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是胶东半岛有名的复姓,龙口的城后淳于村就有此姓人 2024-06-05 14:00:28 地处胶东半岛北部的龙口市,旧称黄县,历史相当悠久。黄县,不仅是《汉书·地理志》明确提到的东莱郡属县之一,并且早在秦始皇东巡时期,就已经名见经传,《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二十八年,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其中的“黄”,即黄县。虽然黄县建县的精确年代已很难考证,但不少研究者都认为黄、掖两邑至少在战国田齐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当然,在之前的莱子国时期,黄县境内已有城郭,只不过那时还没有使用“黄”字作为这一区域的名称。 (配图均为城后淳于村周边的场景)黄县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体现在众多的文化古迹上(比如莱子国归城遗址和莱山月主祠等),还体现在一些特色的复姓中。胶东半岛的本土复姓并不太多,较为典型者,当属“淳于”和“太史”。而巧合的是,这两大复姓都集中在黄县的区域内,并且定居黄县的时间可追溯到东汉乃至战国。战国名人淳于髡的具体籍贯或许还有不同说法,但汉末三国名将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人这一点,则在《三国志》中言之凿凿。黄县太史氏,自太史慈之后,名人不多。而黄县淳于氏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在唐代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淳于难、淳于朗兄弟在隋末唐初为半岛区域内的枭雄人物,后来归顺唐朝,被分别任命为登州刺史和莱州刺史(《资治通鉴》中有记载)。 在唐代之前,半岛只有莱州而无登州,登州之设,即从淳于难开始。当时淳于难占据文登为根基,唐朝方面接受他的归顺之后,就以文登之“登”字作为半岛东部新设之州的名称。登州治所迁到蓬莱,则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不过,除了淳于难、淳于朗兄弟二人,终唐之世,黄县淳于姓又鲜有知名者。这或许与唐宪宗时期避讳改姓有关。《旧唐书》载:“贞元元年十二月,壬寅,改淳县为清溪县,姓淳于者改姓于。”一直到了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才重新有胶东淳于姓人物出现在正史当中。这位胶东淳于姓人物,就是后唐大将霍彦威帐下的幕客淳于晏。淳于晏的籍贯,在当时的史料中仅记载为“登州人”。但清代的《山东通志》进一步补充为黄县,依据为立在蔚阳山的淳于髡墓神道碑,撰写碑文之人,就是淳于晏。 蔚阳山在龙口市东部(诸由观镇),蓬黄交界处。因为古代有淳于髡墓及神道碑在此,黄县淳于家族一直将此视为祖居地。现在仍有淳于姓人分布的城后淳于村(龙口市东莱街道),村志就记载说:“明朝中前期,淳于姓由现在诸由观镇蔚阳山下淳于故里迁来落户,称淳于村,一九八一年更为城后淳于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淳于村更名为城后淳于村,主要是因为避免重名。当时,在诸由观一带也有一个淳于村。或许是因为那个淳于村距离蔚阳山祖居地更近,就没有改名。而实际上,诸由观镇的淳于村,如今已无复姓淳于的人。 类似的情况,在胶东半岛其他县市区也有。比如,莱州、莱阳、蓬莱、招远等地都叫做“淳于”或者带“淳于”字样的村庄,相传都与淳于姓有渊源,但如今均难寻淳于姓踪迹。 实际上,即便在城后淳于村,淳于姓也不是唯一的姓氏。这个村还有曲、王、单、冯、程、邹、迟等十多种姓氏。不过就算如此,城后淳于村也称得上是如今胶东地区为数不多的淳于姓聚居地了。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村里的淳于姓约九十户。现在的详细情况暂不了解,但应该也是在此规模上下,浮动不会太大。当地的淳于姓取名基本都是两字,加上复姓,就是四个字的姓名,读起来倒是朗朗上口。如果你在胶东范围内遇到了淳于姓的朋友,不妨寒暄一下,说不定就与这个村有联系。 赞 (0) 相关推荐 复姓有哪些 我国传统百家姓中的复兴共有81个,具体包括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南宫.独孤.东方.司马.夏侯.诸葛.尉迟等,其中欧阳是汉族人口用的最多的复姓,太史姓目前在山东等地仍然有分布,端木姓来源于东周时期. ... “伊”姓在胶东半岛不多见,高密姜庄镇伊家长村有分布 "伊"和"尹"是两个字形和读音都比较相近的汉字,当两者作为姓氏出现时,很容易引起混淆.在武侠电视剧<甘十九妹>当中就有类似的桥段,男主角的本名叫做& ... 胶东半岛在北宋时就是有名的“雪窝子”,古诗中屡有提及 寒衣节已过,农历已经进入十月,这个时候在胶东半岛,很多人已经开始期盼初雪的到来. 胶东半岛的降雪规模虽然不能与东北相比,但在同纬度地区,已经算是比较突出的了,因此素有"雪窝子"之称 ... 胶东半岛在清初还能看到老虎,栖霞和黄县均有官方记载 老虎是林中之王,对领地环境(生存空间)有极高的要求.