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学中医】我巧用四君子汤治好了自己的“盗汗”!

大熊 中医思维十 今天

前一段时间,我盗汗明显,每次从睡梦中醒来,满头头发都被盗汗浸染得湿漉漉的。

我们学习中医时,会发现历代医家以及目前中医诊断教科书均告诉我们:盗汗为阴虚所致,“阴虚则盗汗”的理论在临床颇为常用。
可是,从我的舌象看,湿重是确定有的:舌体胖大,苔滑腻,舌苔白腻,舌边还有齿印。而口燥咽干、心烦失眠、舌红少苔的阴虚表现完全没有。那么,我怎么就盗汗了呢?“阴虚则盗汗”的理论为啥解释不了我盗汗的病机呢?
于是,我开始重新学习中医认识的汗。
什么是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景岳全书》这样描述人出汗的机理:“汗发于阴而处于阳……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这表明,汗出的异常不能仅责之于“阴液”,更要由“阳气”负责固守。体内的津液,在阳气的气化与推动作用下出腠理而为汗,汗的正常宣泄,津液、腠理、阳气三者缺一不可。
原来,“阴虚则盗汗”只是描述了盗汗产生的病机的一个方面。气对津液有固摄作用,这种固摄作用不会因为人处于睡眠状态或者非睡眠状态而不同。
既然我不阴虚,而且有盗汗,那就考虑气虚了。
体胖,平常易疲倦,舌淡苔薄白,这些症状体征我是有的,这就是典型的气虚呀。
四君子汤主之。于是我准备了: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g,共7剂,每天早上煮水当茶饮。服用到3天时,盗汗症状就明显减轻,用了1周后,盗汗就消失了。(大家想要更想起了解四君子汤,可以点击这里超链接查看:四君子汤:有气无力者的补虚佳品,全家适用,男人尤其适合)
我通过学习中医,用四君子汤调理自己盗汗的症状,让我对学习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中医实践必须针对个体辨证准确后活用理论。
盗汗也是气血阴阳的紊乱。“阴虚则盗汗”,只是说明临床中因阴虚引起的盗汗会多一点。我们从汗的本质去认识,“阳加于阴谓之汗”,盗汗除了阴虚产生外,阳虚,气虚,体内有实热等等,均可能产生盗汗。
我自己就是因为气虚而产生的盗汗,只需健脾益气,气足则能敛汗,无需用很多止汗的中药,如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而是用几付四君子汤就治好了。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篇于2020年1月发表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的题为《“阴虚则盗汗”新论》的文章,是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程宏斌主任撰写的。
这篇文章就系统阐述了,阴虚可为手太阴肺之肺气虚的发病病机,进而合理解释了临床上有大量气虚盗汗的病例存在,并且通过补气的方法治疗盗汗也取得了确切疗效。
这篇文章更全面解释了盗汗的病机,对于我们提高中医认识盗汗的理论水平和治疗盗汗的临床疗效,都非常有帮助。现在我全文摘录,以飨读者。

