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花语|呼之欲出的荆楚诗派:状楚物 言楚事 发楚声
荆州
【呼之欲出的荆楚诗派】
文 | 付向阳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先秦诗经,即载楚声楚言。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之畔,颜色憔悴,乃歌沧浪之水,可濯幽人之缨。
“公安三袁”、“竟陵钟谭”乃至主张“文道合一”传统之“唐宋派”声名传播,如雷贯耳。昔人呵壁问天,而椒兰争妒,楚馆襄楼之间,四方之文人墨士,与夫仕宦名流,无不遍交。足见荆楚大地,惟楚有材,文人墨客,佳话韵迹,古今皆然。岁序虽迁,文脉流传未断。明清以来无人可匹的爱国词人沈祖棻,1956年投奔丈夫任中文系主任的武汉大学,夫妇共同执教武大,在珞珈山下教书育人,讲授中国文学史、古典名著选读、历代韵文选、元明戏曲研究、唐人七绝诗等课程。,诸词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千年罕见。行文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淋漓尽致,在雄辩中时时显出俏皮的聂绀弩,都为后人激赏!
考察当下荆楚诗坛,老中青代表性诗人,佳作迭出,令人眼前一亮:
例如:
廖国华的《千岛湖抒感》
万顷琉璃万缕烟,翻飞灵羽自翩翩。
青山环抱留云宿,西子成妆惹梦牵。
岛列珠玑光夺目,香生花树气萦天。
我来恍入灜洲界,拟泛轻舟一叩舷。
这首诗以极富感染力娴熟笔法,为读者展开一幅千岛湖立体画卷,活灵活现。作者撷取烟云缭绕的湖光山色和翩翩起舞的白鹤为切入点,从触觉和视界转换到观光客无限的心理愉悦中。烟气、云气、香气、仙气,云蒸霞蔚,恍入灜洲界,令读者也跟着拟泛轻舟一叩舷。谁能想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笔下尚有如此激情洋溢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如段维的《观老父为并栽红薯种保暖》
破竹弯如父脊梁,撑开地膜挡风霜。
一群混蛋谁知晓,安乐窝终非梦乡。
这首绝句是吾同乡段维教授抗疫后期宅在老家时所作,他的老家在鄂东乡下,春耕时节,并栽红薯种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他的老父亲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但身体特别健康,喜农活,当然是不太剧烈的劳作,也算是自得其乐。第一句便令人眼前一亮,富含诗意。破竹弯如父脊梁,就是制作竹弓,铺覆地膜于红薯种垄之上,竹弓当然是弯的,作者因此联想为父脊梁,这个比喻非常有张力,竹弓也跟中国农民的脊梁一样,虽然是弯的,但是有张力,真乃句雅淡而味深长者,这样的句子,总会让读者一唱三叹,如此平实的句子,又富含哲理之言其实难工,足见作者巧思。第二句字面上看是说铺设地膜的用途,实则是延伸脊梁的余味,为后辈人遮风挡雨,保暖,暖相对于风霜,暖就是家庭的温暖,家庭的亲情,大而言之就是人间真爱。如陈古渔:“雨昏陋巷灯无焰,风过贫家壁有声。”“偶闻诗累吟怀减,偏到荒年饭量加。”杨思立:“家贫留客干妻恼,身病闲游惹母愁。”朱草衣:“床烧夜每借僧榻,粮尽妻常寄母家。”徐兰圃:“可怜最是牵衣女,哭说邻家午饭香。”皆此类,老辈人,总是时时刻刻都为儿女着想,因此这样的句子非常接地气。第三句接上面而来又宕开一笔,我当时读到这句,立即拍案叫绝,复大笑,复沉吟良久。在鄂东,红薯有几种俗称,比如红苕,红芋等,引申义那就是不太通透之人,大家应该都可意会的吧。一群混蛋,字面上是红薯种,一群混蛋谁知晓,句意顿时升华,言在此而意在彼,叵耐玩味。杜云:对食暂餐还不能。退之云:欲去未到先思回。皆此类。既可以认为是老父亲的心理语言,也可以认为是作者的话外音。第四句终篇,结的也是真挚可信,结的也非常稳妥。安乐窝终非梦乡,这种句子的使用,还是要很多技巧的,如把握不好,容易流入说教,因此这种句子的使用,很需要功力,个人认为,作者有了前三句铺设,这一句恰如清水引流,自然成渠,便成妙谛。通篇看来,妙趣横生,脊梁比拟颇具张力,翻案红薯也是非常成功。姑且引用《随园诗话》一段补充说明:诗贵翻案。神仙,美称也;而昔人曰:“丈夫生命薄,不幸作神仙。”杨花,飘荡物也;而昔人云:“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有一春忙。”长沙,远地也;而昔人云:“昨夜与君思贾谊,长沙犹在洞庭南。”龙门,高境也;而昔人云:“好去长江千万里,莫教辛苦上龙门。”白云,闲物也;而昔人云:“白云朝出天际去,若比老僧犹未闲。”“修到梅花”,指人也;而方子云见赠云:“梅花也有修来福,着个神仙作主人。”皆所谓更进一层也。
黄鹤楼
又如曾峥的《浪淘沙·岁晏报载谢琴女史、段维兄论“兽体诗词”读之忆客岁东湖宴集》 ——时李兄遇春以获评“青年”设席,谢女史、段兄、魏兄耀武、张兄怀东偕予在座。
改革开放以来,有辨识度的荆楚诗人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崛起,并呈整体向好发展势头。在当今诗坛已有燕京诗派,岷峨诗派,天山诗派,湖湘诗派等名号基础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丝毫不逊色,不怯场,竹香新雨后,莺语落花中,赢得诗名满世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欣慰的看到荆楚诗人在各种全国诗词大赛屡有斩获,国内诗词报刊,经常露脸。侯孝琼、廖国华、段维、姚泉名、曾峥、潘泓、刘能英、胡均华、胡长虹、付向阳等,已在当今诗坛赢得一席之地。诸君在行文风格、构思模式上极富荆楚地域特色,传承脉络清晰,格调潇洒超脱,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鲜明的“九头鸟诗阵”,或枝头一点,琴心三叠;或小隐成趣,梅柳春寒;或湖海诗名今已著,烟霞癖性老仍存。风气类然,规模兼具,可谓善学前人者,体制格调渐渐形成,谓之“荆楚诗派”应不为过。
点击回顾
书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