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中的领悟:五例出现在上肢的疑难症
中医书友会第1930期
I导读:面对一些特殊的“上肢疾患”,你该如何对待呢?本文介绍了五例“上肢疾患”相关的治疗经验,希望大家通过本文,在临床中,当面对上肢相关的奇证怪病时,有相应的施治之策。
五例“上肢疾患”治验介绍
作者/刘静庵
上肢疾患,一般较为缠绵,而上肢之疾,较下肢尤为顽痼。笔者幼年习医,自少至老,临床近五十年,对四肢疾患,治疗颇多。中间确经过不少挫折和失败,但又因在多次挫折中,得到一些领悟。现因年老体衰,退休月居,总结点微末的点滴经验,兹将平时所记之“上肢疾患”选录数则,求同志指正。
一、上肢痿废不举
病员:xx,男,28岁,成都六五厂工人,1979年9月来诊。
患者从两肩至肘及腕以至双手,全痿废不能举动已逾三月余,饮食眠溺均须人服侍,患处并无痛痒,肌肉肤色正常,只略感精神不振,睡眠不好,余无任何不适。
患者面色暗黄,舌质红乏津,舌心有细裂纹,无苔、脉细涩,曾多方治疗未效。
辨证分析
《灵枢·经脉篇》:“……手太阴肺脉,手少阴心脉,二经之脉及支络,从腑下循臂,从腕后抵掌……”而“足少阴肾脉之支者,从肺络心上……”按此三阴之阴血虚,则阴火乘其脉络失养而流注之,消灼津液,阴血愈伤,不能营贯经脉,以致上肢痿废不举。此与血瘀、气滞、痰浊风湿寒火诸恙,阻碍气脉流通,截然不同。
如延久失治,久之肌肉枯萎,则成难治之废疾。
治则
用自拟《养营育阴汤》宗“治痿独取阳明”之意。
处方
阿胶12g、枸杞15g、寸冬10g、当归10g、潞参12g、豆竹12g、肉苁蓉15g、大枣12g、太子参15g、黑芝麻12g、早莲草15g。
先以小剂量,使胃气能承受后,服三付无腹胀腻闷时,再以原方加重剂至一倍,再服三剂后,再议。
第二诊:前三剂药后,觉胃中舒适,未见胀满,连服第二次加量三剂后,觉精神好转,肩头略有活动感觉。
原方加生炙甘草各5g、川红花10g、仍照第二次剂量续服四付。
第三诊:从肩至手已略能轻微抬劝,继后以甜黄精,淮山药,桑堪子、广明参、茜草、炒扁豆、鹿角霜等味,出入加减,约服药四十余付后,上肢恢复运用如常人,病愈。
二、双手发烧
患者xx,女,52岁,小学教师,1981年2月,渐觉双手发热,其热从手颈至指尖,延至月余,双手烧灼如火灸,难以忍耐,同时伴以心烦,虽用冷水浸手,烧灼仍不少缓,曾服药多剂未应,同年4月初来我处诊治。
患者面色微赤,唇色深红,舌质紫暗、无苔,脉洪大、按之稍软,便食如常,只小水略频数微熨,尿色略黄。
辨证分析
初诊:认为心经气阴虚,“心系通于手“,邪热乘之,以致双手烧灼,拟用育阴清邪之剂。
处方
太子参30g、早莲草25g、女贞子25g、牡蛎25g、莲子心6g、浮小麦30g、栀子12g、胡连4g、何首乌30g、菖蒲6g、泡参25g。
服三剂,无效,心烦反加重,口苦舌燥、双手较前更烧灼。详审脉博,仍洪大、重按软乏力,独左手较初诊时尤为洪大,指甲青白无血色,血虚之象甚明。
深悔误用育阴,兼犯苦寒,伤液生燥,心失血养,其烦更甚。脉洪大乏力,不是阳虚而是血衰,血衰失其依附的象征,爪甲无血色,是明显的血不营筋之象。
改用甘温退热法:“当归补血汤”服三付。
黄芪25g、当归10g。
此方服后,仍无效,但无不良反映;此病重药轻之故。
仍用上二药加重剂量,再服三剂。
当归25g、黄芪120g。
加量服后,双手烧灼和心烦之象,明显大减,洪大之脉亦渐收,细按之,略现涩象,续用“当归补血汤”加入枸杞、炮姜、潞参、大枣、炙草、桂枝、桂园肉……出入加减,服十余剂,双手烧灼和心烦之疾,全部消失,脉象缓和如常人。
三、双手颤抖
病员:xx,女,48岁,东郊钢管厂工作,1978年4月,觉双手有些发抖,半月后渐至严重,不能握筷进食,直至服药近数月无验,是年冬来诊。
病员面色黄、形瘦、目眶微黑,眩晕呕恶、睡眠不宁、整夜噩梦。有时虽在白日疲倦时,刚一合眼,便入梦境,时感口淡,小水清量多,食少,如稍加食、则胃痛胃胀、双手颤抖更剧。舌质紫点、苔白垢厚浊,脉沉,重取之数而挺指。
按
此疾在临床上虽不常见,然亦间或有之,此疾多因邪在经络为患,纵兼内虚,应亦驱邪,如邪不出,滋补过早,往往成为废疾,终身难愈。余过去曾数见患此疾者,不断服滋补精血之药,如炙首乌、枸杞、熟地、当归、阿胶、五味、山药、玉竹、肉苁蓉、菟丝子、大参、红枣……,最后变成痼废,临死时双手尚颤抖不已,因邪被胶固,无路可出,邪与正不两立,邪不除,正亦随之消亡,颤抖至死不止也。
痰多怪病,就拿患者之症象而论:痰火伤气,则面黄形瘦,湿痰犯脾伤其运化,则便溏目眶黑,痰阻机窍致肝不藏魂而梦多。心气为浊痰所得,其气不下行于小肠,其郁热湿浊之邪不得下泄,小水反见清长。
