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颗怪异卫星被发现,研究者推测:或是太阳系远古文明的飞行器
没有大胆的推测,甚至是“惊世骇俗”的假说,也就不会诞生新的“科学”。如果只是罗列所有相关的事实,以试图熔铸能够用常理解释的故事情节,那么所谓的“科学”,与打字机没什么区别。——理查德.霍格兰德
夜晚仰望星空,望着银河漫天闪烁不已的星光,不由地会将人的思绪带向宇宙深处。且不说宇宙深处会隐藏着什么样的瑰丽奇景,单说我们的太阳系,就足以让我们感到困惑了,因为我们的太阳系留有太多用我们的天文常理知识难以解答的谜题,从而让不少天文研究者甚至对太阳系的起源开始有新的看法,对早期太阳系的情景萌出了新的推测。
我们太阳系曾经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火星上的撞击坑形状怪异,是陨石留下的“杰作”,还是其他天文现象导致的结果?为什么金星会如此地“不合群”?土卫八和月球是卫星还是飞船?太阳系是曾经星球大战后遗弃的古战场吗?太阳系各行星的存在只需数学公式便可以推算,难道太阳系起源另藏蹊跷?探索科学,探索宇宙,水木长龙与您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火星“伤疤”形状怪异,天文常识难以合理解释。
NASA的探测器传回的各种火星地貌照片:
(1)类似现代飞机场的火星地貌图。
(2)火星上面有酷似金字塔的建筑。
(3)阶梯状火星撞击坑图片。
(4)凹凸不平的火星撞击坑图片。
(5)线条形火星撞击坑图片。
(6)周边由锯齿状形成的火星撞击坑图片。
(7)火星上的怪异双坑。
这些奇形怪状的火星坑和地貌,有的科学可以解释,有的却很难解释,有的解释得很牵强,有的解释得漏洞百出,谜底究竟是什么?
金星独辟蹊径,自转轨道逆而行之,身世之谜初见端倪。
金星是太阳系里排在地球前面的第二颗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背道而驰——自东向西,也是太阳系里唯一的一颗自转周期大于公转周期的行星。
天文学家维里科夫斯基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学者,与爱因斯坦处于同一时代,且两人私交也甚好。维里科夫斯基曾对金星的特殊性甚至起源做过一些推测,但他的推测就像爱因斯坦刚刚提出的相对论一样,当时能接受的科学家少之又少。然而,随着人类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探索,以及对NASA探测器拍回的各种金星照片的研究,维里科夫斯基的推论似乎正在一步步得到印证。
维里科夫斯基对金星的预测主要有:(1)在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演变历史中,金星曾经非常近地经过地球,甚至比地月距离还要近;(2)太阳系早期时候并不存在金星这颗行星,而是后来才闯入现在的运行轨道的;(3)金星最有可能来自于木星碎裂下来的碎块,曾以彗星的形态与地球擦身而过,最后被定在了现在的轨道上变成了现在的金星。
真理不怕风沙的掩埋。半个世纪后,1997年,SOHO卫星发现了金星的彗尾,并于《新科学家》杂志上报道了该发现,一时间轰动了整个科学界。人们这时才又想起了曾经因为对金星的预测而被“冰封”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维理科夫斯基。
难道金星身世别有所藏?难道维里科夫斯基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
金星到底是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不妨我们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自转、公转周期做个对比,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见图表)。
从八大行星的自转周期可以立马看出金星的与众不同——其他行星的自转周期除了水星外,都在一天左右的时间内,唯独金星自转周期竟然是243天,比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周期还要多出三倍多(水星周期58天多,难道是受了当时闯入进来的金星的影响而放慢了自转的脚步?)。
推测分析:
如果金星真是从木星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的话,那么早期太阳系必然发生过某种大变故,从而导致木星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而碎裂掉了一块。碎块被快速旋转的木星甩出去后迅速向地球方向飞来,但并未与地球相撞,而是非常近距离地与地球擦身而过,惯性以及引力的作用导致金星飞过地球后继续向太阳飞去。在金星划过一段长弧后,偏偏与水星正好相遇,于是便与水星进行了一次“握手”——擦撞。正是金、水的擦撞,导致金星和水星都放慢了自转的脚步,而金星受到之前快速旋转的水星的动能作用后,不但减慢了前进的速度,更逆转了自转的方向。这就是金星和水星的自转周期为什么都会如此长的原因。
这样的推理,似乎也很能吻合水星的地貌和环境,不是吗?
月球最为奇特,卫星还是飞船?
有关月球的奇特性,上篇文章我们刚刚探讨过,此处我们一笔带过,不再详细讨论。比如,月球起源之谜,月球上的引力异常现象,月球上的月震现象,月球的瞬变现象,宇航员收到的月球上的怪异无线电信号,月球上的怪异陨石坑,月球上的古老岩石等。
从月球呈现出来的各种怪异现象,以及月球上的怪异陨石坑,让人不禁推测到:难道月球是一艘暂停在地球附近的宇宙飞船?
