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成长之路(115)
一百一十五、 职业魅力
客观上来说,在这次的大奖赛总决赛上,表现的比较让人失望的队员是李静。虽然在国内联赛李静打的有生有色,可是放到国际赛场上就显得攻不强,守不坚了。
其实在职业联赛中,出现李静这样在联赛发挥出色,在国家队表现平平的选手并不奇怪。因为这类球员特点鲜明,但是技术不全面,所以她的发挥需要有一定的外部环境来配合。在俱乐部,可以根据她突出的特点,全队围绕她来制订战术,比赛中,她只要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就行了,某些短项由全队来提供保障。只要她的特长足够鲜明,俱乐部可以依靠这种整体的发挥来打出好成绩,她就能在俱乐部里生存下去。而且由于有了全队的密切配合,她就能全身心的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还能打出非常漂亮的球。
但是,这样的球员到了国家队,整体阵容有了大变化,不再以她为核心了,那她的特长就有可能发挥不出来。如果她的短处在国家队的体系中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战术来帮助补起来,她自己也不能有效的规避开,那她就不那么好用了。再或者是因为在国家队这个层面上,她的特长并非是这个位置上的最突出人选,而她其他方面的技术又不能使其胜任其他位置。那就会出现一名优秀的俱乐部选手,一名能带领所在俱乐部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反而在国家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现象了。
具体说到李静:她的高度和力度放在全国范围内都不算最为突出的,但是在她所属的浙江省的俱乐部里却是比较突出的,所以浙江队就要调用全队的一传和防守来保证她的进攻。而只要速度起来了,李静强大的进攻实力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为此,浙江队要全力为李静的提速提供保障,她的对角汪慧敏甚至要牺牲掉自己本也不擅长的进攻。打到关键球的时候,汪即使转到了前排也要参与防守与保障,让后排的李来主打进攻。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当前我们国内联赛的水平确实不算高,是不能和国际大赛的水平来比较,对手的拦与防的速度与布阵以及阅读比赛的能力都应付不了李静的进攻。综合以上原因 ,就能理解为什么李静在国内联赛表现的如此抢眼。她凭借1米86的身高,在联赛中的发挥远远高过了一批1米90以上主攻的作用,这既有李静本人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的原因,更有浙江队整体的战术体系就是围绕她来设计的原因。
浙江队曾经拿过全国联赛的冠军
但是李静进了国家队,情况就变了:论力量,论高度,大主攻当然不让是朱婷。如果由李来打朱的替补,李的进攻力量和高度又应对不了世界强队前排拦网,进攻手法又打不穿世界强队的后排防守。而如果让她来打朱婷的对角小主攻,一是她本人的一传和防守起不起对全队基本保障的作用,还需要包括全队第一进攻点在内的全队来给她提供支援,这显然不符合国家队的要求;再则国家队现有副攻和接应位置上的选手明显比浙江队更加高大化,打的完全不是浙江队的速度,而李静要按国家队的速度来打,在世界赛场上是要被对方人高马大的拦网手给捂的结结实实的。所以,李静显然不符合这时期国家队的要求。至于说今后国家队全面提速后,李静自己的一传和后排防守水平提高后是不是还有机会进到国家队,又要看那时的整体情况了。
在俱乐部表现出众的李静
李静因为技术特点的原因在国家队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虽然有些遗憾,但是职业联赛的魅力和意义就在于:当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虽然不能在国家队中占有一席之地,自己的一技之长没有机会在国家层面的大赛中有所展示,但是却可以在联赛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俱乐部,在比赛中大放光彩,同样可以让自己的运动生命非常有价值。
职业联赛并不以为国家队直接培养人材为主要任务,所以,俱乐部完全是要根据自己的特质来组合队伍。有些队员虽然不符合国家队的要求,但是,由于不同俱乐部会有不同的风格,所以,只要是特点鲜明,那怕只是一招鲜的队员,也很容易在某个俱乐部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有机会在比赛中打的风生水起。随着职业化的普及和发展,更多只能在俱乐部打球的队员也还有机会参加俱乐部层面的国际比赛,同样有自己成长、发展及性展示能力的空间。所以,热爱排球的朋友和队员们不必再为是不是能最终进到国家队而纠结了。看看当今美国,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职业联赛NBA的情况吧:一大批优秀的职业运动员在那里各尽所能,尽施所长。而热爱这项运动的朋友们则可以看到各种神人在各自最佳的环境中,用最佳的状态,为大家表演最佳的技能,给大家带来最佳的享受。
而专业队唯一的目的就是保证为国家队选拔人材、储备人才,因此层层都要按照国家队的需求培养队员。结果是队员要么进入国家队,要么在队内也体现不出价值,从此沉沦。而各个时期国家队的需求又是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就会出现有些非常优秀的运动员生不逢时的悲剧发生。要么是这个位置的优秀队员重叠了,不能都进到国家队;要么是由于这一任教练的思路与自己的特点不一致,还是进不了国家队。而一名运动员的水平达到很高水准了,却因为非自身实力的原因进不了国家队,那这名队员在专业队的培养价值就没有了,因此很快就没有了打球的机会了,自己也没有了继续练下去的动力了,很多人早早的就选择了退役,对于这项运动来说,当打之年的队员无球可打,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于运动员来说,辛苦多年没有相应的回报,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对于真正热爱此项运动的广大朋友们来说,看不到最有特点的运动员有机会长期的在比赛中展示出这项运动的精彩,也是极大的遗憾。
所以专业训练体制才是一潭死水,才是该项运动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