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陈独秀:一生为国家兴亡而奋斗,当今盛世如先驱所愿
1942年的5月27日,四川江津(今为重庆江津)的一个小村庄中,一个老人在贫病交加之中停止了呼吸。这个老人,叫陈独秀,那个在后世毁誉参半,留下无数传奇的陈独秀。
陈独秀“独秀”这个名字,是他为自己所起的笔名。陈独秀家乡有座独秀山,在众山之中独具一格,他希望自己如独秀山一样,在“众山”之中脱颖而出,故以“独秀”为自己命名,“独秀”之名,实则包含他自己的志向。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出生于安徽怀宁。彼时的中国,正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国家的动荡,在陈独秀心中埋下了救国的种子。
1987年7月,陈独秀离开家乡,在乡试落第后,进入了杭州的中西求是书院之中学习,并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他的作品《扬子江形势论略》,该书是一部军事著作,陈独秀在书中概论了长江流域的军事设防状况,并阐述了自己的撰述目的为救国图强。
彼时的陈独秀,同很多人一样,对清政府尚存幻想,但很快,1898年维新变法的失败让陈独秀对清政府彻底失望,同众多青年一样,陈独秀投身到了反清斗争之中,1899年,因为发表反清言论,陈独秀被逐出了中西求是书院。
彼时的陈独秀刚满20岁,自此,陈独秀便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爱国主义事业,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被逐出书院之后的陈独秀,继续进行着反清斗争,很快,因为长期从事反清宣传,陈独秀遭到了清政府通缉。
1901年,为了避祸,同时也为了探索救国之路,陈独秀来到了日本学习,在此之后的四年时间,陈独秀学习并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并将自己的革命事业进行了升华。
这段时期,他成立了爱国组织东京青年会,多次发表爱国演说,宣传反抗清政府;24岁时在安庆筹建安徽爱国会,在被清廷发现之后,转而在上海协助好友章士钊编写《中国国民日报》;
25岁,陈独秀再次回到安徽,创办了《安徽俗话报》,这份报纸使用白话文进行通俗宣传,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开了先河,这也可以看出,陈独秀推行白话文的思想,在很早就萌芽了;
到了26岁,他开始转向武装斗争的革命路线,成立了军事革命组织——岳王会。
短短四年时间,陈独秀经过了从宣传到宣传加组织,再到武装斗争的转变。这一方面表现出了陈独秀“将反清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态度,另一方面则展现出了陈独秀革命理念的不断成熟。
期间,陈独秀多次往返于中日两国之间。身处清政府的通缉之中,他不可能不明白,自己的行为面临着何等巨大的风险,但他心怀救国热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从他前二十多年的行为也可以看出,陈独秀是一个具有强烈叛逆思想而又刚烈的人,这样的性格,为他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辛亥革命结束之后,陈独秀返回中国,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袁世凯代表的北洋势力与共和派矛盾激化,宋教仁案后,孙中山联络南方军阀北上讨袁,二次革命爆发。陈独秀也投身到了革命之中。
然而,由于多方原因,二次革命很快失败,陈独秀旋也被捕入狱。出狱后的陈独秀,再次来到日本。
在与章士钊共同编写的《甲寅》之中,他发表了著名的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1915年,陈独秀再一次回到中国。
此时,他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启迪民众思想之上。在上海,他创办了《青年杂志》,也就是日后改变中国历史的《新青年》,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敬告青年》,第一次提出了“科学”与“人权”的概念,日后的“德先生赛先生”便脱胎于此。
《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人们的思想也就此开始得到解放。杂志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轰动。
与此同时,刚从欧洲游学归来担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急需富有革新观念的人才来协助他整备校风。
作为蔡元培旧识,又因创办《新青年》而名噪一时的社会新锐陈独秀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蔡元培的视线。
在蔡元培的多次拜访之下,1917年1月,陈独秀北上来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转移到了北京。
在北京,陈独秀与胡适、李大钊等人一起,以北京大学和陈独秀寓所为阵地,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扬光大。
历史的机遇往往来得突然。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俄国工人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类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远在中国的陈独秀等人在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他们看到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希望。陈独秀在以较大的热情和大量的篇幅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群体之间的传播。
在宣传的同时,陈独秀本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不断深化。1918年三月,陈独秀便提出:“俄国革命,在对人类的意义上更甚于法国革命。”
1919年4月四月,在他的《二十世纪的俄罗斯革命》一文中,更是将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并称为“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
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社会各界走上街头,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五四运动自此爆发。
