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公式型学习造就套公式型人生

昨天让学生做一道题目:判断下列哪组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A. 35Cl和37Cl          B. H2O和H218O

C.H2,D2,T2          D. 14N3-15N

正确答案是A、B、C。忽然,有学生提出来“D也应该是对的。因为您上节课讲过 14N3-15N虽是离子和原子,但也属同位素;您还说过,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不同的物理性质”。

此论证“天衣无缝”!简直要吓死我。

典型地死记硬背、死套公式型的学习结果。这是连化学性质的本意也没有理解清楚啊。

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这篇短文。

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硬科技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很容易被人们感知。

脑科学、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和学习发生的影响,却不是每个人轻易感觉得到的。

过去能够“识字”、可以读书看报、会写书信的人,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试问,现在“识字”还是有文化的标准吗?

*        *        *

近年来,高考命题本着要求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从做题转向做事”的原则,在努力发挥着教学“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一些高三学生,最大的苦恼之一是对目前的高考题不适应。原因是“素材陌生、题干长,图表多,一遍读不懂”。

学生为什么会对新的命题感到不适应呢?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大。

究其原因,是流传数百年的过度依赖教师、习惯于“套公式”型的学习害了学生,进而害了教育,最终是害了整个社会。

数学、物理等学科,解题只会依定理、套公式,却不懂得、也不去主动追究那定理与公式到底是怎么来的。

同理,文学、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中,则总想找答题模板,做八股文式的解答,以谋求高分。甚至作文都有“高分秘籍”、满分“样板”,拼的不是自身阅历与体悟,而是背来的素材、妙句。

这些做题的行为和意识延伸到日常学习,则是学生本人不读书、不思考,只听老师讲,靠老师总结的知识要点和规律,套用老师的解题思路。

换句话说,就是用老师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考。

这种简单化、“套公式”型的学习方式,如果用在培养单纯技巧型人才也许好使,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说,则是桎梏。

小孩子嘛!总想把事情简单化,希望一劳永逸。他们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告诉孩子:学习是他的工作,是极具复杂性的事情。

今天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目的为了培养出明天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今天老师来替你学习,减小你的学习阻力。

过去,我们把教学的本质和老师的作用理解偏了。认为学习的目的就只是学会知识,这个过程单靠学生本人太难、太慢,所以,老师要帮助他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随着知识量的爆炸式增长,网络的发达,知识本身已经不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取代它的是对个体学习能力的要求。

一个人跑步的能力(比如,百米如何突破10s?怎样跑好马拉松?)如何提高?得通过一次次、一天天地实际跑步训练,结合总结、反思、调整、再体验。

你见过只听教练讲技巧要领就练出跑步能力的么?

也就是说,你今天在学校里就要尝试用明天的学习方式(独立阅读和思考、判断、决策)开展学习活动。能力弱,你可以先慢慢学,在独立学的过程中探寻学习规律和策略,而非只简单寻找学会的窍门。

*      *      *

学生时代只会“套公式”,进入社会为民、为官、为师,就演变为“套公式”式的生活、“套公式”式的做事、“套公式”式的教学。

一切死搬硬套、机械作为,贻害四方、贻害万代。

公众生活领域的“套公式”表现:

忘记基本“公式”应是社会规则,却让“从众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凡事并不依据自己的理性思考去决策,而是看邻居、看朋友、看同事的行为而动。

比如,人家孩子学钢琴,他就让自己孩子也去学钢琴,根本不问人家为什么去学钢琴而不是学二胡;人家孩子报课外班,他就让自己孩子也去上课外班,而不管自己孩子是否需要这种补习。

被一句“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吓破了胆,总想让孩子事事抢先,不惜代价。

社会生活中,总持“从众原则”行事,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乌合之众里的一分子。

再比如,凡事不先去理性思考一番,而是听“大师”的话……

此处不多赘言,请各位同学、各位家长自己体会吧。

官僚阶层“套公式”表现:

看人家考公务员,他也考公务员。管它当初学的什么专业不专业,原本上大学学专业既非出于热爱,也非为实现志向,只为混完人生的一个阶段。

还不错,历经各种应试训练、各种背诵,果然给考上了。

为官不作为,没有创造性,缺少担当,只会上传下达、“严格执行上级指示不走样”。最终导致一方发展停滞,损害百姓长远利益。

看人家收礼,他也收礼,随大流、做贪官;看人家只对上不对下,他也只对上不对下;最终人家被抓,他也进去。

教育领域的“套公式”表现:

既不去学习、思考《学记》里的教学精髓,也不积极了解现代认知科学(关于怎样学、怎样教)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是路径依赖,一味按当年自己老师教自己的方式去“教”今天的学生。

或者听信各色“专家”胡言乱语,追随“盲人摸象式”的各种贩卖来的教学实验,什么标准化考试、什么快乐教育、什么合作学习、……沦为“专家”的传声筒,自己的专业却没有深入钻研,学科思想不能理解透彻。

弘扬优良传统,而又不因循守旧,何其难也!

如何判断一项传统是否优秀传统,从而去弘扬它而不是抛弃?

恰恰需要独立地去思考,而非只听信别人说该传统是否优秀。

因为说的人只是从他本人的立场(或者他也并没有独立判断,只是听别人说的,这正是《乌合之众》里描述的群体无意识现象)出发去说的,并没考虑你的立场。

那么,为什么这“套公式”型的学习和教学会延续百年呢?

“这样简单”,“不需要动脑子”。说穿了,就是思维懒惰所致。脑力劳动,实际上比体力劳动更加辛苦,所以任何人潜意识里就总想回避这种劳动。

而人类,之所以能够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根本上靠的是脑的进化。

不想独立动脑子的人啊,你是要准备退化回猴子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