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是调阴阳!

人活着,就是调阴阳!中医“平衡阴阳”的方子,防杂病

总有人问我,文老师,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不是哲学家,更不是言情小说家,所以,对这样的问题,我有些茫然。

但是,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人活着,就是为了调阴阳。

不是吗?阴阳平衡,是我们的身体有序运行的前提。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维系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让生命得以延续。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累了要休息,受了风寒要解表,上了火就得清热……所有这些,都是在协调阴阳。甚至于我们青春年少时谈的恋爱,也是为了追求阴阳的平衡。

如果有一天,我们体内的阴阳失衡了,阴阳之气离绝,那我们的生命也就宣告结束。

所以我说,人活着,无时无刻不在协调阴阳。

你知道吗?在我们中医的世界里,有很多方子,是可以平衡、协调阴阳的。

今天,我就给你说一张方子,这就是生脉散。

生脉散,是中医的传统方剂,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组成。它出自《医学启源》。原方没有具体用量。但是后世医家认为,麦冬、人参各9克,五味子6克,是它的标配。当然,临证的时候,也有加减。

这个方子,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用的。有些人,气阴两虚,出现了乏力、气短、神疲、劳倦,口渴、口干、多汗,舌红少苔又脉象虚数,这个时候可以用这个方。

那么,这个方,为什么可以协调阴阳呢?

来,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姓李,年28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居住的环境一变,就腹泻,食欲不振。

原来,此人的丈夫,在青藏高原上工作。她每年有一次机会,到那边去探亲,看望丈夫。

但是,她发现,只要去了青藏高原,她立刻就腹泻、吃不下饭、心悸、头晕,病得一塌糊涂。奇怪的是,这些病症,只要回到老家,立刻就好了。所以说,每一次去探亲,对她来说都是一次考验,甚至是一次折磨。

有人跟她讲,这个情况,很可能是水土不服。她自己也知道,这几乎就是水土不服的表现。但是,她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用过一些药也无效。

后来,她就去看中医。

医师在了解情况后,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这就是进藏的前三天,先把生脉散给用上。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每日一剂,连服10天,到了青藏高原也别停。

结果,这一招还真灵!此患进藏以后,没有发作腹泻、头晕等毛病,感觉身体与平时没有两样,最后竟然平安回到老家。

从那以后,此人每次进藏,都得用生脉散,屡试不爽。

这是一张小医案,我前几年在集中研究生脉散临床应用的时候,看到的。

对此,我曾经做过思考。

用这个生脉散,患者为什么能取得疗效。

一开始,我认为,此患到了青藏高原以后所出现的问题,就是气虚。你看啊,她心悸、头晕、食少、腹泻,这不是气虚吗?气虚,顶不上去,心脏失养,她就心悸心慌。气血不到头面,她就眩晕。中气不足,她就食少腹泻。

生脉散,本来就是补气阴的。人参,是补元气最重要的药。再加上麦冬和五味子养心、收涩,自然可以取得效果。

但是后来我觉得,这么想是不对的。如果患者真的是因为气虚的话,那她为啥在老家好好的,到了异地就不行?而且,补气的方子太多了,为啥非得用生脉散?

所以,问题还不能这么简单地看。

后来,我思来想去,算是想明白了。

其实,这个患者之所以产生水土不服,根源在于人体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在短期内不“匹配”,出现了阴阳失衡的局面。

读者朋友,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离不开自然生活环境的稳定。阴阳平衡协调,说白了,就是一种稳定的身体运转程序。如果我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体内的阴阳二气自然也会受到改变,它们需要重新协调平衡,重建秩序。这个过程,有部分人就难以完成。这就是水土不服的来历。

既然如此,那就要用一些办法,让患者的阴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重新归于平衡。

这个时候,用啥方剂呢?生脉散算是可用的一张方子。

生脉散怎么调节阴阳?你看啊,其中的人参,补气。麦冬和五味子,养津。气为阳,津为阴。这就是阴阳双补。其次,人参入心肾二经,可以温肾阳,兼补心气。麦冬和五味子,入心经,可以养心阴,益心血。这就是心肾双补。心为阳脏,肾为水脏。温肾阳,以平衡肾水之寒。养心阴,可以平衡心火之亢。心和肾作为人体阴阳二极,两者平和交融,阴平阳秘,这就让身体来到了最佳状态。

