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之蜜糖,婚后之砒霜”,是什么夺走了你们的爱?

“我不再是他的小太阳,不再是最初的可爱模样,而是被消磨成一个世俗的妇人,他还会爱我吗?”

虽然这话听起来着实有些矫情,可是当闺蜜这样问起,我还是多少有几分被触动。因为这里面的焦虑感,也确实会把我也卷入其中。

他们曾是很多人幻想中的情侣&夫妻模样,两人都彼此经济独立,交往两年然后结婚,高知且工作稳定,美好、优雅、和睦,曾经的我大概以为那就是完美的男女了。

《我的危险妻子》

但是七年之痒还没到,6年的婚姻,却似乎已把两人拉扯得“不成样子”。

孩子面临上小学的择校困难,丈夫的父亲去世母亲搬来一起居住,疫情对工作收入的冲击……婚前的烛光晚餐浪漫约会诗和远方,都被生活的柴米油盐替代。

而夫妻二人,更是在全天候24小时的相处之中,看到了彼此更多的缺点,绅士和淑女的外衣撕破之后,就像昔日完美的男人(女人)根本不曾存在过一样。

《火车上的女孩》

是呀,没有谁的爱情会永远鲜活可爱,而当我们被剥开层层的皮,成为了一颗令对方流泪的洋葱,Ta真的还会爱我们吗?

这种疑虑,可能真实存在于任何人的心里。

扒开一层层美好的伪装,我还会被爱吗?

随着婚姻或交往时间的增长,彼此逐渐深入的了解,必然会让我们看到对方更真实的一面,早期的“投射-认同”的游戏无法再进行下去,恋人们逐渐在柴米油盐的真实生活中,无法再维持完美的“理想化爱人形象”,而是“不得不”成为更真实的爱人。

当然,这本是亲密关系的真谛,让我们可以真切地建立亲密、安全、爱与被爱的关系。

可以卸掉层层伪装,摆脱自我保护的铠甲,在真我的呈现中找到爱的连接,是我们都渴望得到的关系。

《消失的爱人》

我们的内心往往是有“三层”的:第一层是“伪装”,第二层是“脆弱”,最后才是“真我”。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留下不同的伤痛痕迹,或来自原生家庭,或来自其他重要的人,或来自某些难以磨灭的创伤事件。

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伤痛的存在,我们才逐渐形成自己的保护层,以抵御外界的伤害,守护最脆弱的内核。

当亲密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开始涉猎较深的情感卷入,努力鼓起勇气拨开层层保护,企图将自己的伤痛展现给对方,或企图拥抱对方的伤痛时,这种痛苦和危险性不言而喻。

一定是“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的过程。

《我的危险妻子》

如果爱人可以给予我们积极、正面的回应,即便这过程充满了落泪和痛苦的刺痛感,也依旧愿意陪伴和支持,那么这些层层的保护壳,就可以以较为令人舒服的方式完成蜕变,双方可以更好地坦然面对彼此,爱情自然也会逐渐发展为更加稳定的关系。

然而很多时候,受限于我们自身的种种缺陷、经历、内心的狭隘等等,接纳真实的爱人(以及接纳真实的自己)都是很难的。

于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有了较长相处的情侣&夫妻,往往会因为逐渐显露的真实自我,而遭到对方的批评、抗拒甚至抛弃。

亦或者是,面对逐渐显露的自我,我们自己就开始了退缩和放弃。种种刚开始恋爱的美好,变得荡然无存了。

《消失的爱人》

到底是什么破坏了我们的“爱”?

“爱”可能是我们开始建立关系的最初原因,但相爱容易,相守却难。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曾认为:爱不仅是情感,更是一种能力和艺术。这其中包含着“关心”“尊重”“责任”和“认识”,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掌握与另一半相处的艺术,往往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玄妙感。

那么,我们不妨从反方面出发,看看那些破坏我们的婚姻与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消失的爱人》

婚前之蜜糖,婚后之砒霜

婚前觉得Ta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样子又帅又飒,

婚后却开始明白不顾家的人有多难忍受;

婚前觉得Ta温柔又贴心,

婚后才发现天天都想粘着你也是件令人抓狂的事;

