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詳探微 | 古璽章法的『常』与『變』(上)


古玺之名,一般概指秦统一前战国时期的诸国玺印。自李学勤先生提出战国文字分出三晋、秦、燕、齐、楚五系以来,古玺研究也多依五系之分展开。总括来看,诸系玺印或各具特徵,但缘于中国文字系出一源,诸国玺印又同处于一个时代之中,加之合纵连横方略的运用,征伐拓疆的频仍,不仅在疆土上时有变换重合,更在文化上多有借鉴融通。故古玺章法的构成在五系之中,仍可见类于趋同的常态形式与变化手法。归纳并研究古玺章法中的这种『常』与『变』,或将有益于当代以古玺形式为参照所展开的篆刻创作与探索。以下,试从行列、界格、错合、动变四个方面,浅析古玺章法中的『常』与『变』。其中,行列与界格主要表现在外在形式上,而错合与动变则主要反映在内部结构形式上。

   最具常态的章法形式:行 列   

行列是一种秩序,而人类对秩序的认知,当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与效仿。前人解释『行』说:『列也。』可见行与列同义。俗语有『横成行,竖成列』之说,书法中也借以说章法。如此行列就有了横、竖秩序的区分。以之说玺印章法形式构成,亦更见清晰。
对于古玺章法,人尝有奇诡多变的印象。这种感观的形成,主要缘于战国文字内部结构及外观形态的不稳定性。实则,在古玺章法中,其行列分布依然是构成之『常』。如二字玺以右→左排列为主,上下排列为辅;三字玺多成一纵二横或二横一纵式二行排列;四字玺以四角分布为主;多字印则成二列或三列排布。这种行列秩序的生成,当直接借鉴先于玺印形成的文字章法形式。其如殷商的甲骨文、商周吉金铭文等。
在晋、秦、燕、齐、楚五系中,除秦玺主要以界格成章法形式之外,其余四系玺印有着相近的行列构成形式,由此表现出的一种主体的章法样式,可视为古玺章法构成之『常』。(图一)

图一

虽然运用行列的排布方式能获得相当程度的秩序感,但由于文字结构繁简的差异,以及战国文字结构的不稳定性,使得行列的运用也未必能达到让章法中理想的统一与平衡。阴文古玺中最普遍、也最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用四周加边框的方法来获取『统一』。这种类于『赶羊入圈』的方式,既可以看作是对行列排布常态的一种补益和变通,同时在形式感上也形成了一种古玺章法之『常』。(图二)

图二

在以行列形成的常态秩序中,古玺章法又有诸多变化的形态。以多字为例,行列间或强调纵向上的排布秩序,减弱或忽略横向上的对应秩序。(图三)

图三

有些不能均布成列的文字,则排布为凹字形或门字形章法样式。(图四)

图四

更有以四周实而中心空的变化方式,藉虚实对比来获得章法的统一与均衡。(图五)

图五

在大量以行列为结构秩序的古玺印例中,存在着不少看似行列感不那么明确的印例,或者可称为富有章法变化的印例。客观地看,这些印例大多数有着因文字结构差异形成的随机性变化,但又不能以随机性概括全部。其中一些玺印的章法,明显有着人为追求变化的痕迹。(图六)如此,则可见前人在以行列为秩序的前提下,对玺印章法有着『变』的追求,以符合于彼时的审美观。

图六

 简便易行的规范手法:界 格

用界格的形式区划疆域,无疑是玺印章法趋于秩序化的便捷易行方法。古玺对界格的方法有着普遍的应用,但各系之间却有着较大的比例差异。秦系玺印对界格应用情有独钟,无论公印或私印,绝大部分都施以界格形式,以致于成为辨识秦印的一个重要特征。(图七)

图七

(由于政权延续存在的原因,战国秦印与秦统一后的玺印已无法清晰区别,本文且以『古玺』视之。)在其他诸系中,齐、楚玺印对界格的应用均占有一定比例。齐公玺中,施界格者约有百分之十,私玺中则多达百分之二十五;楚公玺中,施界格者约为百分之十三,私玺中则较少,仅占百分之五左右。燕和晋两系中,界格应用极少见。目前所见燕公玺施界格者仅有数例,而晋公玺中则无一例。在私玺中,燕、晋两系也仅有少数印例。(图八)

图八

界格的应用有利于整饬章法,特别是在组合结构形式不甚稳定的战国文字时,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如秦系文字相较与他系文字,其结构堪称规整,而玺印中多施界格;齐、楚、燕系文字中存在有较多动态变化,其界格的应用比例却远逊于秦系玺印。看来,除了从章法的角度审视界格以外,各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习惯更是不可忽视的背景要素。
古玺中的界格形式,大致有日字形、横日字形、横目字形 、横丁字形、 囧字形等。各系之中,其应用比例各有不同。秦系中,无论公私印,方形多田字格,半通多为日字格;齐系公玺中多见横日字格、横目字格,也有纵二横一成六格者;楚系公玺中常用田字格,私玺中则多用横日字格。(图九)

