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中的高级军吏俑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俑坑中的高级军吏俑陕西学习平台2021-01-27订阅
秦俑坑出土的高级军吏俑。头戴鹖[hé]冠的“高级军吏俑”,是秦兵马俑坑中目前出土级别最高的一种,由于他们的具体身份没有认定,所以考古专家将其称作“高级军吏俑”,而媒体和民众则称它们为“将军俑”。那么“将军俑”是否可以作为“高级军吏俑”的通俗称谓呢?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寻找答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高级军吏俑”的情况。“高级军吏俑”是秦俑雕塑最完美的一类。从体态看,他们身材高大魁梧,昂首挺胸,巍然屹立。从冠饰服装看,他们头戴双卷尾鹖冠,脚蹬方口翘尖履,有的身穿双重长襦,有的外披彩色鱼鳞甲。从容貌神态看,他们有的面型修长,一把长须,目光坚定,显得儒雅稳健;有的胡须飞卷,双目炯炯,表现出威猛的气质。他们额头上的道道皱纹,体现出是久经沙场、战功卓著的指挥官。考古资料表明,在秦俑坑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陶俑中,已发现“高级军吏俑”9件,其中7件出土于一号坑军阵的指挥车后,说明他们原来是车上的高级军官。一号坑的兵马俑队列是以步兵为主体的大型方阵,45乘[shèng]指挥车相间分部其中,每乘指挥车周围布局一定数量的步兵,指挥车上配有钟鼓,周围的步兵听从车上军官的号令。据此可知,每一位站在指挥战车上的高级军吏,应是军阵中一个区域的指挥官。其次,让我们了解一下秦代以前的“将军”是怎样的官职。有学者考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晋国,之后其他诸侯国也陆续出现了“将军”这种称谓。秦国第一位被称作“将军”的人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史记·秦本纪》记载:“昭王即位,以魏冉为将军,卫咸阳”。认真阅读《秦本纪》前后文可知,秦昭王任命魏冉为“将军”,只是为了保卫咸阳、平定内乱、巩固王权的一次临时委派,没有要把“将军”作为军队常设官职的动议。之后,秦国一直坚持这种做法,即征战前临时任命“将军”,战争结束后将军的职务和名号便随即免除。如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先任命李信为主将、蒙武为裨[pí]将军率军攻楚,结果未能灭楚,李信被罢免。第二年又任命王翦为主将、蒙武为裨将军再次攻楚,终获胜利。楚国被灭后,王翦与蒙武的将军名号随之被免掉了。其三,根据历史记载,自战国中期以后,秦国军队数十次出征,无论带兵多少,原则上一次征战只任命一名主将和一名裨将。并且,在主将和裨将之下,军中再无带有“将”或者“将军”名号的官职出现。而秦俑坑的发掘只进展到四分之一,却已出土高级军吏俑9件,而且7件位于步兵环绕的指挥车上,另外2名也位于相应的军阵队列之中。“高级军吏俑”的数量和他们在军阵中位置,与秦国军队的“将军”根本没有可比性。综上介绍,可以肯定的是,秦俑坑中的“高级军吏俑”只是秦兵马俑军阵中的区域指挥官,他们与秦国军队中的“将军”存在很大差别。关于“高级军吏俑”所对应的秦军职级,有学者认为应当是比将军低一级的“都尉”“郡尉”或“司马”。由于古代文献缺乏对秦军编制的系统记录,加上现有考古资料单一,学术界很难就“高级军吏俑”的职级给出一个比较确切的官职定位,因此只能暂时使用“高级军吏俑”这一泛称。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