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位德国顶尖大学的法学教授,也是一位真正的法官,本哈德·施林克,出版了一本薄薄的小说。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这本小说连续两周问鼎《纽约时报》畅销榜,也是首部登上其畅销榜首的非英语小说,还入选奥普拉书本俱乐部。其在亚马逊的销量,据说超过当年的莫尼卡·莱温斯基自传(克林顿X丑闻对象),它就是《朗读者》。
跨越年龄的情与欲,在近代文学作品并不少见。不管是杜拉斯的《情人》,还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又或是托纳多雷的三部曲之一《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这些作品对X的描写,总是那么赤裸。超越年龄、国界、伦理甚至是人性。但是撕开这些外衣,却呈现出一种荒诞且悲悯的美感。《朗读者》也不例外。一旦打开这部影片,一定会被这段爱得残酷的情深深吸引,之后会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当然更不忍放手。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整个故事跨越了几乎两个人的一生,米夏埃尔和汉娜,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让人不由得生出凄凉之感。
它从Q欲或者说情爱出发,一路对自己进行拷问,对自己的民族拷问,对自己的灵魂拷问。拷问的结果是,我们发现生活当中很多人、很多事情是经不起拷问的,在拷问面前我们完全被打败了。
有的付出了一生的代价,有的付出了心理代价,有的付出了时间代价,有的付出了生命代价。总之,拷问让很多人都付出了代价。但如果没有拷问,我们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影片开头,少年麦克患上猩红热,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突然病发呕吐,身体需要温暖,列车售票员汉娜发现了倒在地上的米夏,她扶起他说:“孩子,起来没事了”。隐隐约约听见麦克在低低的抽泣,汉娜抱住了麦克,这是两个人的初次见面。回到家后为了报答汉娜,麦克翻开心爱的集邮册,拿它还钱买了几朵花,用一些绿色作为点缀,包扎好,泄露出他忐忑的心情。他在楼下确定了汉娜的住址,轻轻的推开门,老式的唱片机在转动,汉娜刚洗完衣服,拿着桶子出来,几乎没有直视他,他却在看到她的一瞬间将鲜花捧在了胸前,正式而端庄的姿势,透露着15岁的笨拙。裙摆下的长筒丝袜,少年的Q欲被这个饱经沧桑的中年女性慢慢打开。接下来是一场又一场欢愉,没有道德上的审判,一切在顺理成章中循循渐进。欢愉之后,麦克总是手捧一本书为汉娜朗读,他们是C裸的,肉体的,却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而浪漫,而令人悲悯。
但是这种欢愉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后便汉娜不辞而别,一切戛然而止。直到8年后,成为法律实习生的麦克,在一次旁听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过程中,竟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汉娜。她坐上了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这个令他日夜思恋的女人,成了纳粹的帮凶,令300人走向死亡 。汉娜真的不可原谅吗?不是。这是一场莫须有的罪名,只要她拿起笔纸,核对一下笔迹一切罪名都可以洗脱。
但是她选择了另一条路,主动承认了屠杀主谋罪名。因为她根本不会写字。是的,汉娜是个文盲。可是,她宁愿被终身囚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文盲。
《朗读者》篇幅不长,却怀抱了巨大的秘密,充满悬疑的人物与故事都牢牢抓住了我们的心。
看完之后,既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又有许多迷惘与困惑。这些迷惘与困惑一直萦绕在心,使我们陷入不可自拔的思考;而思考愈深,我们对世界的复杂性就理解愈深,我们的认识也就愈深刻。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编剧: 戴维·黑尔 / 本哈德·施林克
主演: 凯特·温丝莱特 / 大卫·克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