所以说,这个生脉散,往深里研究,它就是调节阴阳平衡,提高身体适应能力的啊。

对此,我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中医现代方剂学专著《中医方剂的药理与应用》中,对生脉散的药理作用,作了细致解读。生脉散在提升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等方面,的确有很好的作用。这就难怪上文医案里的患者,进藏之前用上生脉散,可以起到防病作用了。

因此,我觉得,这个生脉散,就是通过协调阴阳的办法,来帮助我们改善水土不服症状的。患者主要症候,就是腹泻、食少、心悸、头晕等等。这个经验,值得我们体会、学习。

说起来,在中医的方剂里头,协调阴阳的方子还是很多的。尤其是一些滋阴剂,去火剂,温阳剂等等。生脉散作为气阴双补之剂,本身也是在协调阴阳。我们把这个事儿搞清楚了,许多问题就能想通了。

生脉散在中医临床运用时候,可用地方很多。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乃至泌尿系统、皮肤病和耳鼻喉科等,都有用武之地。个种奥秘,受篇幅关系,我不能细说了,以后接着聊。

总之,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中医方剂作为中医知识体系中的精华和核心,有太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它们对人体所起的作用,远非西方医学语境下的理论,能完全阐释清楚。协调阴阳,就是其中一种作用。它只能用中医的理论和思维来理解、体会。

千古名方生脉散,三味药止汗解渴,还能急救心脏!来学学吧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医方临证指南》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列位看官,今天我们这篇文说,给您继续说祖国传统医学里面的传统方剂。这些方剂,有的小巧精致,有的恢弘大气,或药少力专直击病所,或严谨缜密万无一失,魅力真真是无穷的。

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生脉散,就是妙用三味药,达成了不世之功。

生脉散怎个面貌?但见——

麦冬9克,五味子6克,人参9克。这个方子,最初载于《医学启源》。原著里面是没有用量标注的。现在您看到的这个用量,是现代人后加上去的。当然,也不绝对,临证常需要调整、加减。

这方子能干什么呢?告诉您,调治气阴两虚之症。

什么是气阴两虚之症啊?这个症候,在当前季节,尤其是三伏天里面,是比较常见的了。

气阴两虚证,最常见就是出现在暑热证里面。咱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从前,于高温环境下呆得久了,是不是有如下的感受:

1,出汗,不停地出汗,和其他人相比,自己出汗明显是太多太多了,而且收不住。

2,精神疲惫,不管昨天晚上睡没睡好,只要这太阳一晒,温度一高,自己是一点精神头都没有。

3,身体疲倦,四肢乏力,胳膊腿特别没力气,不但体力活干不了,就连正常的四肢活动,都感觉到力不从心。

4,呼吸急促,感觉容易咳嗽,有类似气短的感觉,不爱说话。

5,咽干口渴,舌头干红,而且舌苔偏少,脉象虚数。

您回想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经历过。如果您真的经历过,后来慢慢地自我缓解了,而且心脏还没怎么难受,恭喜您,您这是体格好的。有一些,体格不好的,心脏这个时候就难受了,或者人干脆躺下了,这就十分危险了。

您记住,这样的一种状态,就是气阴两伤。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简单讲,其实它大多源于暑热之邪。暑热之邪,乃是阳邪,善于开人的毛孔。阳热之气相逼,津液化汗而出。这一出汗不要紧,汗为津液,津能载气,于是乎,我们的气也就跟着出来了。这就是所谓“气随津泄”。同时,气有固摄体表的作用。所以当气流失到一定程度时,体表再没有了固摄之能,所以汗出得越来越多,气也就随之越来越外泄。到了最后,患者的阴津也伤了,气也伤了,这就是所谓气阴两伤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和血液是同源的。伤津,就是伤血。五脏之中,心主血脉。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能出现一点心慌心悸、心跳乏力等症候。同时,肺主气。气随津泄,气的流失也不少,所以我们的肺气也会受损。于是,我们就可能有类似咳嗽、气短的现象在。要是一个人本来就心肺功能不好,那这个时候就容易出危险了。

那么,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前面说到的生脉散配伍,就特别好。它用麦冬、五味子、人参来解决问题。

这里面的君药,是人参。人参一来能补气,二来能滋阴。它可以气阴双补,最大程度地改善局面。在它身边,配了一个麦冬。麦冬能滋阴,可以进一步增强补阴津的效果。补进来的气也好,津也好,必须能固摄得住,不然就百补了。怎么办?用五味子。五味子可以收涩、敛阴、止汗,同时它还有一点滋润的功效在。这三味药配合,一补,一润,一敛,三步走,把问题解决了。