在历史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老虎的领地也逐渐缩小,很多地方都已经难觅老虎的踪迹. 山东是人口稠密的省份,野外早已不见有老虎生存.实际上,不仅是 ... 百余年前刺槐引入胶东半岛,如今刺槐花大包子已是乡土名吃 今日立夏.在胶东半岛,这一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楸树和刺槐的花期将至. 楸树和刺槐如今虽然都很常见,但就渊源来说,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树种.前者是本土良木,古代就受到木匠们的青睐:而后者与苹果.大樱桃相似 ... 胶东半岛环游速记之四:威海成山头 胶东半岛环游速记之四:威海成山头 胶东半岛陆路交通三大门户:北有新河,中则明村,南为蓝村 胶东半岛之南.东.北三面皆环海,惟有西面隔胶莱河与内陆相连.因此,就古代地理形胜而言,此河为半岛之天堑,而河之左岸,即胶东之门户焉. 胶莱河连接在海沧口与麻湾口之间,全长有数百里之遥.虽然如今修路筑桥 ... 胶东半岛进入花生种植期,不少县市习惯称之为“长果” 谷雨之后,五一之前,是胶东半岛种植花生的集中期.天公作美,这些天也下了几场小雨.趁着这个天时之利,不少勤快的农民早已下地耕作了.周末在乡间公路上走一走,随处可以见到已经铺设好的地膜. 种花生,是一个辛 ... 明初胶东半岛鲜有水稻种植,从南方来的移民只能适应吃麦子 编者按: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水稻"在这两天也成为很多朋友不断提到的一个概念.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自然是值得尊敬和纪念.不过,此公众号的定位为人文历史,而非时事热点.故本文虽以水稻 ... 龙口600年历史的西河阳村,胶东半岛上的哈瓦房 山东龙口的西河阳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建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村上的哈瓦房,堪称胶东半岛上的典范.
地处胶东半岛北部的龙口市,旧称黄县,历史相当悠久。黄县,不仅是《汉书·地理志》明确提到的东莱郡属县之一,并且早在秦始皇东巡时期,就已经名见经传,《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二十八年,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其中的“黄”,即黄县。虽然黄县建县的精确年代已很难考证,但不少研究者都认为黄、掖两邑至少在战国田齐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当然,在之前的莱子国时期,黄县境内已有城郭,只不过那时还没有使用“黄”字作为这一区域的名称。 (配图均为城后淳于村周边的场景)黄县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体现在众多的文化古迹上(比如莱子国归城遗址和莱山月主祠等),还体现在一些特色的复姓中。胶东半岛的本土复姓并不太多,较为典型者,当属“淳于”和“太史”。而巧合的是,这两大复姓都集中在黄县的区域内,并且定居黄县的时间可追溯到东汉乃至战国。战国名人淳于髡的具体籍贯或许还有不同说法,但汉末三国名将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人这一点,则在《三国志》中言之凿凿。黄县太史氏,自太史慈之后,名人不多。而黄县淳于氏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在唐代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淳于难、淳于朗兄弟在隋末唐初为半岛区域内的枭雄人物,后来归顺唐朝,被分别任命为登州刺史和莱州刺史(《资治通鉴》中有记载)。 在唐代之前,半岛只有莱州而无登州,登州之设,即从淳于难开始。当时淳于难占据文登为根基,唐朝方面接受他的归顺之后,就以文登之“登”字作为半岛东部新设之州的名称。登州治所迁到蓬莱,则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不过,除了淳于难、淳于朗兄弟二人,终唐之世,黄县淳于姓又鲜有知名者。这或许与唐宪宗时期避讳改姓有关。《旧唐书》载:“贞元元年十二月,壬寅,改淳县为清溪县,姓淳于者改姓于。”一直到了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才重新有胶东淳于姓人物出现在正史当中。这位胶东淳于姓人物,就是后唐大将霍彦威帐下的幕客淳于晏。淳于晏的籍贯,在当时的史料中仅记载为“登州人”。但清代的《山东通志》进一步补充为黄县,依据为立在蔚阳山的淳于髡墓神道碑,撰写碑文之人,就是淳于晏。 蔚阳山在龙口市东部(诸由观镇),蓬黄交界处。因为古代有淳于髡墓及神道碑在此,黄县淳于家族一直将此视为祖居地。