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礼佛:陕北安塞云山品寺石窟
云嵓寺石窟全景
云山品(读“嵓”,因早期不会录入,写成了山品)寺石窟,位于安塞区镰刀湾镇杨石寺村北红色砂岩崖壁上,现存洞窟中,有四个窟开凿于北魏晚期至西魏早期。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有其精彩之处,如一窟外窟门有装饰与仿木斗拱石刻,一窟内为彩绘楼阁式中心塔柱窟。其余二窟内雕一佛二菩萨。
仿木斗拱石刻窟
此窟为云山品寺石窟最大窟,窟坐北朝南,单室窟。窟门外壁高浮雕一组建筑图案,门上部浮雕方棱状拱券形门楣 , 两端为方圆形上卷的忍冬图案 , 下接门两侧立柱顶部。 立柱方形 , 上细下粗 , 下部或风化或残毁 , 柱头为一方形护斗 。立柱两侧分别高浮雕一仿木构五级楼阁式塔 ,两塔柱外侧壁面有内凹 , 呈长方形 , 其上刻满题记。窟内平面似马蹄形,穹窿窟顶。村民对窟内进行了粉刷彩绘,并在左、右两壁前塑像两尊 , 正壁雕一佛造像结跏趺坐于束腰长方形须弥座上。造像面部圆润,体型消瘦。据当地人介绍,窟内前壁两侧原均有碑刻,原碑刻有 “ 定边招安” “ 云山品寺”字样。文革时被砸毁。
窟门及仿木构五级楼阁式塔
窟内造像
彩绘楼阁式中心塔柱窟
窟坐北朝南,为单室彩绘楼阁式中心塔柱窟。窟门立面呈长方形 , 门楣处凿一长方形基槽 , 门洞上部两侧凿有方形小洞,应为安装门额所有。门洞东侧有题记两行。窟内平面略呈方形,正中央有一接地连顶的中心柱式方形三层楼阁式石造像塔,塔身四面均雕刻造像。窟内四壁雕有千佛。整座造像塔的塔檐、铺作、阑额以及佛与菩萨造像,分别用红、石绿、白色等矿物质颜料彩绘,塔身底层四面均雕一佛二菩萨造像,二层正面雕刻交脚弥勒和二胁侍菩萨造像。右侧雕刻释迦牟尼涅槃像,背面雕刻释迦牟尼鹿野苑说法造像,左侧雕刻一佛二菩萨造像。三层正面雕刻思维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其余各面均为一佛二菩萨。
彩绘楼阁式中心塔柱
彩绘楼阁式中心塔柱第三层造像
彩绘楼阁式中心塔柱第二层造像
彩绘楼阁式中心塔柱第一层造像
一佛二菩萨造像窟
窟坐北朝南,单室窟。窟门为双口形,上部已残,从残迹看,原应为圆拱形。窟内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三壁各雕一身造像,为一佛二菩萨造像。三壁有被白灰涂抹的痕迹,应为当代所为。主尊位于后壁,面部已残,善枷跌坐于方形座之上 , 座下部前方有平面呈梯形的台座。左侧菩萨呈站立状,面部已残 , 头后阴刻桃形头光。右侧菩萨站立, 同于左侧菩萨,面部已残,头后阴刻桃形头光。右壁后侧阴刻一佛像,为结枷跌坐,座为长颈仰覆莲座,头、身后阴刻头光和背光两侧很随意地刻“一心供养”等题记。
后壁主尊造像
左壁菩萨
右壁菩萨
右壁后侧阴刻佛像
一佛二菩萨造像窟
窟坐北朝南,单室窟。窟门残破严重,从残迹看,原似拱券形。窟内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三壁被白灰涂抹成白色,应为当代所为。窟内原雕一佛二菩萨造像,主尊位于后壁,结枷跌坐,座为方形束腰须弥座。头部被村民以泥重新雕塑 。左侧菩萨头部已残,头后阴刻尖状椭圆形头光。右侧造像已不存。
后壁主尊造像
左壁菩萨
结语
云山品寺石窟所存题记,其年代最早者为金代贞元三年,元明时期较多,晚者可至清。金元时期的题记说明,至迟在元代以前该石窟的名称即为 “ 云山品寺” 。
仿木斗拱石刻窟内造像面部丰圆,肩部瘦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抵支,衣内引出双带。这些特点反映了北魏改制以后的特征。窟门外侧的塔柱及圆拱形龛楣,在云冈石窟北魏晚期窟、龛中都可以见到具有相似特征。据梁思成先生研究,补间铺作呈直边人字形的年代在北魏晚期至北齐之间。另外,在天龙山北魏晚期的石窟中也有此类建筑形式。
彩绘楼阁式中心塔柱窟中坐佛、交脚弥勒、鹿野苑说法、涅槃佛像及一佛二菩萨等。佛像面部清瘦,长颈,特别是双肩下削近乎斜直,身躯修长,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身材瘦小,袒裸上身,下着裙,帔帛于腹前穿环,表现了浓厚的北魏末期雕刻风格。另外,该窟的中心塔柱四壁开龛,呈楼阁式 , 形制及风格也受到云岗石窟影响。
一佛二菩萨造像窟题材均风格相近。佛像肩部瘦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 , 内着僧抵支,菩萨袒裸上身,下着裙,帔帛于腹前穿环或于腹前交叉。
以上这些特征均表现了浓厚的北魏末期雕刻风格。为云山品寺开凿年代提供了重要证据,特别是其中细密的衣摺,在陕西地区西魏时期造像碑中常见,这些都证明其年代约在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
| 相关连接 |
—————————— END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感谢关注
【 南山供秀 】
关注你所关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