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想起露天电影的岁月/唐剑雨

责任编辑亚静

想起露天电影的岁月

文/唐剑雨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你要老婆,只要你开金口,我等会儿给你送来!”

借用电影《牧马人》中的经典台词制作的各种段子,火遍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网络平台。影片中郭谝子略有些“雷人“的声音哗啦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孩提时看露天电影时的情景,像电影放映机射出的那束光,穿越岁月的风尘,照亮了脑海中的那块幕布。

生于70年代的东北农村孩子,在成长时期的文化生活非常匮乏。除了看二人转,听评书之外,看露天电影就是最大的快乐。

在一块宽敞的空地间,埋上两根高高的铁杆子,其中一根铁杆上有滑轮,将重重的音箱利用滑轮升到铁杆中间位置绑定,然后将周围是黑边的白色幕布扯起,把四个角捆扎在铁杆的四个吊环上。为防止铁杆被风刮倒,两根铁杆的顶端有两根长绳子顺下来,绳子的底端是长长的地脚罗栓,用锤子将地脚罗栓钉入地下。这样,露天电影的“舞台“就准备就绪了。

每次村里来放电影的消息都像长了翅膀,早就在村里传遍。吃过晚饭,夜幕降临,大人小孩三三两两的拿着小板凳,悠闲的来到电影幕布前,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等待着电影的放映。记得经常到我们村的放映员是一个个头不高,眼睛不大,话语不多的年轻小伙子。只见他把电影拷贝从箱里拿出来,麻利的放在电影机上。电影机有点像微型的倒立起来的自行车,放映的时候还夹杂着沙沙沙齿轮的声音。当一束光投射到电影屏幕上,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他们借着光亮,用小拳头小手指比划出小狗小猫的模样,投放在银幕上,就是小动物的剪影。他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自己的“杰作”,嘿嘿直乐。

平常放主影片之前,都有一个加演片儿,就好像二人转唱正戏之前都有一个小帽儿一样。加演的往往都是一些纪录片,宣传国家政策,农业科技等等。

刚开始看电影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但有两部电影在脑海中记忆深刻,一部是《红牡丹》,一部是《带手铐的旅客》。

《红牡丹》讲述的是被父亲黄甫义抛弃的女儿王莲,鬼使神差的进入父亲带领的马戏团学艺,取艺名牡丹。但她和班主父亲互相都不知道他们是父女关系,小牡丹历经坎坷终成马戏界一代名角“红牡丹”。直到剧情的高潮阶段,皇甫义为了将红牡丹这棵摇钱树永远握在手里,竟施出霸占红牡丹为妾的毒计。红牡丹在赵大爷帮助下策马奔逃,皇甫义从她失落的银簪上得知,自己企图强娶的竟是亲生女儿,飞马追去。皇甫义企图以父女关系留下红牡丹,红牡丹愤然折断银簪,离开了这人面兽心的家伙……有些细节已经回忆不起来,只记得在红牡丹母亲的坟前,一声惊雷吓得皇甫义魂飞魄散。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皇甫义得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红牡丹去寻找自己的新生。

看《戴手铐的旅客》这部电影时,因为有事耽搁,只看到后面的一部分,所以对情节记得不深,深刻的是那首听完就想学唱的《驼铃》,深刻的是“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的歌词。记得当天电影散场后,去问小伙伴电影的名字时,小伙伴说好像叫《戴手铐的脚蹽》,差点把我笑喷。

两部电影的主题歌成为传唱的经典,和现代的歌曲比起来仍有过之而无不及。《牡丹之歌》唱遍街头巷尾,大江南北响起《驼铃》声声。那个年代,我们上学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爱的小本本,用来抄记歌词,遇到好的歌曲互相传抄,乐此不疲,这也许就是当时音乐爱好的传递,文艺细胞的积累。直到初中毕业前给同学写留言时,我还化用了《驼铃》中“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这样的句子!

那时候露天电影在各个村之间巡回上映,如果遇到雷雨等恶劣天气在这个村不能上映,放映员也不会等,因为下一站的时间已订好。为了追看本文开头说的《牧马人》,我和几个小伙伴曾经徒步夜行四、五公里去邻村“追剧”。

夏末季节,乡村的夜晚虫声唧唧,月移花影。通往邻村的小路两旁,玉米已长成和大人一般高。在夜风的吹拂下摇摇晃晃,好像一个个醉鬼不明所以的张牙舞爪,尤其是路上都要经过几处荒草萋萋的坟丘,多少有些让人渗得慌。好在少年时期的我们,天不怕,地不怕,来去如风。我们手牵着手,大声的唱《打靶归来》。“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少年时期的经历,近在眼前。少年时期的梦境,恍若昨日。

《牧马人》这部电影的确让人心动。许灵均做梦也没想到“天上会掉下一个李秀芝”。而且还不怕苦,不怕累,愿意和他在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的敕勒川“劳动一辈子”。这比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不知要美上多少倍。

他们共同分一碗粥,老许愿意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给秀芝。成亲后,男的牧马,女的在家里料理家务。脱土坯,写日记,教育儿子,将“海陆空三军”饲养得活蹦乱跳,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这就是爱情和婚姻最美好的样子。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特别打动我的是真性情的秀芝读自己的日记给许灵均听。

“今天,我从野地里刨了两棵杨树,借牛凤英家的板车拉回来......”

“今天,杏花们叫我去看电影......”

“今天,大青马从山上操场跑回来了,董大爷说,它是想家了,才跑回来的。唉,连马都想家了,人也不想家。许灵均,你好狠心......”

“今天,我从刘大夫家借了一本《三里湾》,灵均说这本小说很好读,我这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倒要啃啃这本小说。”

......

看完影片,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归属。让观众都感觉这样好的女人真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他们把清苦的生活过得充满诗情画意,如同俄罗斯作家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到的那样: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

一起饮用那无尽的黄昏

和连绵不绝的钟鸣。

在小镇的旅店里——

古老的钟敲出渺茫的响声

像轻轻嘀嗒的时间。”

剧中的人物没有一丝丝矫情,只有真情,温情,纯情贯穿始终,到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人仿佛置身于真正的世外桃源。当许灵均拒绝了资本家父亲的出国邀请,为四川藉的妻子买回一个“泡菜坛子”后,铿锵有力的走在脚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因为这里有勤劳善良的人民,这里有伟大的祖国,这里还有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娇小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在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上相拥……

时隔38年,电影里李秀芝和许灵均之间美好而纯真的爱情仍然能感动无数人。

等到后期上映的电影《少林寺》,掀起了一股少年时代的武侠热。影片中既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元素;也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小和尚们偷吃狗肉的诙谐桥段;还有情窦初开的白无瑕与觉远之间欲说还羞的朦胧爱情故事,都为我们美好的少年时光带来了欢笑与谈资。

还有农村题材的电影《喜盈门》,通过自私的“大嫂”被教育改邪归正的故事,说明“家和万事兴”的重要性,只有尊老爱幼才能喜气盈门。

那年那月那份情,总在我们的心底荡漾。

露天电影带给我们心灵的滋养是无穷无尽的,对于成长的我们而言,在那个年月,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

正如张艺谋为新片《一秒钟》手写书信说的那样:“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看电影的某种情景,那种难言的兴奋和快乐,就像一场梦。电影,陪伴我们长大;梦,伴随我们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