所以说,再以后,如果在湿热天气里,出现了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象虚数这样的气阴两伤之症,您就可以第一时间想到生脉散。

值得一提的是,生脉散这个方子,到现代是被委以重任了,真就是用于心脏病的急救。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休克的抢救治疗,比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心肌梗死等,用生脉散是常有的事情。因为这些疾病患者,常常出现类似神疲乏力、汗多懒言、面色无华或苍白、心悸脉虚等气阴不足的症候。这个时候用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减调治,效果很好。现代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组方确实有强心、调节血压、改善心肌代谢等作用。这也算是现代中医临床对生脉散的新认识。

总而言之,生脉散,是祖国医学方剂之林中的好方子,是一块宝。我们应该好好体会它。但是现代中医临床认为,肝硬化患者要慎服。同时,如果温病气阴两伤,余热未清,或者肺中有痰热的人,不要用。故而,我们普通人在应用前,必须经中医师辨证指导,切不可贸然自行尝试。

【本草故事会之中振说本草】 十全大补补什么?

第五讲:复方玄奥

钱乙创制了一个新方,“六味地黄丸”。

用药如用兵,论起“君、臣、佐、使”,西游记这幅画中,谁是君?唐僧?

开讲之前我想先问几个问题。您得过感冒没有?这不用问,大家一定都会举手。看过西医的请举手。百分之百。看过中医的呢?也差不多。中医怎么看病的?学中诊的时候,“十问歌”都记住了吧?“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词组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学习中药先要辨药性寒热。那学习中医中诊看感冒也是一样,先要看是寒还是热。什么是寒证?很多人说把脉太难学了,三部九候,难以掌握。在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看看舌苔,是偏黄还是偏白。如果偏黄,那是热证;偏白的是虚证。去解小便的时候,看看小便,偏黄还是偏淡;颜色淡:寒证。

辨证论治谈

寒证、热证一定要先辨明。辨完寒热证以后,假如是风寒型的感冒,那么我们以《伤寒论》第一方,“麻黄汤”为代表来说明。“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方歌大家都挺熟悉的。这里有麻黄、有桂枝、有杏仁、有甘草,四个药物组成,有君药、臣药、佐药、使药,互相配合。主要治疗哪些代表性的症状?高热,发烧,有一些咳喘,而且无汗。麻黄的药性如何呢?麻黄是温热性的,可以有发汗的作用。

麻黄汤是辛温解表的一个代表方。反过来,假如是风热型的感冒,这个时候用麻黄汤可能就不太合适。那应该用什么呢?刚才提到的《温病条辨》里收载的“银翘散”。大家听说过这个方子吗?可能很多人说没见过。但在香港市场上卖的凉茶配方,多数都是“银翘散”。这个方药味这么多,能不能记得住呢?这里有同学用广东话创造出来一个速记歌诀“河牛吃草,连梗叶花穗根(全吃了)”,一个音对一个药。“河—荷叶,牛—牛蒡子,吃—豆豉,草—甘草,连—连翘,梗—桔梗”。一句话,就记住了一个方子。

组方是艺术

中药到底有多少条方呢?今天我带来了几本书,《备急千金要方》——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写的一本医书。这本书里面收了差不多五千多个方子。刚才我们提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892种药,有一万多条处方。而且李时珍收录的方都是一些小药方,没有十几味二十味的大方子,都是几味药的,非常实用。提到了李时珍,在李时珍之前,朱元璋的儿子,周定王朱橚,他组织编写了一本书——《普济方》。《普济方》里收了多少方呢?一共是六万多个。可以说中药的处方数不胜数。今天还有一本书,1934年的《民间验方新编》。谈到民间的中医处方,就更难以计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中医的组方有统一的原则。

药王孙思邈

“大医精诚”出自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的《大医精诚》一文,文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要有医德。相传孙思邈曾为老虎治好疾病,那老虎从此甘愿成为他的坐骑。后又用针灸治好了一条苍龙的眼睛。便有了孙思邈坐虎针龙的故事。

