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大雨,今日立秋!内江开始“清凉”了吗——

《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今日(8月7日)14时54分

迎来“立秋”节气,

暑去凉来?

然而农谚说“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

此时早晚温差逐渐加大

中午却依然炎热

小心“秋老虎”发威

要及时增减衣物,注意防暑降燥

↓↓↓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的8月8日前后。

我国古人将立秋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 / 三候 

“一候凉风至”,是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二候白露生”,是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生,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三候寒蝉鸣”,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民间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说的是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看的就是这个具体的时间点是什么时间,“早”指的是0点-12点这一时间段,“晚”指的是12点-24点这一时间段。

考量“凉热”的时间段,指的是阴历七月,这和我国古代的历法有关。我国古代还根据天干地支来纪月,节气就成了月份的起止点。立秋对应申月的开始,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七个月。另外,立秋又多出现在阴历六七月之交,所以人们就通过立秋早晚比较阴历七月凉热的关系。

在我国民间,一些地区的立秋早晚时间,是按照中午十二点为分界线的,因为2021年立秋时间在下午,所以按上午下午区分,2021年为晚立秋。以中午为界定,若是立秋的时间在上午,就算“早立秋”。如果立秋的时间在下午,这就是“晚立秋。2021年立秋时间为8月7日14:53:48,因此是属于晚立秋,热的时间还是会比较久的。

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就四川来说,刚刚送走持续高温日,近期的确是段相对凉快的日子。

四川省气象台预计,未来7天,全省日平均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日平均最高气温25.9℃~33.2℃。

不过,民间有说法:“秋后一伏热死人”,因为还有个“秋老虎”。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之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

根据温江国家基准站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到,1981年至2010年之间,从8月8日开始,日最高气温出现了明显抬升,但由于夜晚比较凉爽,日平均气温是逐日下降的。

立秋节气的习俗

立秋节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

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为难。

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立秋节气必吃的传统食物

24节气应时而食。立秋时节,暑气揪敛,早晚渐凉,炎夏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款款而来。此时节,人们宜早睡早起,饮食以滋阴润肺为宜,少吃辛辣,以防秋燥。

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个传说。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咬秋”

立秋,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喝“秋水”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啃秋”

立秋是夏至后第三个节点。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没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要“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各种肉,“以肉贴膘”。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会排起长队。因为一旦立秋,人们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想吃点好吃的,最解馋的是炖肉!

立秋了,你腰上的小肉肉还好吗?

有没有清减一些?

如果没有,秋膘就少贴一些吧,

再胖下去该减肥了!

来源:川观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