图九

一般情况下,界格的使用在于分疆定域,并藉以平衡章法,所以古玺中的界格大部分都是呈均布形式。如果将这种均布的界格形式视为古玺章法之『常』,则其中不乏见『常』中生『变』的范例,最典型的莫过于横日字格左右区间的不均分。(图十)

图十

在各系类似的范例中,可以看出其共性所在,即文字结构简单的所占区域略小,以让位置给结构较繁的另一方,藉以达到整体章法上的平衡。(图十一)这种手法的运用,无疑是人为之『变』,明晰的反映了前人对章法形式的追求。

图十一

至于以本来规范秩序的界格形式,进而生成富于变化的章法构成,可以说是古玺印最为精彩的贡献。其中尤以秦印为典范,在诸多范例中,率意的界格分割出非对称性的区间,再加上恣肆的字形结构,以及快意的凿刻方法,使得界格形式在一种常态下表现出了非常态的生动效果。
(待续)

(0)

相关推荐

  • 究详探微 | 秦印的学习与创作(上)

        秦印构成形式浅析     秦印是中国古代玺印形式从无序到有序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以鲜明的界格形式独立于战国玺印之林,并渐次以规范印章文字的方式奠定了汉印秩序化的基础,最终联袂汉印形成了人所 ...

  • 篆刻入门:一方秦印的篆法与章法

    秦印的章法常常不为人提起,因为秦印常常被"田"字格或"日"字格框定,完全失去了章法的可塑性,入印文字被框定在界定好的界格里,被固化死了.于是,我们欣赏和学习秦印 ...

  • 篆刻学习:从两方秦印的临摹到篆刻创作的基本原则

    篆刻学习中,临摹古代玺印是必经之路,但无论如何临摹,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创作,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临摹学习的过程中就开始了解篆刻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本文就结合我们秦印作业第34.35两方印来稍稍谈一下 ...

  • 篆刻入门:为什么说秦半通印是秦印的学习重点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们的篆刻临摹作业秦印部分中,选入秦私印半通印最多,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是我们学习秦印的重点. 秦私印中的"半通印",其样式根源来自于秦官印的"半通印& ...

  • 篆刻入门:篆法与章法的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篆刻技法中最重要的三个核心内容是篆法.章法和刀法,而这三者之中,关系"篆"的部分联系最紧密的是前二者,而刀法更多是"刻"的部分.而通常所说的&qu ...

  • 究詳探微 | 古璽章法的『常』与『變』(下)

       随物应机的巧妙构思:错 合    玺印章法的生成,其首在入印文字形态的聚合方式.虽然古玺有着以行列为常态的章法构成方法,缘于文字间往往出现的结构上的繁简大小不一等原因,使得章法有了随物应机的变化 ...

  • 赵熊:古璽章法的『常』与『變』(上)

    古玺之名,一般概指秦统一前战国时期的诸国玺印.自李学勤先生提出战国文字分出三晋.秦.燕.齐.楚五系以来,古玺研究也多依五系之分展开.总括来看,诸系玺印或各具特徵,但缘于中国文字系出一源,诸国玺印又同处 ...

  • 究详探微 | 六国玺印中的写意要素及思考

        引  言     相对于约三千年的中国玺印史和明清以来的文人篆刻史而言,写意篆刻的提出是一个十分『年青』的课题.何为写意篆刻(或写意印)?笔者在三十多年前的一篇小文中试图界定为『所谓写意印,是 ...

  • 汉字探微(227):以食为天——释“食”(上)

    朱英贵 "以食为天"本作"民以食为天",这当中的"食"不宜理解为食物的名词义,而应理解为进食.吃饭的动词义,这就是"食" ...

  • 2021.4.27逸雲軒古璽印微拍

    逸云轩古玺印微拍"定于  2021年4月27日(周二)19:30举行,盛世成馨1.4群恭候您参与! 1 [敬] 材质:铜 枞横高:10.86*10.47*11.44mm 重:5.72.5g ...

  • 朱步先一六、食古期乎能化 裁制贵乎因时 ——柳宝诒学术思想探微

    一六.食古期乎能化 裁制贵乎因时 --柳宝诒学术思想探微 柳宝诒是清代杰出的温病学家,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尤为深邃,擅于运用扶正托邪之法.他治学崇尚实际,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在温热病的辨证中,不拘泥于六经 ...

  • 2020.7.14逸雲軒古璽印微拍

    2020.7.14逸雲軒古璽印微拍

  • 2021.4.20逸雲軒古璽印微拍

    逸云轩古玺印微拍"定于  2021年4月20日(周二)19:30举行,盛世成馨1.4群恭候您参与! 1 [張疌] 材质:铜 枞横高:14.96*14.74*9.74mm 重:8.1g 汉代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