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死了,原来学习方式变了!

我们需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以提升认识与行为的起线,但我们需要知道前人的知识既是我们前进的垫脚石,也是后来跃升的绊脚石。
所以我们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需要保持三种意识:批判性思维(质疑和探问)、逆向思维(如果反过来做)和解脱思维(明白以后不以其为满足),而要摆脱三种迷思:是非的标准答案迷思(相信标准答案和权威判断)、竞争优势迷思(先学、多学、秘诀导致的优势)、爱的最佳选择迷思(因为爱所做的选择没有不好的),最终确定三种选择模式:主体偏好模式(他就是喜欢就好)、匹配最优模式(王八对绿豆对上了)、合理化模式(适合主体的条件与情况)。
我们其他的责任在于使得学习主体有尽可能多的条件接触、认识、省思与选择,而不能替代决策和迷信最优选择。
很多人问我,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导致人类命运危机。其实人类知识进步经历探索——固化——破框——再固化——再破框这样的形态,基本上来说,固化了的、规模化的、反复的人类行为经验与知识就可以以智能化的方式加以运用,而需要破框与持续破框的知识与新经验梳理就需要更为积极的人类贡献,因此单一的固化教育与训练是具有巨大的弊端而且也是无法与机器效率PK的,而人类真正的出路在于接触未曾接触的固化知识作为前进的支持,但以持续的破框探索作为自己的真正的使命与目标。
通常后代受益于起点就在新知与新技面,因此他们可以不受固化惯性的太多束缚,也可以对新知形成更多的累积,所以在信息革命时代的后代具有知识演进的明显优势,因此前代应该勇于接受这样的知识优势倒挂形态,接受向后代学习得后代助力的客观态势,继续用小框的前代知识与思维模式去管制后代的大框知识与思维模式,如非导致自己的小辈知识退化,就是导致家族小群体集体退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