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关键词:目标、选择、时间、产品、T型
首先,我们学习一项新知识,要带着问题去学习
头脑清醒,带着自己的目的去阅读,而不是被书的框架与知识牵着鼻子走。为了解决所想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打乱选书的框架顺序,进行内容重组。
一、理性选择,管理时间。
1.要学会过滤海量信息
不盲目追逐热点
重信息,请观点评论
定期或定时“闭关”,为独处争取时间。
2.评估我们日常事件的收益值与半衰期: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一是收益值,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二是“收益半衰期”。
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所以要少做短半衰期事件,否则生命就在低效重复中消耗掉了。
3.如果有好几个看似理想的机会,就采取维度分析法,精细选择。
二、迷茫时,摆脱人生僵局的方法。
1.分析隐含假设的不合理性,校正
2.多目标时,可采取悬置法,交替进行目标
3.特性改造,贯彻特长。尤其是在职场。
4.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所以,即刻行动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
三、要有强烈的产品意识
1.要有个人的产品意识,从最小化的产品入手,让我们的才能搭载着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赏、品味,并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
2.可采取图层工作法提高工作效率。
图层工作法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将工作进行分解,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3.可采用图像思考法、矩阵分析法和列清单进行深度思考与周密思考,防止思考的缺陷。
4.防止过度准备,才能产出更多的产品。
5.解决某个大众难题或发明新的交互方式,可以赢得复利照应。
6.产品产生后,要对工作及时反思,的反思角度:
信息,预想,结果,工具,情绪,优点,缺点,意义。
7.要乐意听取他人对产品的意见,甚至有推倒重来的勇气。
四、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1.写作式操练
写书评。
发表的文章还需要反馈,来纠正,来激励。
当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时,只能依靠自学。可自学怎么来获得反馈呢?这就需要一些小技巧。
一个方法是找一个与自己水平相当或略高于自己的“写作同伴”(peer writer),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初稿之后,首先从写作同伴那里获得专业的反馈意见,然后接着修改完善,两人便可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还有一个方法是把经典作品当作老师,让它们来给自己反馈。
提前提纲,比对;摘录提纲关键句,还原,比对。
2.思想实验(游戏式操练)
思想实验就是构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假想情境,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想事物在这个情境中的变化。在这样的操练中,思考者往往会得到比原先更为深刻的洞见。
3.设计式操练
所谓设计式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米奇·莱斯尼克(Mitch Resnick)教授就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即便是成年人的学习也应该有比较好的练习工具并且致力于这类工具的开发。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学习螺旋(learning spiral)模型,认为创造性的学习是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和想象的螺旋式循环。
五、努力成为T型人才
一横就是博,一竖就是专。博而专,才能让知识尽可能融合,产生巨大的输出能量。
六、为精进赋能
正如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时间管理中制订时间计划的方法并不可靠。低估完成时间,任务拖欠,时间不够,催逼自己,自责,焦虑,愧疚,心力交瘁。
不要“赶日子”,而要“过日子”。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当然,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这里我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供大家参考: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