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借钱的
虽然古代以农业社会为主,然而古人金融借贷的便利程度,却与现代相差不远。偏偏就是那街边几间不起眼的瓦房、几枚不起眼的铜板,就浓缩了一部源远流长的金融发展史。
子曾经曰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己的朋友大老远的跑来看自己当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然而,款待远到而来的朋友自然少不了花钱,如果主人家交友遍天下,那么接下来可能就会出现很尴尬的一幕——花费超出预算了。
对于现代人来讲,这根本不叫事,只需要潇洒的拿出信用卡,就能完美化解尴尬。不过,在没有信用卡的古代社会,古人缺钱了会怎么办呢,难道真如玩笑话说的那样送到菜市场上去论斤卖了吗?
战国篇
古代虽然没有网贷也没有信用卡,但若论起借贷,一点也不比现代人落后。
公元前256年,周朝末代君主周赧王姬延就玩了把信用贷。当时周赧王组织了五千人马去进攻秦国。军队打仗是要花钱的,但周天子家的国库却早就空虚了。
无奈之下,周赧王只得向百姓中的富人借钱。他事先和富户们说好等打了胜仗回来就还钱。百姓们看是周天子要借钱,于是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依然纷纷同意借钱给周赧王,看来古人对于信用贷的意识很超前啊。
结果,周赧王出师不利,大败而回。此时国内的债主们早就对王师回朝望眼欲穿了,一见周赧王回来了,大小债主立刻去找周赧王讨债。
但周赧王打了败仗,哪里有钱还债。这样的行为据战国魏李悝的《法经杂法》记载,像周赧王这样欠债到期不还钱的失信行为,要打屁股和坐牢。
刑不上大夫,更何况周天子。让周赧王坐牢是不可能了,但债主们也不愿平白受此损失,于是大家一合计,决定一起登门讨债。
接下来,周赧王就看见黑压压的一片债主们追上门来讨债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躲到宫里的一个高台上去,希望可以躲开这帮讨债的人。
债主们追上来后,发现了周赧王躲债的高台。大家便管这个高台叫“逃债台”,以至于后世留下了个“债台高筑”的成语。
汉代篇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信用贷的发展转瞬就是百年。据《史记》记载,汉代的汉景帝也曾是信用贷的消费者。
当时汉景帝想平定七国之乱,怎奈国库空虚,于是汉景帝只好向“子钱家”借债。
所谓的“子钱家”,就是当时社会上专门放高利贷的人,看来信用贷发展到汉代,已经有了专门机构小具规模了。
子钱家听说汉景帝的借贷用途后,经过一番风险评估,纷纷认为风险太大不愿借钱给汉景帝。汉景帝百般斡旋,最后终于有位毋盐氏同意借给汉景帝一千两黄金。
高风险当然对应高收益,更何况是垄断经营呢。毋盐氏狮子大开口,要求的利息是1000%
三个月后,七国之乱平定,汉景帝很讲信用的一次性还本付息,毋盐氏由此大发一笔横财,一举登上富豪宝座。
汉代和皇帝做生意的收益虽然可观,但机会实在不多,大多数汉代的金融机构,还是以面对民间百姓的小额借贷为主。
民间比较盛行的方式是抵押贷款,这类金融机构叫做典当行。通常借款人把抵押物拿到典当行后,双方约定好借款的金额和期限,到期后借款人就拿钱来把抵押物赎回即可。如果到期后没有赎回,那么抵押物就由典当行处理了。
这类小额借贷十分方便,而且抵押物的品类也很多,大到古玩字画,小到一件衣服都可以做抵押物。司马相如就曾经拿了一件袍子去典当行换钱来买酒喝。
不过,典当行的利息却不少,据史料记载,这类金融机构在五代前收取的月利高达5%-8%,或许是利息实在高得不像话了,宋朝以后,它们的月利逐步降为2%-5%。
明代篇
汉代的大财主和皇帝做生意大发横财,这样的好事在明代是不存在的。
明代有个叫沈万三的大财主,也曾给皇帝朱元璋提供过资金支持。
当时朱元璋修南京城缺钱,沈万三听说后,二话没说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以一人之力出了三分之一的修城款,这样的支持实在很给力。
朱元璋修好了城池,又想犒赏三军。沈万三又是二话没说,主动提出犒赏三军的银两也由自己全资赞助。
哪知道朱元璋不但不领情,反而隐隐起了仇富之心。他怒斥沈万三说:“你算什么东西,也配犒赏朕的大军”。
然后,朱元璋借着蓝玉案,将沈万三发配云南,沈万三在发配途中客死异乡,他留下的万贯家私,也全部都被朱元璋没收了。
明代和皇家做生意虽然风险巨大,但民间的借贷却十分发达。
明末时,民间出现了钱庄,专门从事民间金融。钱庄除了可以办理存贷款,还能发庄票,办理凭票兑付银两的业务,比起今天的银行来也毫不逊色。
不过想在钱庄借款也是有门槛的,只有百姓中的有钱人才能得到钱庄的贷款,看来古人也有风控意识呀。
虽然古代以农业社会为主,古人借款的频率远非现代人的对手,然而古人金融借贷的便利程度,却与现代相差不远。诚然,古代的金融机构并没有现代这般灯光璀璨,装修精致,但偏偏就是那街边几间不起眼的瓦房、几枚不起眼的铜板,就浓缩了一部源远流长的金融发展史。
(参考资料:《法经杂法》、《史记》、《明史》)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