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清明粽(散文)

母亲的清明粽

作者:张洪宾

往昔,每年清明节前,母亲都要张罗着包一锅粽子,以缅怀祖先,同时犒劳家人。

包粽子是个巨大的工程,首先得准备包裹粽子的材料:粽箬叶和扎粽子的稻草。精心挑选好的粽箬叶和扒掉稻叶捆绑整齐的晚粳稻草,放入铁镬子内煮。这些原本干燥的粽箬叶和稻草,在烫水的抚慰下,容颜尽展,变得柔软至极。母亲趁着热气未散尽,又将那些墨绿色的粽箬叶一片一片地清洗过,剪去较长的叶柄,尔后又一片一片捋平、叠好。

随着水汽散开,粽箬叶的袅袅清香,开始沁人肺腑。

接着,母亲又去准备包粽子的食材。那时,包的粽子常常分为两种:一种是鲜肉粽或酱肉粽,另一种是红枣赤豆粽。

先说肉粽子的食材。淘好糯米待用,把切成长方小块的五花肉放在老抽中浸渍半个小时左右,当然有现成的酱肉最好,无须用酱油浸渍了。包肉粽子的糯米中要放入适量的老抽及少许白糖,拌匀。

再说包红枣赤豆粽的食材。淘好糯米待用,洗净挑选好的红枣及籽粒饱满的赤豆,尔后将赤豆拌在糯米中,也放入少许白糖。

据说,糯米味稍苦,放少许白糖,可中和一下。这和做人的道理一样。

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开始动手包粽子。只见她把两张粽箬叶错落排开,叶面光的那一面朝里,叶络凸起的一面朝外,两手分别抓住箬叶的首尾两端,轻轻一弯,就弯出一个漏斗似的形状,左手捏紧,右手放少许糯米。放入渍好的肉块或红枣,添米,再放一粒肉或一颗枣,再添米,然后尾部多余的箬叶平折起来盖到“漏斗”上,再将多出来的箬叶沿着“漏斗”周边包裹起来,最后用浸煮过的稻草(后来改用棉纱线)三下五除二地系好,就这样一个四角尖尖饱满结实的粽子便包成了。

母亲说,包粽子不能性急,要眼到手到,两只手配合到位。添米时,最后只加到七成,切忌太满,要给米粒吸水后膨胀留足空间。用稻草捆扎,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松,会让粽子失形散开;太紧,会影响米粒的膨胀。凡事都有个度,这也和做人的道理一样。

煮粽子加水时,水要刚没过粽子。煮约一个小时后,最好把上面的粽子与下面的粽子调换一下再烧。这样,保证锅内的粽子都能煮透。

煮熟的粽子如拳头般大小,趁热轻轻拉开稻草的活扣,一股粽子的清香便扑鼻而来。这些粽子除了自己家人吃,还是那时走亲访友的应时礼品。

我曾尝过不少地方的名粽,如嘉兴肉粽、湖州诸老大粽子,等等。另外,还有芦叶粽、菖蒲叶粽……但心中最合意的还是母亲生前包的粽子。母亲已去世多年,只可惜我余生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包的粽子了,只能把这一隐匿在心底的味道,和着清明一起咀嚼成鲜活的回忆,成为一种心灵的告慰和缅怀。

2021-03-2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