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自我感动式付出”,结局都是“吃力不讨好”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所有的“自我感动式付出”,
结局都是“吃力不讨好”

文/晏凌羊

01
我特别厌烦我父母对我的“自我感动式付出”。
什么叫做“自我感动式付出”?我讲几个例子。
有段时间,我妈患上口角炎,我劝了很多回,让她去医院看看,但她嫌麻烦、嫌花钱,加之她有非常严重的社恐症,不去。

(我妈的社恐症,主要体现在:一面对外人,她就迅速换上假面,开始表演。既然是演,必定会累。怕演,她就不愿意接触外人,所以,她一个真心的朋友都没有)

我说,那你这段时间别做家务了,我请钟点工也行,叫外卖也可以。

我妈还是不干,她要坚持做。

做完以后,又冲我们发飙,说我们丝毫不懂得关心她、体谅她。

她跟逗号说话,三句话中有两句是打压,逗号因此也不大喜欢她,对她没什么好脾气。

逗号冲她发脾气,主要是反抗她的精神打压,但我妈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你付出一切,你却这样对我。

逗号反抗她,她觉得憋屈,但又不敢表达这种不爽的情绪,只是终日在家庭群里哀叹:我到底做错什么了啊,你们一个个的,都要这么对我?

只要我起晚了的早上,我妈都要跟逗号吵一架。她每天起很早(其实是上了年纪了睡不着),认为已经为全家起早贪黑、做牛做马,但大家不领情(她做的早餐没人爱吃)。

这是我妈的“起床气”:自我感动式付出,“我本位”单向式付出(不考虑别人是否需要)。高付出,高索取。

逗号也有“起床气”。她讨厌别人帮她洗脸、穿衣服,而我妈总是替她觉得时间不够用,各种想替她代劳。

逗号一反抗,我妈就觉得自己起很早为逗号张罗而逗号根本不领情,自己很委屈,想要找逗号“说清楚”(实质上就是把一句质问人的话,重复了一百遍)。

我妈学不会让事情“过去”。芝麻大点事情,她能揪住不放,来来回回、翻来覆去讲一百遍。逗号听了,更是烦躁。

有时候,我头天晚上睡很晚,想多睡一会儿,但她们俩总会用吵架声、跺脚声、牢骚声、哭声把我吵醒。

其实,逗号的“起床气”很好解决,她就是“欠抱”。


每次遇到她有“起床气”,我啥也不说,只是把她抱在怀里十几二十秒,她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着的、也就OK了。早上上学前的时间是很紧,但我们都不差那十几秒。

我妈能量太低,她给不出这些。她永远活在对抗关系之中,动不动就感觉到自己受伤害、被攻击,要反攻回去。就这样,逗号每天早上气嘟嘟去上学。我现在怀疑她经常不吃早餐,是不是跟每天早上心情很差有关系。

我妈后来也因为逗号的起床气,被搞得很生气,又在家庭群里发飙:这个家里,只有我会为你们付出一切,但最后却是我“里外不是人”。

我只能暗自感慨:看来,以后我还是不能晚睡,因为根本不具备条件晚起(到点了就会被我妈和逗号的吵架声吵醒)。我还是得早睡、早起,成为隔开我妈和逗号的屏障。

又有一天,我跟我妈说今晚我要加班,晚饭不回家吃,我吃了点点心,不要等我。
然后,我晚上九点回到家里,发现我爸妈都饿着肚子等我。我爸怕我妈,不敢提前吃;我妈见我那么晚才回来,就给我脸色看……
面对这些,我神色自若,该喝汤喝汤,该跟逗号玩闹就跟逗号玩闹。
父母的自我感动式付出,我是绝不会领情的,他们自个儿玩去吧。
02
我爸也有“自我感动式付出”倾向。
今年,他身体不大行了,但是,一直讳疾忌医。
牙疼了也忍着,腿疼了也忍着,忍不住了就跟逗号说,还叮嘱逗号别跟我说,然后,逗号一转头就把外公的秘密告诉了我。
今年广州入秋时,气温还是二十几度。我爸不穿短袖了,又把他的保安服、保洁服穿出来了(之前我写过一篇《我爸穿着保安服跟我去看房子……》)。某天,我觉得他这种穿衣服的方式实在“辣眼睛”,又给他买了几套新的,这回我没买高档的,全部往土、low、廉价感强的方向去买。我心想:他若是又拿来压箱底,那就压箱底吧。
对我爸这种“自我感动式付出”,我是超级无语的。他就觉得,自己已经没啥能力赚钱了,那给我省钱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虽然,他省下来的钱,都不够我填坑的,因为我要为他省下来的小钱花出去大钱。