为支援运动的开展,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之中连续出版三期就青岛主权问题出版特号,系统地介绍了青岛问题的由来,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有力的支援了五四运动。
到了6月11日,他更是直接行动起来,向群众宣传他的《北京市民宣言》,要求给予市民集会等五条基本要求,否则,社会各团体,只能“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这在当局看来,无疑是“造反”,很快,陈独秀遭到当局逮捕,但在社会各界的抗议之下,9月16日,获释出狱。
陈独秀的出狱,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件事表明,公理将战胜强权。因此,李大钊称这是“自由”和“光明”的复启。
五四运动的展开,让工人阶级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经过这次活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工人的力量,从而集结在了共产主义的旗帜之下,陈独秀意识到,创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条件已趋于成熟。
1920年2月,由于反动派日益猖獗,同时为了联络全国先进分子,陈独秀从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在护送陈离开的途中,李大钊与他商议了建立党组织的事宜,两人商定,双方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共同从事建党之伟业。
由此,也成就了历史上史上“南陈北李”这样的佳话。1920年5月,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北京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研究学会。
一起遥相呼应,向全国辐射,与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建立了广泛联系。同年六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等人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党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早期组织,起名为“中国共产党”,小组选举陈独秀作为领导。
同年11月,他与组织成员一起撰写了《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建立党的目的,是“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
1921年,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主持下,中共一大正式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因故缺席,但依旧当选中央局书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首任最高领袖。
1922年8月20日,陈独秀召开西湖会议,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他与李大钊等人一起,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然而,两党之间的间隙一直存在,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公开分裂,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造成国共双方分歧进一步加剧。
面对国民党的步步紧逼,陈独秀一再对共产国际“党内合作”的指示提出质疑。但均未被共产国际采纳,1926年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开始北伐。
1927年4月12日,在北伐尚未完全结束的情况下,蒋介石突然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挥起屠刀,实施“清党”,一夜之间,共产党遭受重创,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面对严峻的形势,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在陈独秀未到场的情况下,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作了以批判陈独秀为目的的《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报告,将革命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撤销其总书记职务。
在遭受批判后,失意的陈独秀转而接受了作为斯大林政敌托洛茨基的理论,转而成为了中国托派,事实上犯了左倾激进主义的错误。
加之其在中东路问题上反对由共产国际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而为共产国际所不容,1929年,陈独秀被中共除名。
然而,陈独秀被扣上“右”的帽子,很大程度上是为当时的共产国际背锅。
事实上,中共在国民革命的路线完全由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之下进行的,期间大部分决定,都有苏俄顾问直接执行,一小部分则由共产国际在决定之后交由中共执行,在整个国民革命之中,中共的权力并不大。
陈独秀,成为了共产国际掩饰责任的替罪羊。
陈独秀尽管被开除党籍,但他始终以共产主义者的身份活动,从未放弃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与上海租界。审判时,章士钊出庭为其辩护,但当章士钊说“托洛斯基派和国民党取犄角之势以清共”时,陈独秀脸色大变,断然拒绝了章士钊的辩护,导致他自己被判有期徒刑13年。
1937年,因抗日战争,国共合作,陈独秀提前获释。出狱后的陈独秀,依旧为国家奔走呼号,发表抗日演说,并写下大量抗日文章。
期间国民党无论是以高官许之,还是以巨资诱之,都被陈独秀一一痛斥拒绝,延安方面劝说他写检查归队,也被陈独秀婉拒。
若真为右倾投降主义,陈独秀又何至于遭受牢狱之灾?以陈独秀之名气、才干,何苦晚景凄凉至此?
当时的中国,前路黑暗,每向前一步,都困难重重。我们何必站在巨人的头顶,去苛责前人的错误?
陈独秀或许不完美,但他对中国之贡献,无疑是不可否认的。相信他在去世之时,依然对中国的未来抱有信心。
望这盛世,如诸先驱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