这是重现场景后的对话调整。
在现实生活中,你未必能够说出这些话。但当你在私底下不断进行这种练习,一人分饰两角模拟对话的场景,你不仅可以流利地说出应对的话语,而且还会养成用新的应对方式去处理突发状况的思维习惯。
久而久之,你自然就不会对这些场景感到惊慌失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