无独有偶,土卫八惊现“焊痕”,将“推测”推向高峰。
如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样,土卫八的来源在科学界也存在诸多争议。用同源说、分裂说、捕获说、碰撞说来解释土卫八的起源,同样难以站住脚跟。土卫八与月球一样,同样永远以一面面向土星,并且与其他土卫不同,它的轨道平面与土星赤道存在15.47度的倾角,运行轨道犹如月球——十分接近于圆形,与正圆只存在3%的圆度差异。
土卫八最令人惊异之处不止于以上所述,而是以下这些难以解释的外貌:
(1)土卫八的“阴阳脸”。
从空间探测器传回的照片可以看到,土卫八上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一个“暗区”,一个“亮区”。从照片上看,两大区域如同明暗交错的椭圆,故被科学界赐名为“阴阳脸卫星”。如此明显的明暗之界,让不少研究者怀疑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更像“人为”成之。
(2)土卫八的“赤道焊痕”。
当卡西尼号传回土卫八的照片时,科学家从几组照片上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在土卫八的赤道上,有明显的凸起像“脊骨”一样沿着土卫八的赤道延伸。从土卫八的全照看,又仿佛一道奇怪的“焊痕”,将曾经裂开或裂成两半的土卫八又重新给拼合在了一起似的(也很像核桃的外形,不是吗?)。
赤道脊高约13千米,宽达20千米,长度蔓延至1300千米。如果仔细观察卡西尼号传回的照片会发现,赤道脊主要由三条平行线组成。如此怪异的土卫八地貌结构,震惊了整个科学界,因为没有任何地质模型能够解释土卫八的这种怪异地貌——土卫八的赤道脊是怎么形成的呢?尤其那三条平行线更是让科学界的研究学者们惊呼“不可能”, 因为直线出现在自然形成的天体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还是三条一起出现,并且是平行出现,除了用“人为”解释外,很难用“自然”给出合理的解释。
(注:卡西尼号后来又发现土卫十五和土卫十八上也存在有赤道脊的地貌特征,只是比土卫八要小得多。从探测器传回的照片看,迄今为止,赤道脊的现象只被发现于土星的卫星上。)
(3)土卫八的“平直边缘”。
卡西尼号曾捕捉到土卫八的一张奇特照片,那是土星的光芒正好反射到土卫八的边缘处时拍下的。正是这张不经意的剪影照片,让科学家对土卫八的认识再次刮目相看。“它不是球体,也不是被压扁的椭圆体,事实上。。。我更倾向于相信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天体。”曾有科学家当看到卡西尼号传回的这张奇特照片时不由地惊疑道。
因为从照片上观察土卫八的地平线,看到的不是圆弧形状,而是由一段段的直线拼连起来的多边形状。如果是自然的卫星,又怎么可能会有如此怪异的边缘形状?NASA曾对此也深表怀疑:“土卫八不是一颗自然的卫星,也许它根本就不是卫星。”
难道土卫八与月球一样,曾经不属于这里?
巧合还是必然?数学公式竟能推算行星的存在。
有一个奇特的定则公式,被1766年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戴维·提丢斯所发现,能计算行星在太阳系的大致位置。根据该定则公式,人类发现了天王星以及小行星带。这就是著名的“提丢斯-波得定则公式”:
d=(k+4)/10,d为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天文单位),k = 0, 3, 6, 12, 24, 48,96……(后面数为前面数的2倍),比如,水星对应第一个数字0,代入公式计算得到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4个天文单位,地球对应第三个数字6,代入公式计算得到距离太阳为1个天文单位,其他行星的位置计算以此类推。
根据该公式,便可以计算出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轨道位置,对比实际位置如下(见图表):
根据图表的对比,可以发现,不太准确的是海王星,与实际值相差将近9个天文单位。但我们知道,海王星的外侧便是柯伊伯带,如同小行星带一样的天体残渣。不同的是,它比小行星带大得多,宽于小行星带20多倍,重于小行星带200多倍,距离太阳距离为30到50天文单位。
那么是否有这种可能,38.8的计算,就像小行星带位置的计算一样,在这些碎渣的天体处曾经存在过一颗巨大的行星,由于某种原因而被炸成了碎片,变成了现在的柯伊伯带?
诸多现象难以科学常理解释,太阳系或应被重新评估。
火星伤痕累累,伤疤奇形怪状,若无视实际情况而一概用“陨石撞击说”来解释,显然会漏洞百出,越解释越难以让人信服。金星在太阳系里犹如个“异类”,自转方向不但与其他行星不同,自转周期更是远大于其他行星,尤其还大于自己的公转周期;更让人吃惊不解的是,它似乎对自己的叛逆行为并不感到满意,干脆又别出心裁地拖出了一条彗星的尾巴,这是在彰显自己的个性呢,还是在向太阳系设计师叫板示威呢(金星:别对本星君误会这么深,本星君只是想探索一下新世界新事物,没有探索就没有未来,懂不?)?
