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扶贫故事】郭子涵:把青春的热血播洒在希望的田野
【讲扶贫故事】郭子涵:把青春的热血播洒在希望的田野
发布时间: 2020-11-25 08:53:42 信息来源: 网信晋城
字号:
打印
我是郭子涵,出生于1996年5月,中共党员,现任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第一书记。
台北村的上一任第一书记,是我的父亲郭建平。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父亲先后担任兰花集团莒山煤矿子弟学校教导主任、校长以及职工培训中心主任等职,2017年12月受市委组织部选派,赴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父亲总是教导我,做一个心地纯洁的人,做一个脱离低俗摈弃精神污染的人,做一个孜孜上进的人,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做一个心忧天下报效国家的人!在父亲的影响下,经过自己不断努力,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从电话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欣慰与自豪,他说“党员,可不只是个荣誉,他还有沉甸甸的责任,我希望你不要辜负这个人生的选择,不辜负党旗下的庄严承诺。”
父亲参加工作30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企业干部到扶贫书记,岁月在变,岗位在变,但父亲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初心始终未变。2019年8月2日9时31分,父亲积劳成疾因公殉职,永远定格在了51岁,他用满满的为民情怀铸就了一座英雄的丰碑。回想父亲去世那天,当我看到躺在急诊室一动不动的父亲时,那种天崩地裂的感觉,那种无言的绝望,一下子击倒了我。任凭我千呼万唤,他始终没有答应我一声。父亲,您怎么能不答应我呢,在今后的人生风雨中,我的困难去找谁诉说呢?假如眼泪能够构造通天的梯子,假如思念能够铺成上行的天路,我会不顾一切径直走入天堂,再把我敬爱的父亲带回身边。但我知道,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如今,父亲离开我已经一年多了,但是我觉得他不曾走远。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直是一个做事善始善终的人。他的突然离世是他无法预料到的,我相信他一定会有许多工作还没来得及完成,一定有许多遗憾留在心里。所以,就在父亲去世十天后,我擦干眼泪,毅然决然地向组织提出申请,我要到脱贫攻坚一线去,我要去完成父亲未完成的扶贫事业。经组织上严格考量,在父亲去世后整整一个月那天,正式任命我为台北村第一书记,感谢组织上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去完成父亲的遗愿,有机会参与到扶贫这一伟大的事业中。
当我第一次踏上台北村这片土地,朴实的村民就像看见久违的亲人那样,自发地围着我,满含热泪地诉说着我父亲在世时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们不停地说着,“郭书记真是个大好人,就是走得太早了”。
当我走进他工作的地方,默默地看着他曾经的办公桌和依然整齐的床铺,似乎干枯的双眼禁不住又泪如泉涌。不知道过了多久,转过身来,却发现台北村的父老乡亲悄悄地站在我的身后,他们没有说话,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好像懂得了父亲生命的意义,我的父亲,已经与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村里到处都充满着我父亲的气息,我住的是父亲生前住过的屋,走的是父亲生前修筑的路,做的是父亲日日夜夜曾经想做的事。
我到村里已经一年多了,在与支村两委和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台北村到观村的路已经修好通车了,村口小碑至煤窑沟路段已经拓宽并且修筑了堵墙,村民们可高兴了;贫困户秦荣喜家的危房也改造了,老两口现在已经搬进了新房;村里又新建了两个蓄水池,去年10月底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了,这下可满足了全村人的用水需求。
疫情期间,时刻与村支两委保持联系,配合做好疫情防控部署,加强防疫宣传,与村支书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响应号召,积极参与捐款献爱心活动;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我与支村两委及工作队积极制定发展规划,鼓励村民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苗木种植规模,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利用环境优势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我想假如父亲能感知到这一切的话,他一定会很欣慰的。
扶贫工作还在继续,父亲的心愿仍未完成。我走过了父亲走过的山路,发现它们从崎岖变成了畅通;我抚摸过父亲种下的白皮松,发现它们从幼小变成了茁壮;我翻看过父亲的每一页扶贫日记,发现字里行间的计划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这里的乡亲们看到我总说像自家孩子,因为,父亲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在我心里,父亲虽去犹存,他留下的工作日志就像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每当我记录工作日志时,仿佛在向父亲做一次工作汇报,让我沉静、踏实。
最初,只是为了怀念,不理解父亲和扶贫干部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当自己投身其中才发现,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像大海,每一朵浪花都值得奔腾与跳跃。因为,它能创造奇迹!
我将紧握父亲传给我的接力棒,继续做好父亲未完成的脱贫事业,以更加坚定的意志、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去,让我们台北村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好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也让我的青春在扶贫路上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