食少,自是脾阳不伸,胃纳自减,如稍加食,则胃气被压,其浊逆之气反致上逆,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其系上通于脑,以致头痛。脾胃主四肢,其流浊顽痰早流于经隧,血脉失运,风阳内动,筋失其养,以致双手颤抖不已,如胃气再加失和阻压,则风阳更张,颤抖更加剧。
治则
当首通经隧之顽痰,隧窍得通,风阳渐平,筋得其养,不治其虚,疾除,其虚自然得愈。
处方
白芥子10g、天竺黄10g、法夏15g、瓜壳20g、石菖蒲6g、云苓20g、枳实8g、黄连3g、煅牙皂3g、橘红6g、栀子10g、海藻10g。
药服三剂,恶心作呕已止,余症如前。
二诊处方:原方加石楠藤20g,再服三付,自诉双手颤抖已减轻,梦亦减少,眩晕亦较前大减。
三诊处方:原方去牙皂,加面煨甘遂6克,合药煎服三剂。服后微泻数次,双手颤抖已止,余症亦明显消失,大便已不溏,小水反现浑黄热烫,此浊痰积湿之邪,随之下泄而出,假象退,真象出现之象。
四诊处方:原方去甘遂,加风化硝10g,又数剂,疾平复,前后约服三十余剂,病痊愈,至今未复发过。
四、左手虎口上冒血
病员:xx,男,15岁,1980年元月,觉左手虎口上端发痒,搔揉后痒止,随即冒出血珠,揩去后、数分钟其血又冒出。外科用消毒剂,敷止血药,治十余日,血仍不止。
病孩脸色发赤,眼目发黄,舌质干白粗糙乏津,脉来洪数有力,只胃纳不佳,余无它症表现,心情较为紧张。
按
脉洪为气热,数为液伤,舌象干白粗糙乏津,不但气热而血亦燥。眼目黄,亦是液伤血热怫郁之象。诸血证书,未载手上冒血之疾,今患者之血,不从诸窍而出,但独冒出于左手虎口之上端,冒血部位恰在“上廉、合谷”两穴位之间。
《灵枢·经脉篇》谓二穴为手阳明之穴“阳明本燥金”,燥则气郁而壅,壅郁过甚,则气逆迫血妄行,循“上廉、合谷”二穴而出,然而此疾之主因,实因于“气燥血热”迫血妄行旁流所致。
治则
以大辛凉之味平燥为主,辅以淡甘寒、清血育阴,佐以微苦泻其血热,助以焦味,引血归经,加一味极少量之香窜药,引诸药之力达于病所。
处方
《玉女煎》加味:生石膏25g、生地20g、麦冬15g、知母12g、血余炭15g、牛膝12g、藕节30g、小蓟15g、陈棕炭15g、麝香少许为引冲服。
服法
诸药浓煎后,将饮药汁时,取麝香约小绿豆大一点,放齿上咀嚼,觉满口香味时,立即将药汁饮下,日三服三嚼,一日尽一剂为度。
麝香之香窜,内走五脏六腑经络,外行肌肤皮毛诸窍,无孔不入,用为引经,以求速效,如无此味,旁支之疾,内服药力很难及于病所,失血过久,由实转虚,反难措手。
服药四剂,冒血即减,原方去麝香,续服四剂,冒血全止,洪数之脉,亦转平和,病愈。计服药八剂,生石膏量为最多,病愈后,胃纳反佳。
五、双手乌紫僵硬
病员:xx,女,47岁,成都502厂职工,1975年11月下旬来诊。
自诉:“每年一到冬寒时,双手从手颈至指尖,渐不灵活,皮肤渐变粗硬、肤色出现乌紫色。气候到大冷时,则双手僵直不能曲伸,如免强曲伸,则疼痛难忍,必待来春气候温暖时,其疾自愈。但到来年冬季,疾又发作如前,如是已反复五年,经多方治疗未愈。”
病员面色晦暗,双手乌紫如猪肝色,僵硬强直不能曲伸。舌象板滞、苔白垢、脉细涩,小水短少黄烫浑浊,大便正常,饮食尚可,有时感觉左乳上端作痛,痛时伴以气紧心累跳。
按
此疾乃“心阳不宣,寒凝血滞之症,“秋冬为阴”入冬天气寒冷,“心主血”因其人血素寒,再感时令寒冷之气,其血愈加凝滞。心系通于手,血凝气滞致心系不通,导致左乳上侧心位时痛,血凝成瘀,故双手肤色乌紫皮硬。
经云:“……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摄……”因寒凝血瘀之故,其血不得营于筋肉,手僵直难以曲伸。
治则
温经散寒、活血行瘀、通脉调气宣阳。
处方
《桂枝汤》去芍药加味:桂枝15g、炙草4g、生姜20g、当归15g、白芷10g、川芍8g、茜草15g、乳香8g、没药10g、薤白12g、汉细辛5g。
服四剂后,自诉:“双手已软活些,乌紫之色亦稍减退。”
仍用原方减汉细辛,加入黄芪30g、潞参25g,益气以助血液之运行,再服四付。
再诊:双手乌紫已渐消,十指已能伸曲自如,左乳上侧之疼痛已不再感觉。
仍以原方出入加减,前后共服药约三十余剂,双手恢复如常人,疾愈,嘱其明冬再诊,以防反复。
七三年冬,患者果来诊,时气候已寒,只微觉双手轻微麻木,肤色未见异常,即以去年之方,连服十数剂后,是冬旧疾竟未复发,直至今冬访视,亦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