当初他中风后若不是刻意隐瞒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也不致于花出去十来万但还是落下了腿瘸的毛病。
我理解他的心理,无非是:吃苦受累省钱让他产生一种“我很高尚”的感觉。特别一对比每次一遇到牙疼、腿疼都往外说的我妈,他顿时觉得自己的形象又因为隐忍而高大了几分。
人家要追求这些高尚感,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缓解疼痛”,我能有什么办法?
所有“自我感动式付出”在我看来都是“不愿开眼看世界”的懒惰表现。只沉浸在自己的逻辑里生活,对他们而言可能很安全、很幸福吧。
电视剧《安家》中,房似锦也有过“自我感动式付出”。
因为徐姑姑的帮助,改变了她的人生,所以她也想去帮助别人。她把躲在银行自助设备区躲雨的宁馨母女看成了另外一个自己,以为自己也能跟徐姑姑一样能把温情传递给全世界。
徐姑姑当年帮她,只是帮她找了房子、买了插销,而她帮助宁馨,则是完成了照看孩子(耽误自己赚钱的时间)甚至是贴钱(拿的还是徐文昌的钱)等举动,简直就是圣母附身。
可是,她只是感动了自己。
房似锦跟宁馨掰扯佣金问题时,一口一个“友情”,这让我有点诧异。
房似锦和宁馨的那一场私交,基本上都是她在单方面付出。
她把躲雨的宁馨接回门店休息、帮宁馨带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学,帮她努力推销房子,还去医院探望她的孩子……可是,自始至终,除了说一些漂亮话外,宁馨没有为她付出过任何。
纵然如此,房似锦还是觉得自己跟宁馨建立了“友情”。
要我说,这也只是一场她的自我感动罢了(当然,这个案例中,宁馨也是无可置疑的、恩将仇报的“白眼狼”)。
03
生活中,热衷于“自我感动式付出”的人蛮多的,以至于我觉得它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流行病”。
一个处女,第一次跟男人发生了性关系,就要求男人对自己负责一辈子,可在男人看来,他不过就是进行了一次普通的性生活。
女人越想越觉得委屈,因为她为对方付出了宝贵的第一次。问题是,这种“宝贵”,只是她自己赋予的,并不是男人承认的。那么,女人这种“我把第一次献给了你”的认知,就是“自我感动式付出”。她只感动了自己。
一个男人,痴痴爱着学校里的女神,他在背后为女神做了很多事情,但女神从来没有接受过她的爱,也从来没有感知到他的付出。忽有一日,女神订婚了,他觉得女神背叛了自己,跑去把女神捅死了。
一个父亲或母亲,常常通过安排孩子的大小事务来找寻价值感。一旦孩子不听从自己的安排,他们就怨气丛生。这种情况,在中国式家庭中发生得特别普遍。
恕我直言,我觉得热衷于“自我感动式付出”的人,内心缺爱,脑子缺弦。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别人的后面,却又无法体察到别人的真实需求,只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做事,一旦发现别人居然不按自己的逻辑给出回应,他们的报复欲、破坏力往往很惊人。
当初付出时有多“自我感动”,后期索取不到回报时就有多“自觉受害”。

自始至终,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只是他们表演感动、复仇的“道具”。

他们不敢心安理得地享受利益,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有深深的不配得感,对他人也充满了不信任。
他们不自信,总觉得自己要无私付出,才配得到爱。
有意思的是,这样付出的人,往往费力不讨好,因为他们给出的东西并不是对方真实需要的。他们付出越多,越是容易遭受到别人的情绪反弹,然后,他们越是觉得“别人亏欠自己很多”,怨恨也会积压越多。
如此,恶性循环。
人哪,一旦做某件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心理上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别人,那么,索取(感谢)之心也就产生了。一旦开始索取,双方的地位也就不平等了,关系也就失衡了。
为什么我们一直提倡“在爱他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一个爱自己的人,才真正懂得怎么去爱别人。
你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推己及人。
你知道自己能付出什么,止损线在哪里?然后,量入为出。
你能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所以,即使付出之后没啥回报,也能安然接受。
对自己负起责任,是对他人负责任的源头。
一个对自己负不起责任的人,每付出一份都只是为了变本加厉地索取。
我们可以爱他人、帮助他人、为他人付出,但尽量不要做那种“自我感动”式的付出。
如果你想收获一段平等而持久的关系,想要种瓜得瓜,那就要有来有往,奉行交换法则,投桃报李。
对朋友如此,对同事如此,对亲人也该如此。
就连对自己,也是如此。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早上找康复教练做腰椎康复,我感觉疼痛像水一样,可以从身体的一个区域倾倒到另外一个区域。

然后,我也是现在才发现:我和身体相处得并不很好。我就没法像别人一样自如地运用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比如,“腹部发力”对我而言就好难。

我的身体潜能,别说开发了,现在应该已经退化得比较严重了。

爱自己,也是有门槛的。我们爱自己的身体这一步,都好难做好。

ps:不是求助,无需建议。开口闭口让我把我妈赶回去的,呃,可以看下这篇文章《“你应该拉黑你爸妈,跟他们老死不相往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是只有斩草除根这一种,其实,各自恪守边界、各行其是就好。

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