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杂谈——阳泉平定拉面

由中国饭店协会、山西省饭店业商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山西)食品餐饮旅游博览会暨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首届面食文化节将于近期在阳泉市桃南中街38号(原西河滩蔬菜批发市场)举办。整个面食节展区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共设置展位120余个,将吸引省外展商40家,省内展商8

今天为您推出由民俗文化研究者、第二届太原国际面食节面塑银奖获得者黄建礼(阳泉平定人)撰写的文章:阳泉平定拉面

在过去,吃拉面对于平定人来讲是一种尊严和礼遇,是一种期盼和奢侈。因为白面是面中之王,过去因为小麦产量低,所以白面就少,对于顿顿能吃上白面是平定人祖祖辈辈的企盼和念想。

在过去,平定人吃拉面席,无论场面大小,必须遵从的礼节,头三碗一定是由主厨亲自浇潲,同时还要大喊一声:“三槐堂家,吃拉面了!”这时有人应声道:“先让梦花堂家吃!”随后有人附和说:“不占不占,还是让人家南庄家先吃!”声音未落,帮厨就会说:“恩都不要让,还是先请咱外姑爷先吃!”主厨马上回声到:“容城的姑爷最远,快点邀邀年姑爷过来先吃!”帮厨回音到:“来是来了,恭敬也不敢从命,都是一家人,还是先让咱外老祖宗们享受享受吧!”主厨接过话说:“好勒,尚贡祖师爷了!”声音一落,帮厨持条盘端上头三碗拉面和三双红筷,放到厨桌上,主厨紧随其后行三叩头礼,返回原地一声呐喊:“开席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对平定拉面能够传承发扬光大的重要节点、重要人物和家族的敬礼。从后往前数,他们分别是:祖师爷唐朝的无宁禅师、容城的姑爷刘因刘梦吉、南庄家杨观谦及其家族、梦花堂董笔及其家族、宋家庄三槐堂及其家族。

平定拉面的记叙,最先出自元朝大文豪刘因刘梦吉的《喜宴图》及杨观谦等人的题跋,这幅《喜宴图》由杨氏后人保存。到了明朝末年世居南庄的杨氏后裔为躲避战乱,背井离乡之前将《喜宴图》赠予姻亲苗蕃保藏。苗蕃又请李可贽、张三谟研读并续跋。清朝康熙初期,苗蕃在赴任官署时留给苗氏族人收藏。康熙后期董笔撰写《榆关宴语》一书,苗氏族人苗玉雰遂将《喜宴图》赠予董笔以补宴语。康熙丁酉年书成,列有喜婚、新婚、归宁宴席及宴传、宴局、宴礼、宴忌、宴俗、宴戒等宴席条规,同时董笔还把《喜宴图》题跋全部录入书中并置于书前。道光年间董辛斋撰《榆关宴语》续编,收有窦瑸题跋、张穆《㐆斋论厨》及《恭迎圣銮集》,再后来董氏将此书献于城隍庙厨艺赛供奉,咸丰四年由陈履堉抄出转于宋家庄三槐堂王景卿收藏。民国十五年,宋家庄三槐堂王又新撰《榆关宴语》三编,收有孙翰林《见闻录》、蔡翰林《郡宴·郡宴变革》《郡宴·草创三八席》,书成藏于三槐堂王氏祠堂。

△山西平定宋家庄三槐堂王氏收藏的民国手书《榆关归宁宴语》封面

说到这,你知道平定人吃拉面席时,为什么厨师总是先喊一声“三槐堂家,吃拉面啦!”这就叫礼节,他传递着平定人民对三槐堂王氏的感激之心!传承着平定人民对三槐堂王氏的感恩之情!

平定拉面的创始人和传承人,最初由唐朝冠山佛家弟子无宁大师首创,随后传予民间,手艺得真传有董、杜、王、刘四大姓族人。金朝时期平定厨师出现两大阵营即东厨、西厨,拉面以东厨最好,其次是西厨。据元代杨观谦讲,东厨传承代表人有槐树铺的董苇荆及子孙董俭、董傕(音绝)董跃、董跻、董跄、董蹻(音绝)等,西厨的传承代表人有杜彪、杜善、杜膳、杜岗、杜鼎、杜权、杜醇。清朝平定东厨拉面传人南庄刘慕礼,西厨拉面传承人清初有王赐福,清末有杜师傅。

记录平定拉面的传承人,元代有刘梦吉、杨观谦、南庄杨慕宅、吕思诚,明代有延论、苗蕃、李可贽、张三谟等,清代有苗玉雰、董笔、锡禄、南轩、曹伟、慈山、窦瑸、董辛斋、张穆、马耿伯、陈履堉、王景卿、杨瑞鹏、王又新、孙笥经、朱善元等,民国有蔡侗、郗富根、杜厨师等。

平定拉面的坐席礼遇,拉面不是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吃,过去由于平定的白面来之不易,吃上一顿白面那是无上光荣的喜事,你必须怀有虔诚之心。一年四季只能吃上几顿,那还要看你有资格和机会没有,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吃的上。一是喜面,新姑爷的宴席能吃;二是寿面,为长寿老者祝寿的寿席可以吃;三是开锅拉面,集会庆丰收也能吃上,但是平定十年九旱,就有一年是丰收年,一生要是能遇上那么几次,就要看你的造化了。除了这三种席面外,想吃拉面,除了流哈喇子,做梦吧!

吃拉面时的礼数,主要是对厨师手艺拿捏说的。厨师在碗里放多少面以及制做的“潲”好不好,代表着事主招待客人周全不周全。元好问在《河东食燕》也有这样记录,用现代平定话通俗地讲:一是碗大面少,就像海水一粟,寒酸的,俗话说“主家之大不幸矣!”假如碗大面多,就如早晨的露水等待太阳,太阳一升露水破败了,俗话说“主家必坐吃山空,败家之相也!”。二是碗小面少,就像肚子饥饿的人却硬要浓妆艳抹,怎也是装傻充愣的,俗话说“有席面无脸面!”假如碗小面多,就跟人家过日子一样“里头支不住、外头唬不透”,傻得,俗话说“蔑客无礼,体统何在乎?”再者,就是浇拉面的“潲”,元好问如是说:“若清必鲜,既色观之慕,又香扑之面,噉之爽而醇,回之甘而柔,俗谓'神汤者是也’。汤为大厨之命哉!口耳脉传,外者不得其神韵,止可观貌乎。”

吃拉面的随份礼,在过去,由于自然因素的限制,办一场喜事或者办一场寿宴,对于富裕户来说,也得几年积蓄,不过还能承受得起;对于贫困户来说,寿宴可以不要,可是儿女婚事不能不办吧,这就是要命的事。说到这,就不得不佩服过去平定人的厚道,想出来一条妙计,无论谁家办喜事,凑份吃拉面,怎么凑呢?就是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拿白面,你家二斤,他家五斤,能者多劳,积少成多就能吃上拉面了。这在清人撰著的《恭迎圣銮集》里实录其貌,赢得了康熙皇帝对平定人民智慧的赞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乡俗逐渐淡出平定人的视野,至今只有平定原来管辖的旺里等地还有此习俗流行,只不过在历史的进程中演变成办丧事的随份礼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