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横绝: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原大出版

初唐诗人张若虚只留下一首《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可谓是孤篇横绝。而在中国绘画史上王希孟也只为我们留下一幅《千里江山图》,也好比《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两宋,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不为过。

分段赏析

第一段景色: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雄奇山崖屹然耸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山谷村庄座座,人迹稀少,整个环境深远寂静,接着便是波浪起伏的江水,水与天之间远山模糊,更显江面的辽阔无边。

第二段景色:悬崖山路九曲盘旋,直通深林别院,山间的瀑布,稀稀拉拉地挂在那里,回归大江,景色由高、远延伸到深、远,种种景象引人入胜,在溪水山间生长着青松常柏,坐落着庭院楼阁,在江水河面上有船只,一座大桥横跨整个江面,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仿佛一道彩虹挂在江面上,十分壮观。

第三段景色:在《千里江山图》的第三部分是从大桥开始的,临江峰崖,险峻而平缓,山势由近及远,并向画面左上方延伸,瀑布、廊桥、屋舍分布其中。并出现了许多小港,人物、渔舟、货船行舶江面,沿岸青绿田野,村庄座座,显现出热闹的生活景象。

第四段景色:结构曲折,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险峻,行人欲断,四周寂静,但水面仍然游荡各种零星的舟船 ,山村的房屋、楼阁内也有人依溪居住,中间有一座横跨山间的拦水坝,上面建造了水磨坊,下面水轮 在转动,显然是山村居民的生产作坊,这些场景为辽阔的山色增添了生活气息。

跨过蜿蜒曲折的水湾,便是第五部分场景,它由一片平缓的山岭和延伸在水面上的半岛组成,水边多处都坐落着连片村舍,并时有行人驾着轻舟,准备上岸,岸边的小路从江边蜿蜒通向山后,直至画面深处。岛上还有渔民围栏捕鱼,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致。

最后一部分又回到近景山冈,山势又由低及高,从平缓坡岸到起伏丘陵,江面清澈如镜,水上轻舟荡漾,渔家岸边撒网,游人在亭阁内观景,绿树成荫,翠竹丛生,近山秀丽,远山巍峨,江面由近至远不舍昼夜而连绵不绝,江水浩渺,开阔千里,境界雄奇壮阔。一片繁华茂盛的江南风光,至最后孤峰突陡起,直刺长空。

构图

中国画构成的艺术美,具有一定的程式表现,其中S 型律动就是最基本构图之一。而S 型构图起源于太极图。太极图被誉为“天下第一图”,不但美妙调和曲线和圆的融合而且完美展现动与静的相互制衡。昭示着万物旋转此消彼长的太极运动模式。而中间简洁流畅的S 形线最大的魅力,是涵盖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此起彼伏的中和状态。

亭台楼阁

《千里江山图》有大量的生活性建筑,通常用来表现生活化的场景,画家通过画作来描绘现实生活以此表达心中的情感。山间悠闲自在的“出世”生活是文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离开喧闹嘈杂的城市,畅游于幽静的山水之间,体现了画家走近、融入自然山水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画面中水流从远处高山泄流而下,冲入中山山谷,又从主山蜿蜒而出,沿房屋基址与侧面小山的涧谷流出,穿过水口山,水道渐宽汇入水潭。水流靠近屋舍,从视觉审美上讲,可让人心情舒畅,富有诗意。从实用功能讲,可较方便地获得生活和生产用水,水流也可动空气流通,带来湿气和凉风,有利植物生长。生活区的垃圾也可依靠水流的冲刷流入江湖,以保持生活区自然卫生条件。

名家赏画

看了《千里江山图》之后才知道青绿山水竟可以如此魅丽,王希孟不但层层厚涂,而且用白粉提亮,简直是在画油画。年代久远,绢上的矿物色已作粉状,蓝色脱落,露出底下的白,更其美得斑驳。那美丽的蓝色据说来自波斯,王希孟涂得那样厚,好像不要辜负了这般美丽的蓝色似的,又好像为了画出岩石的物质感,画出阳光点亮的垂柳、竹林和草地,画出日照千山的光辉——古人和我们一样,被光感动,用彩色画出光,赞美光。天空颜色上深下浅,空间更其辽远。

——韦曦《照夜白》

他降生在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他在黄金时代只有十八岁。他在十八岁上,又有一个宋徽宗亲自给他调教。如此这般,我想他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十八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干了这件事情。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陈丹青《局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