婚前懂生活精致打扮,

婚后就可能是一种花钱月月光大手大脚的表现……

当我们的身份角色发生转换,也许就会发现对方婚前那些迷人的优点,变成了婚姻里难以容忍的缺点。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对于婚姻和对方有着单一的高期待导致的,无法接受Ta作为“人”的多面性。

我们可以尝试:调整角度,尝试接纳对方不完美的一面。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里早就告诉过我们这个道理,关系的相处一定是双方“你来我往”才能继续的,当我们给予对方更多的包容,也努力回应Ta对自己的认可时,亲密关系也一定可以变得更加长久和健康。

缺少良性沟通和交流

缺少良性沟通是很多情侣&夫妻感情破裂的重要原因。

在长期的相处之中,产生各种问题的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并且越是与亲近的关系层次的人交往,人们越不需要“礼貌”来拉近关系或者维系感情,所以在外面温文尔雅的人,很可能回家就变成了语言的暴君。

《消失的爱人》

我们可以尝试:用“同理心”替代指责和语言暴力。

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误会,都是因为“不理解对方”或者“拒绝沟通”导致的,所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跟对方争个输赢是毫无意义的。

在发火前尝试冷静一分钟,尝试重新观察整件事,或者给对方一个主动描述事件前因后果的机会。这时你也许就会发现,那个亲密关系中“不懂感受的混蛋”可能反而是自己了。

遗失了生活的仪式感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我们似乎更少向丈夫&妻子,或亲人表达感谢或歉意?似乎因为是最亲密的人,所有被爱和原谅变成了理所当然的……

也许婚姻中仪式感的丧失,正是从我们不再开口说“谢谢”和“对不起”开始蔓延到不再愿意向对方主动表达“爱”的。

我们可以尝试:用“小”的惊喜,营造生活“大”的仪式感。

法国人类学家阿诺尔德·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Les rites de passage》一书中就曾谈到过“仪式”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而感情生活中的仪式,可以尝试从小事开始,一束花、一个吻、一个拥抱、一句甜蜜的情话,都可以为平静的生活注入一丝幸福的味道,让对方感受到被用心在意的快乐。
“不平等”的付出与索取
这里说到的“不平等”更多的指我们自身的感受,婚姻里真正平均地划分彼此的付出和索取,就像是过度精确的AA制一样,可能都隐藏着危险的隐患,也是不现实的“奢望”。
但同时,如果亲密关系里的一方,感受到自己是唯一在维持感情的人,杯水车薪,并要依靠“猜”来寻找对方的爱,这种“不平等”就已经存在。
有时候比起数字,你内心的声音其实更加客观。
我们可以尝试:更坦诚地表达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和感受,把重点放在自己的需求上,让对方真实地明白你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指责对方没有做到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
表达时尽量使用“需要”“希望”这样的措辞,可以帮助对方更好地感受到你想传达的部分,而不是将问题升级,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原生家庭对于边界的“侵略”
没有边界感的原生家庭,绝对是新家庭中无法被忽视的定时炸弹,它不仅会直接侵犯我们的生活,更会在精神和心理层面为亲密关系的相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特别是婆媳关系,两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该归谁所有的争夺,会再次将他从丈夫的角色“退行”为儿子。
而由“亲妈”+“后妈”(妻子)+“儿子”组成的混乱夫妻关系,想必是不可能健康和幸福的。
我们可以尝试:懂得“切断”与原生家庭的纠缠,是每一个成年人都必须面对的事,也只有有勇气告别原生家庭,才能逐渐走向成熟。
在我们构建新的家庭,或者建立新的关系时,自我角色的调整和适应是必须的,我们不再仅仅是儿子、女儿,更是他人的丈夫、妻子,以及未来的父母。
夫妻二人在家庭中应该是被放在第一位的,即使你再爱自己的父母或孩子,爱人的地位都永远不该被取代。
原生家庭的建议,也应该只是建议,而不是要求和胁迫。
《胜者即是正义》
即便我们最初爱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可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爱会被消磨、被损耗,变得暗淡无光,随着时间的流失,没有了当初璀璨的光芒,甚至让我们一度怀疑“爱”死了。
但就像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我们的“爱”也一定是不完美的,即使爱情真的会消亡,但只要我们可以用心去守护我们的选择,Ta的生命就会有可能被延长。
试着相信爱情,试着相信你自己。

作者:雨     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