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逼”孩子一把,培养孩子的心理免疫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常常喊着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口号,要求与孩子平等对话。
然而很多时候却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变成了“遵从”。
于是,当孩子对舞蹈、书法、美术等感兴趣的时候,父母二话不说先报了班,然而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耐烦了,想要放弃时,父母又遵从孩子的决定,说是听孩子的,给他自由。
殊不知这是家长在“偷懒”,打着“爱孩子”的幌子。看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这是父母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
要知道,任何学习过程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
东学一下西学一下,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做不成。
苗苗看到有的小朋友玩轮滑,觉得特别羡慕,经常跟在他们身后跑来跑去。
看到她这么痴迷,又觉得女孩子学轮滑可以锻炼胆量和平衡力,就给她报了轮滑班。
一开始,她特别喜欢上课,可是穿轮滑鞋学习站立时摔了几次之后,苗苗就开始不愿意去上轮滑课了。
这时候如果你是苗苗的家长,你会怎么做?是纵容孩子放弃还是鼓励她继续学下去?
当孩子渡过了最开始的兴趣启蒙后,我们其实会发现最难的莫过于坚持两个字了。
可能早期孩子谈到某一个游戏和主题,眼睛里都是发光,问他“你喜欢吗?”“喜欢!”,“能坚持下去吗?”“能!”,但是到了真正要坚持的时候,却发现孩子总是闹着别扭,不想上了,不想学了,没有兴趣了,妈妈你别逼我。
也许有人会认为孩子不想学就别学了,干嘛非得强迫他,现在不是都再讲要“尊重孩子”吗?要和孩子做朋友吗?
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时甚至要逼她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尤其是学习。
正如龙应台写给儿子的那段话说的: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心理学中有个“50小时”法则:
人们开始学习任何一个新知识或新技能,最初的50个小时是容易放弃的,大多数人会在前50小时就知难而退,选择放弃。
而一旦熬过了最艰难的50小时,能坚持到底实现自己目标的概率,就会超过50%。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不仅需要孩子勤奋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在孩子想要放弃时,发挥父母的“威严”管教一下,对孩子要求严一点,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那么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应该怎么做?如何对孩子进行鼓励,激励孩子继续学习下去?
日常鼓励是这样的:
“你看谁谁谁都可以,你也可以!”
“这有什么难的,坚持一下就好了。”
“勇敢点,别被这点困难击倒。”
... ...
我们常说的鼓励,究其本质,其实是一种“激将”。
这些所谓的鼓励话语并没有真正说到孩子的心坎里去。因为你没有理解孩子的真实情绪,孩子说出自己的焦虑,希望得到的是认可,而不是父母的盲目鼓励。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提到:
负面情绪得不到理解和共情,就是一种 “负强化”,会让孩子的消极感更强。
孩子出现退缩的心理时,父母总是急于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向别人学习,迈出脚步。
但作为孩子而言,他最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认可和关爱,也就是被共情和理解。作为家长,需要培养孩子的心理免疫力,而不是告诉她没关系,继续坚持就好。
在上面的案例中,妈妈对苗苗说:
“妈妈知道学轮滑比较难,摔倒了也很痛,但是只要每次练习的时候多坚持一会儿,逐渐就熟练了,不着急,慢慢来。”
最后,在不懈的坚持下,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就学会了轮滑,现在简直就是她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对于苗苗来说,这就是拥有了心理免疫力,即使在之后的轮滑学习过程中,还会摔倒,但是她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继续练习。
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后悔,父母就要承担起责任,走在前面,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告诉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之后必然会后悔。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鼓励,需要被认可,而父母的方式方法,言语措辞,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影响。
认可孩子的畏难情绪,再逐步引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的鼓励,就会让孩子勇敢地走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