现在仍有淳于姓人分布的城后淳于村(龙口市东莱街道),村志就记载说:“明朝中前期,淳于姓由现在诸由观镇蔚阳山下淳于故里迁来落户,称淳于村,一九八一年更为城后淳于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淳于村更名为城后淳于村,主要是因为避免重名。当时,在诸由观一带也有一个淳于村。或许是因为那个淳于村距离蔚阳山祖居地更近,就没有改名。而实际上,诸由观镇的淳于村,如今已无复姓淳于的人。 类似的情况,在胶东半岛其他县市区也有。比如,莱州、莱阳、蓬莱、招远等地都叫做“淳于”或者带“淳于”字样的村庄,相传都与淳于姓有渊源,但如今均难寻淳于姓踪迹。 实际上,即便在城后淳于村,淳于姓也不是唯一的姓氏。这个村还有曲、王、单、冯、程、邹、迟等十多种姓氏。不过就算如此,城后淳于村也称得上是如今胶东地区为数不多的淳于姓聚居地了。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村里的淳于姓约九十户。现在的详细情况暂不了解,但应该也是在此规模上下,浮动不会太大。当地的淳于姓取名基本都是两字,加上复姓,就是四个字的姓名,读起来倒是朗朗上口。如果你在胶东范围内遇到了淳于姓的朋友,不妨寒暄一下,说不定就与这个村有联系。
地处胶东半岛北部的龙口市,旧称黄县,历史相当悠久。黄县,不仅是《汉书·地理志》明确提到的东莱郡属县之一,并且早在秦始皇东巡时期,就已经名见经传,《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二十八年,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其中的“黄”,即黄县。虽然黄县建县的精确年代已很难考证,但不少研究者都认为黄、掖两邑至少在战国田齐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当然,在之前的莱子国时期,黄县境内已有城郭,只不过那时还没有使用“黄”字作为这一区域的名称。 (配图均为城后淳于村周边的场景)黄县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体现在众多的文化古迹上(比如莱子国归城遗址和莱山月主祠等),还体现在一些特色的复姓中。胶东半岛的本土复姓并不太多,较为典型者,当属“淳于”和“太史”。而巧合的是,这两大复姓都集中在黄县的区域内,并且定居黄县的时间可追溯到东汉乃至战国。战国名人淳于髡的具体籍贯或许还有不同说法,但汉末三国名将太史慈是东莱郡黄县人这一点,则在《三国志》中言之凿凿。黄县太史氏,自太史慈之后,名人不多。而黄县淳于氏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在唐代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淳于难、淳于朗兄弟在隋末唐初为半岛区域内的枭雄人物,后来归顺唐朝,被分别任命为登州刺史和莱州刺史(《资治通鉴》中有记载)。 在唐代之前,半岛只有莱州而无登州,登州之设,即从淳于难开始。当时淳于难占据文登为根基,唐朝方面接受他的归顺之后,就以文登之“登”字作为半岛东部新设之州的名称。登州治所迁到蓬莱,则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不过,除了淳于难、淳于朗兄弟二人,终唐之世,黄县淳于姓又鲜有知名者。这或许与唐宪宗时期避讳改姓有关。《旧唐书》载:“贞元元年十二月,壬寅,改淳县为清溪县,姓淳于者改姓于。”一直到了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才重新有胶东淳于姓人物出现在正史当中。这位胶东淳于姓人物,就是后唐大将霍彦威帐下的幕客淳于晏。淳于晏的籍贯,在当时的史料中仅记载为“登州人”。但清代的《山东通志》进一步补充为黄县,依据为立在蔚阳山的淳于髡墓神道碑,撰写碑文之人,就是淳于晏。 蔚阳山在龙口市东部(诸由观镇),蓬黄交界处。因为古代有淳于髡墓及神道碑在此,黄县淳于家族一直将此视为祖居地。现在仍有淳于姓人分布的城后淳于村(龙口市东莱街道),村志就记载说:“明朝中前期,淳于姓由现在诸由观镇蔚阳山下淳于故里迁来落户,称淳于村,一九八一年更为城后淳于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淳于村更名为城后淳于村,主要是因为避免重名。当时,在诸由观一带也有一个淳于村。或许是因为那个淳于村距离蔚阳山祖居地更近,就没有改名。而实际上,诸由观镇的淳于村,如今已无复姓淳于的人。 类似的情况,在胶东半岛其他县市区也有。比如,莱州、莱阳、蓬莱、招远等地都叫做“淳于”或者带“淳于”字样的村庄,相传都与淳于姓有渊源,但如今均难寻淳于姓踪迹。 实际上,即便在城后淳于村,淳于姓也不是唯一的姓氏。这个村还有曲、王、单、冯、程、邹、迟等十多种姓氏。不过就算如此,城后淳于村也称得上是如今胶东地区为数不多的淳于姓聚居地了。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村里的淳于姓约九十户。现在的详细情况暂不了解,但应该也是在此规模上下,浮动不会太大。当地的淳于姓取名基本都是两字,加上复姓,就是四个字的姓名,读起来倒是朗朗上口。如果你在胶东范围内遇到了淳于姓的朋友,不妨寒暄一下,说不定就与这个村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