月球上呈现出来的怪异现象已经让科学家焦头烂额,土卫八地貌的怪异特征更是让科学家云里雾里。难道这一切只是自然巧合?即便是自然巧合,也总应该有个巧合的解释吧,可是,于情于理都很难用一般的天文物理知识解释得通。这让天文研究者们不由地也脑洞了一下:难道月球和土卫八并不是天然的卫星,而是停泊到太阳系的宇宙飞船不成?提丢斯-波得定则公式竟然能大致计算太阳系行星的位置,难道这也是巧合?如果一切都只是巧合的话,那么又是谁赋予的这些巧合呢?
推测的思路一旦被打开,前方堵塞的道路便能顺势铺展。一些研究者根据太阳系各种天体呈现出来的各种奇特怪异现象,做了一番推理推测:
早期太阳系很可能并不像现在这般荒凉寂寞,而是热闹非凡。当时的太阳系很可能存在13颗行星,其中有3颗超巨行星,分别位于现在的小行星带位置,柯伊伯带位置,以及太阳系的边缘处。当时所有的行星上都存在有生命,包括气体巨行星(生命形式或以非物质态而存在),甚至一些卫星上。但每颗行星上的文明科技程度并不一样,行星之间经常往来贸易,不同种类的生命也会到其他星球参观旅游。
太阳系边缘的行星最为巨大,成为所有行星文明的公共场所,也是接待太阳系外来访客的中转站。太阳系各星球文明本来遵循星际盟约各自相安无事地发展着,然而,竞争往往会演变成战争的导火索,各星球之间的激烈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太阳系各文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酝酿着战争隐患。当太阳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战争也终于爆发。本来是两行星之间的摩擦,却不慎演变成了整个太阳系的灾难。一向严格遵守盟约的一个行星文明试探性地将超强的科技武器对准了与自己文明产生冲突的另一个行星文明,只轻轻地动了一个手指,一束蓝光便飞向目标星球,瞬间目标星球被摧毁化为能量波(难道他们已经掌握了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百分之百转化率的方法?)。
超强的能量波向四面八方迅速膨胀而去,仿佛传说中的奇点大爆炸,很快便冲洗了整个太阳系。当时太阳系各星球文明之间虽然在科技程度上也存在有差异,但并不是很大,因为所有的星球文明都喜欢分享交换自己的高科技,似乎借此可以提高自己星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而那颗被摧毁的行星,实在是事发突然,没能来得及保护自己。当能量冲击波向四面八方辐射而去时,其他所有的星球便很快感应到了,立马都升起了星球防护罩。所不同的是,有的星球的防护罩等级不太高,最终还是被冲击波毁坏,导致星球上的生命几乎全部被摧毁。但太阳系三分之二的星球都安然无恙。
第一次太阳系内的星球大战结束了。太阳系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那个挑起战争的星球根据联盟条约被降级流放到了太阳系边缘处,成为“第一批拓荒者”。
有了第一次太阳系内的星球大战,就难免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里我们省去N个字节,只推测分析可能的结果状况——结果就是,太阳系从往日的热闹非凡变成了荒芜一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有的星球在第三次星球大战中都受到了惨重的影响,除了个别有先见之明的个别星球的“先知们”早已逃出了太阳系外,其他星球的生命几乎全部被重新洗了牌。小行星带很可能就是曾经一颗比地球大得多的行星被摧毁后留下的碎片残渣,柯伊伯带的遭遇大同小异。而奥尔特云如同一处古老的“记忆云海”,收集着太阳系有史以来大大小小无数次星球大战的“辉煌战绩”(实际上何止三次?)——每一颗被摧毁的星球“怒气”,最终都被冲留在了太阳系边缘处,形成了如今的奥尔特云。奥尔特云海越来越厚,最终将太阳系给封锁了起来,太阳系变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哦不对,应该说是“世外荒原”。
那么,地球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会如此的特殊?
我们继续推测下去,很可能是:地球原先并不存在于太阳系,而是后来才出现的。怎么出现的呢?前面我们探讨过月球和土卫八,得出的可能推论是月球和土卫八很可能都不是天然的卫星,而是宇宙飞船。也就是说,月球和土卫八多有可能是从太阳系外来的游客。偏偏它们不幸地赶上了星球大战,导致自己的飞船也被波及受损,最终太阳系之“门”被关闭,自己的飞船只能留在太阳系。可是,他们在战争中救下的一部分生命灵魂怎么办呢?总不能让他们一直停留在飞船里吧?于是他们决定启动“造星计划”,即建造一个适宜生命生存的星球,以安置那些存留下来的生命。
显然,他们创造的就是地球。为了预防太阳系内可能降落的各种不测“天灾”,那些太阳系外来游客便集聚在一起商议一起守护地球,最终决定一部分留下专门看护地球生命的发展,一部分去太阳系其他星球拓荒,一部分负责太阳系各星球的正常运转(防止“碰车”,避免再次引起什么大变故)。
所以,推测最终得出的推论便是:太阳系也许早期发生过星球大战,而现在的太阳系或是曾经被遗弃的古战场。这样的推理推测,似乎可以解惑我们文章前面遇到的所有谜题,不是吗?
关于太阳系,你怎么看?你对土卫八和月球有什么想法呢?你会认为它们是宇宙飞船吗?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