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怎样的呢?
一、真实的周培公。
三藩之乱的时候,康熙最头疼的不是南方的三藩,而是西北的王辅臣。王辅臣这家伙曾经是吴三桂的部下,现在打算割据西北响应吴三桂的叛乱。
如果王辅臣挥军东进的话,那杀伤力比吴三桂在南方要强得多了。因此要想平定三藩之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王辅臣的叛乱。
而这个时候王辅臣其实正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所以康熙制定的计划是剿抚并用。于是乎图海和周培公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负责剿的当然是图海,他被康熙任命为大将军,带着陕甘大军前往征讨王辅臣。按照图海的脾气,自然是要猛攻王辅臣的。
可是这个时候周培公却跑了出来,表示王辅臣完全是可以争取的。他为啥这么说呢?原来王辅臣的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都是周培公昔日的同乡好友。
这两个人一直在劝说王辅臣投降,而且秘密告诉了周培公,王辅臣举棋不定的态度。正是因为有这两个人传递消息,加上可以作为策应,所以周培公才会主动请缨,要求前往平凉招降王辅臣。
一般人的确没有这个胆量,但是周培公也不是无脑献身的那种人。没有几分把握,这事儿他也不愿意干。由于周培公出色的表现,和英勇的态度,使得康熙颇为感动,当下就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一品衔,让他前去招降王辅臣。
手握康熙赦诏,内应从中相助,再加上图海大军声势浩大,周培公心里就更有底了。所以周培公此去十分顺利,王辅臣大军没动一枪一炮,就这么归附了康熙。
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薙发降。因令吴丹入城抚定。---《清史稿》
周培公优秀的表现,使得康熙对汉臣刮目相看。康熙忽然就意识到了,光靠马背上打天下是不够的,计谋胆略,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
不过此后的周培公再也没什么出色的政绩了。不少人按照《康熙王朝》的理解,认为是康熙雪藏了周培公,担心汉人做大。
实际上周培公平定西北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手握兵权,真正掌权的始终是图海,康熙还不会傻到真的把兵权交给汉人来独自统辖,毕竟吴三桂才刚刚反了。
周培公此后先做了山东登莱道,可是跟登莱总兵关系不太好,所以做了3年就辞职回家了。此后他的确也做过盛京提督,但是依旧没有什么政绩,更别提画那幅中国地图了。
二、姚启圣。
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这都是康熙引以为豪的政绩。实际上这一政绩背后,姚启圣这个人的功劳绝对是不小的。而且他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 1、为了报仇辞官不做。
姚启圣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跟《康熙王朝》里的老头子完全不是一码事儿。年轻的时候,这哥们就一身侠肝义胆,当初他被当地土豪欺负,愤而投奔了清军。在投奔清军后,他被任命为通州知州,随即就把那个土豪给抓了宰掉,宁可辞官不做,也要报仇。
此后他浪迹江湖,在萧山遇到两个士兵强抢民女,姚启圣二话不说上去就把这两名士兵给宰了,将民女给送了回去。
- 2、擅开海禁,被弹劾罢官。
当然了姚启圣早在顺治年间就依附于清廷,所以隶属于汉军镶红旗,也算是旗人了。他在八旗乡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因此再次得以做官,成为了香山知县。
不过这个姚启圣很有个性,海禁是为了防止台湾郑氏集团得到大陆的补给,但是相当不合理,尤其是对沿海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结果姚启圣偏偏擅自开启了海禁,所以没多久就被人家弹劾罢官了。
- 3、平定三藩,再建奇功。
姚启圣不光读书好,而且武艺也好。靖南王耿精忠,从福建一路北上杀到了浙江。这地方是人家姚启圣的老家,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姚启圣二话不说就散尽家财,招募了几百名壮士跑到康亲王杰书那儿效力去了。
你别说姚启圣作战还是相当英勇的,他带头冲杀,收复众多失地。因此等到耿精忠投降以后,姚启圣就成为了福建布政使。
此后姚启圣招降了吴三桂手下大将韩大任,得到3千士卒,又平定了邵武、兴化、漳州、泉州等地,赶跑了打算浑水摸鱼的郑经。从而被康熙任命为福建总督。从赋闲在家,到福建总督,姚启圣只用了3年时间,你永远都想象不到这个人有多牛。
- 4、收复台湾,姚启圣走错了方向。
姚启圣曾多次击败过郑经和刘国轩的部队,相继收复了海澄、金门、厦门,但是想要收复台湾,并没有那么容易。
二十一年,叙克海澄、金门、厦门功,授世职。及锦死,子克塽仍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国轩等。克塽乃遣使赍书,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清史稿》
在收复台湾这件事上,姚启圣的态度其实有问题。当时刘国轩、冯锡范掌权后,曾经打算对清朝称臣,不过条件是不剃发、不登岸,就跟琉球和高丽一样。
这事儿本来是没得商量的,台湾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可是姚启圣犯了糊涂,居然还跑康熙那儿提出了这些要求,结果康熙不仅拒绝了姚启圣,还让施琅攻打台湾,最终攻克。
此后的姚启圣,不光没有了什么政绩,而且总是被人家弹劾。人红是非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三、李光地。
李光地是福建泉州人,康熙九年会试全国第五,所以被选为庶吉士。可是等到他回福建省亲的时候,却偏偏遇上了三藩之乱。
因此李光地长期带着家人躲进深山,不愿意给耿精忠和郑经干活,这件事儿让康熙非常感动,给了李光地带兵的权力。
十四年,密疏。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上得疏动容,嘉其忠,下兵部录付领兵大臣。时尚之信亦叛,师次赣州、南安,未能入福建。康亲王杰书自衢州克仙霞关,复建宁、延平,精忠请降。师进驻福州,令都统拉哈达、赉塔等讨郑锦,并求光地所在。---《清史稿》
别以为李光地整天书生模样,人家带兵也是有模有样的,当时郑经让刘国轩攻打泉州,李光地带着一家老小和一群士兵痛击刘国轩的人马,保住了泉州府。
由于施琅曾经是郑成功的部下,所以清朝冷落了他差不多20年的时光。好在李光地当时已经红了,所以身为老乡,李光地便在康熙跟前为施琅仗义执言。
而当时明珠也想拉拢李光地这个当红小生,所以也帮着施琅说话。正是由于李光地和明珠的举荐,所以康熙才打算启用施琅来负责平定台湾。
天下太平以后,李光地也是一路高升,在60岁左右,成为了文渊阁大学士,也就是清朝的宰相了。此后李光地是在宰相任上去世的,享年77岁,并没有去做什么台澎知县。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