什么原则呢?就是“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表示药物相互配合的关系。君、臣、佐、使,共同构成了一个中医药的交响乐,一个美妙的和谐之曲。我想大家可能更熟悉的处方是“十全大补”,如“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丸”。但十全大补的组成可能有些人还不太熟悉,今天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它是如何组成的。补什么?这个“十全”是取其完美之意。讲起“补”,中医说“虚则补之”,不虚不要补,补的过了也一定会造成麻烦。补什么?“阴”“阳”“气”“血”。其中,最关键的是补气、补血。我这里面举两个代表性的方子。补气,“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是一个补气的代表方。补血,“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是一个补血的代表方。这两个方子,补气和补血,如果加在一起就成了另一个方,“八珍汤”。如果这个八珍汤再加上两味药,黄芪、肉桂,就构成了“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三个药,陈皮、五味子、远志,则又组成在广东比较流行的“十三太保”,《中国药典》收载名为“人参养荣丸”。看到这里大家可以知道中药组方就是一个一个药迭加组合起来的。

常用的中药处方,有的是从《伤寒论》就开始出现的,有的是中国历代的名医经验所得。比如宋代有一个医生,叫钱乙,是小儿科的医生。他创制了一个新方,“六味地黄丸”,一个很好的滋阴、补阴的方剂。这个六味地黄丸,有六味药,既能补也能泻,把人体该排的排下来,该补的补进去。所以它是六味药分两组,一组是“三补”,熟地、山药、山茱萸;一组是“三泻”,泽泻、茯苓、牡丹皮。“三补三泻”,作为一个基础方。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剂,我这里列出了一个“六味地黄丸”系列。现代人天天用计算机、玩手机,很多人觉得眼睛疲劳,那要怎么办?补肝肾:枸杞子;明目:菊花。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就变成了“杞菊地黄丸”。若加上五味子就变成“都气丸”。加上麦冬、五味子,就变成了一个“麦味地黄丸”。所以现在我们所说所见的不仅仅是一个六味地黄丸,应该讲是一个六味地黄丸系列。

用法灵活现

前面的方子都是在做加法,那经典处方可不可以做减法?或者替换呢?可以的。有一个古方,“生脉散”。生脉,顾名思义,脉微欲绝的时候,就要用生脉散。生脉散是由三味药组成的,人参、麦冬、五味子。年轻人可不可以用?我觉得,年轻火旺的话,可能要适当调整一下。20年前我在日本工作,我有个爱好,喜欢跑长跑,跑马拉松。我们那个队伍,大概有十几个人。大家要喝一些饮料,当时我给开了一个方,是什么呢?因为跑马拉松,大家年轻体壮,喝人参一定上火,所以就改用药性稍微偏温和一点的——西洋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又可以敛汗,又可以滋阴也可以补气。而且这个方不违反国际奥委会禁令的。

中药有很多名家名方,远远不止十万二十万。我这里推荐给大家十大名方,这是在临床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方剂:小青龙汤、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大承气汤、温胆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五苓散、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在我们的近邻日本,他们把中药叫汉方药。日本临床上也有个常用处方名单,他们叫“七汤二散一丸”。“七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朴汤、补中益气汤、小青龙汤、六君子汤、麦门冬汤。“二散”,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散。“一丸”,八味地黄丸。归纳起来,这些就是我们临床上的常用方剂。

用药如用兵

我在这里引用了一幅《西游记》的插画。用药如用兵,论起“君、臣、佐、使”,西游记这幅画中,谁是君?唐僧?我有一点不同的理解。师徒四人是做什么的?是护卫着唐僧西天取经。一个处方,君、臣、佐、使,是配合起护卫人体作用的。我的理解,他们师徒四人的分工:孙悟空是君;猪八戒是臣;沙和尚是佐;使是白马。在这副图里,有冲锋陷阵的,有策援保护的,有担行李负责辎重的。中药里面,君臣佐使,“使”是引经调和的,白马的作用正是如此。这四位配合好了,可以保送唐僧一路,克服重重险阻,到达西天。再看一下,一个处方里,“臣”“佐”“使”,都可以调换。但是君药不能换,君药换了,这个处方就不能叫某某方加减了。所以大家想想,西游记里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不在的时候,那一定是打败仗的。

中药的复方应用是一门艺术,是中医药王国的宝中之宝。其灵活应用的妙处就在于兼容诸药、和谐互补,更在于它的因人制宜、变化无穷。

方剂深奥,但并不神秘。古往今来,中国名医如群星灿烂,中医临床名方验方数不胜数,一段段起死回生的动人故事广为流传。

如今中药的使用不再是一家一户、一村一寨,中药正在走出国门。中药的制作也不再限于丸散膏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