“阴虚则盗汗”新论

程宏斌

摘要:盗汗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汗出,历代医家以及目前中医诊断教科书均倾向于盗汗为阴虚所致,故“阴虚则盗汗”在临床颇为常用。同时“阴虚则盗汗”中的阴虚历来被认为是气血阴阳中的阴液亏虚不足,而忽略了“阴虚则盗汗”中阴虚的另一种病机认识。本文即从此出发,从古籍、病机、临床等角度,深入论述阴虚则盗汗中阴虚可为手太阴肺之肺气虚的发病病机,以澄清被误解、忽略、常见的病机认识,提高中医临床理论水平和疗效。
《明医指掌》云:“盗汗者,睡而汗出,觉而收。”《医学正传》亦有“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表明睡中汗出、醒而止即为盗汗。盗汗多强调阴虚,是因脏腑阴液营血相对偏少,阴虚阳亢、虚热内生、蒸津外泄所致。如《医略六书》言:“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然而临床对阴虚则盗汗中“阴虚”的理解不止于此,有如肺气虚而盗汗者比比皆是,临床医家均未明言。本文以此为研究目的,深入阐明其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以期完善对本病机的认识,正本以清源,现报道如下。
1 盗汗病因病机
对发生盗汗病因病机的认识理论较多,散见于历代文献中。最早论述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虚弱细微,则阴阳俱不足矣。阳不足者不能固,阴不足者不能守,是其人必善盗汗”,表明虚劳、阴阳气血之虚者可发生盗汗。明·李豫亨《推篷胳语》中亦云:“自汗盗汗皆虚证也。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阳虚之汗必寒,阴虚之汗必热。然阳明实热之时,亦有自汗、盗汗者”,说明盗汗的产生并不仅由虚所致。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汗症》中提出血热可致盗汗;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亦提出血瘀可致盗汗,现代《实用中医内科学汗证》亦有“湿热久蕴、阴血已伤,则可为盗汗”的说法。
虽然阴虚、血虚、瘀血、湿热、里热等均可致盗汗,但盗汗发生原因中影响最大的仍是阴虚火旺之论。金元时期李东垣明确提出盗汗可由火盛阴伤、阴虚阳亢导致,创当归六黄汤,并认为其乃治盗汗良方,该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明·薛恺及龚廷贤在其著作中都表明盗汗属阴虚,当归六黄汤乃治盗汗之圣药。清·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亦云:“盗汗者,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属阴虚,宜当归六黄汤,以补阴清火。”
目前教科书《中医诊断学》对盗汗的认识亦有此言:“盗汗是指睡时汗出,醒时汗止的症状。常兼见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多见于阴虚证。”同时指出盗汗病机为“因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醒后卫阳由里出表,内热减轻而肌表得以固密,故汗出止”。
《中医名辞术语选释》论述盗汗:“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或云“阴不制阳,浮阳外越所致”。
2 “阴虚”存疑和新论
从《中医诊断学》规范化教材及《中医名辞术语选释》对盗汗定义的论述,直接指出了一系列阴虚证候导致虚热内生而为盗汗的病机。如“盗汗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或“阴不制阳,浮阳外越所致”,治宜滋阴降火。然这本身也忽略了阴虚盗汗的另一病机,或说这种解释的不全之处。
清·杨云峰在《临症验舌法》指出:“阴虚出盗汗,阴言手太阴也,虚言肺气虚也”,说明手太阴肺经之肺气虚亦为阴虚盗汗病机。剖析阴虚盗汗良方之当归六黄汤可发现,方中除滋阴养血的生地、熟地、当归,清热泻火的黄答、黄连、黄柏外,还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说明阴虚盗汗的病机不仅仅是单纯的阴虚火旺、蒸津外泄,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虚表卫不固的表现。
临床亦有不少医家并不拘泥于用滋阴降火法治疗阴虚盗汗。蒋瑞芹用7年时间观察治疗56例盗汗患者,均从肺气虚论治,故临床存在大量阴虚盗汗病机为手太阴肺气虚所致的盗汗,值得中医临证思考,但纵观临床却没有明确提出该病机的合法性和广泛性问题。
3 “阴言手太阴,虚言肺气虚”的理论和实践
3. 1盗汗与卫气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景岳全书》亦有:“汗发于阴而处于阳……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均表明汗出的异常不能仅责之于“阴液”,更要由“阳气”负责固守。体内的津液,在阳气的气化与推动作用下出腠理而为汗,汗的正常宣泄,津液、腠理、阳气三者缺一不可。腠理指汗孔及肌肉组织间隙,赖卫气的温煦而行使其功能。而卫气即在表之阳气,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若卫气虚至夜间,所虚之卫又行于阴分,肌表更无以固,则汗随之而出矣,即为盗汗。故盗汗的原因可为卫气不足,而不仅仅在于阴津偏少。
3. 2 肺气与卫气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肺主气,司呼吸,调畅全身气机。肺气将脾所传输的水谷精微外达皮毛肌腠形成卫气。卫气生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肺的宣发肃降,肺主气属卫,卫气调节汗液,故汗出异常必与肺气相关。肺在体合皮毛,毛窍(汗孔)是皮毛的重要组成部分。肺与皮毛主要通过卫气、津液等介质及途径实现温养皮肤、调节水液代谢及排泄汗液、抵御外邪等功能。
简言之,肺气宣通有道,人体的卫气才能正常布散,津液才可随卫气正常发至体表,汗液也能正常疏泄。诸多现代研究亦表明,肺气充足才能实施其正常的宣发功能,使卫气输布于体表肌腠,调节人体津液的正常代谢。相反,如果肺气虚弱不能摄入足够的清气,生成卫气的基础物质匮乏则卫气生成不足;同时肺气虚弱,宣发无力,所生成的卫气也不能输布于体表肌腠皮毛,就会出现肌表卫气不足、表阳虚弱的病理状态。因此,阴虚则盗汗,虚主要在肺气虚引起的卫气不足而不仅在于阴津不足。
3. 3 盗汗与手太阴肺经
《灵枢》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说明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气血在十二经脉的流注即是从手太阴肺经起始,并且结束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气血的运行始于手太阴肺经,并要靠肺气布散全身,故汗液的正常运行及排泄也与手太阴肺经密切相关。同时,该经从肺系横出腋下,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最终荣气归于本脏,为多气少血之经。可以认为手太阴肺经与肺气充足与否即为相辅相成关系,故可言“阴虚出盗汗”的另一种病机,即阴乃手太阴,虚乃肺气虚。
4 典型病案
邓某,女,50岁,2018年5月8日初诊:以寻常型银屑病就诊。躯干四肢红斑鳞屑,痒、皮疹干,明显凸出于皮肤表面,患者体稍胖,平素易感冒、失眠、多梦,夜间汗出湿衣,偶口腔溃疡,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黄茂30g,防风10g,白术15g,浮小麦30g,茯苓15g,酸枣仁30g,川首10g,当归15 g,桑甚20g,枸杞20g,白花蛇舌草30g,紫荆皮15g,白鲜皮10g,山药2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8年5月15日复诊:患者皮损较前减少,颜色变淡,夜间盗汗、失眠等症状明显缓解,偶有汗出,给予前方加磁石7剂继续治疗,以巩固盗汗疗效。就患者盗汗而言,盖气虚不能固表,复有内热,故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治宜益气固表为先。治疗上采用黄芪、防风、白术益肺气以固表,浮小麦、酸枣仁敛汗治标。
因此,对于“阴虚则盗汗”我们不仅要看到阴虚火旺的一面,也要注意汗出气虚的一面,不得滥用滋阴清热止汗之品,须根据四诊资料全面分析,审证求因,随症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