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不自觉的“美化”爱与婚姻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如果有人说要把你“宠成小朋友”,请一定用你最严厉的语气和词汇回敬他。
“你还真是个从骨子里就不浪漫的人。”
如果我说,“当你被宠成小朋友、不能独立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时,你面对的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因为那个宠我们的人谁都不确定ta究竟能存在多久,而一旦ta离开了或者不存在了,你将会面对一地鸡毛的人生和必须将鸡毛捡起,却又没能力捡起的自己”,我想你也会用“只要遇到对的人/足够爱我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心”来回应我。
可如果是丧失工作能力、遭遇意外、经历特殊事情等虽然不怎么吉利,却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带来的“离开”,这个时候还能以“不够爱”来辩驳么?
而这个时候,就不仅需要自己有能力捡起散落的鸡毛,还要有能力暂时背负对方的人生,那“始终被宠”能让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么?
感情可以是浪漫,甚至盲目的,但婚姻是生活,它必须拥有一定的客观性、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而其中一个客观的方面就在于,它需要每位家庭成员都拥有一定的能力。
那聊到这儿,我想我们就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而由此,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那么看重爱,并不自觉的认为“只要足够的爱,一切问题就不会出现”。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到底是我们在不自觉的刻意美化爱,还是它真的有无穷的力量?
在多年前,有位现实中的朋友问我:“在我这个年龄,如果有男性追求我的话,你觉得他身上的哪一点最重要。”
其实当时她的年龄也并非很大,只有二十八九岁,所以我就说:“我并不觉得你已经到了‘大龄未婚’的程度,不过对于你提的问题,我觉得两个人如果是以结婚为目的的话,那他有没有觉悟很重要。”
虽然那个时候我其实刚做心理咨询师没几年,但也接触了不少案例,可以说看到了很多平时生活中看不到的婚姻的阴暗面,并且里面也不乏“一开始金童玉女、羡煞旁人,可几年后就各种问题持续爆发”的例子。
我不觉得仅仅因为咨询师的工作内容就是接触这些,就认为“这只是极少数”。相反,案例中发生的那些背叛、争吵、冷战、极力想要控制对方等事件,其实实实在在的摆在每段婚姻的未来,并且,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能确定“未来这些事情就一定不发生”。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觉得,如果选择进入一段婚姻、一段感情,就要抛弃“结婚了,未来一定很幸福”、“这是我自己选的婚姻对象,未来肯定不会出什么幺蛾子”这样的想法,直视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思考之后再去做出选择。
我知道,刚刚我提到的这些内容确实包含了“绝大多数婚姻都会遭遇波折”的暗示。但不好意思,如果你觉得是暗示的话,那我纠正一下,因为我是在明示。
原因大概包括了:
我们对感情与婚姻没有多少了解,既不会经营,也没有面对问题的能力,往往仅凭自己的感受就进入一段感情、进入感情后,我们往往会对对方有极高的期待,并不管对方是否能够完成、不懂经营的我们,往往不会主动调整自己适应对方,也往往不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主动思考“是不是我自己也有责任”、我们会不自觉的把本该自己承担的人生责任,压到对方是身上,并理所应当的认为“你是我的另一半,你就应该替我承担”等……
这样的感情,在蜜月期的时候确实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可现在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这些信息推演未来的话,你觉得这样的两个人发展下去不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概有多少呢?
哦,对了。在这里我们还没有加入双方长辈的影响、经济因素的影响、不确定的意外、生活中的诱惑等因素。
单单看到这些就觉得挺头疼的吧?
那为什么会在看到这些后出现“感觉头疼”这个反应呢?
“这么多不可控因素、这么多风险,怎么可能不头疼呢?”
不可控因素与风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即便我们不结婚,这些风险的一部分也摆在我们的面前。而这时候产生头疼的反应,一方面是因为曾经我们总是活在“爱很美好”、“婚姻很美好”的氛围中,始终没有直面问题,而现在突然理想照进现实不得不直面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之前我们没有看到这些,所以便没有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于是面对问题时的无助与茫然便带来了害怕与后退。
你说在这个时候,若没有略显夸大的、美好的期待与对未来可能性的规避支撑着我们,我们会选择进入婚姻么?
我想“肯定不会”这四个字,正在你的脑海里盘旋,并且你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或自己的未来,而同时这样一个疑问可能也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既然未来有这么多的不确定,为什么不早点告知我们,反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的都是对爱、婚姻、婚后生活的渲染呢?”
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加伤害的人。
作为生物而言,谁都有“为了活着而努力”的生存本能,并且这份本能也包含了“繁衍”与“血脉延续”的成分。这带来了我们烙印在血脉层面的性需要和性本能。
所以,只要条件合适,无论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和婚姻持什么样的态度,也还是会对性、对异性充满兴趣,并且也会伴生相应的努力和行为。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像野生动物一样,做什么事情都只遵从于自己的本能。但这不代表我们对自己有绝对的掌控力,相反,我们在很多时候,仅仅只是“以为自己在掌控自己”。
就比如,因为小时候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等的影响,我对安全感有特别多的需求,所以,生活中谁能给我提供安全感,我就会对他另眼相看,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用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听对方的话,来换取被对方宠爱,以及对方的“持续存在”。
这里有时候会出现一个矛盾,那就是一方面在理智层面,我根本就不接受“拿身体换安全感”这样的感情,一方面我基于自己出现的“对对方的想念”、“迫切的想要见到对方,呆在对方身边”、“很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等表现,而误认为自己“其实是喜欢对方的”,这等于给了自己名正言顺的接近对方的理由,但其实本质只是想要获得对方的安全感。
于是你也看到了,“没有安全感想要获得安全感”这是基于生存本能,而对自己产生的误解和美化,则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接受这样的自己。
你说,我们是否也在对自己施加伤害呢?
这里的伤害其实就是“美化”,当然,我们之所以去美化,也是为了满足某种内心诉求。
刚刚提到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自我接纳,而与此同时呢,也还有“我现在生活的特别累、特别苦,然后又不知道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所以,我希望由未来我的另一半来背负我的人生,接着我就认为‘一个人如果爱我,就肯定能把我照顾的特别好’”、“我想要获得很多东西,但又不想辛辛苦苦的努力、不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就认为‘真爱就是无条件的付出’”、“我只想获得自己想要的、只想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中,而不想适应对方或者作出改变,所以就认为‘对的人能够包容我的一切’”……
凡此种种被同样认同这些想法的人传播开来;大范围的传播赋予了这些想法顽强的生命;顽强的想法进入到社会潜意识层面,然后有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我们在别的地方看到经由传播开来的、自己认同的想法,就会产生一种“被认同”的感觉,进而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
所以你看,我们就像前面说的,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加伤害的人。
但这个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
缺乏安全感,我活的很辛苦、我活的特别累,想要喘口气、想要的东西太多,可自己又没办法得到,这让我十分的难受、我接受不了不同,甚至连自己都难以接受……所以,我不得不通过美化“爱”与“婚姻”,来让自己的内心中尚存一丝希望、让自己不至于被当下的困苦压垮。
可“爱”这个东西,它只是一种动力,只是让一个人更有动力去接近我们、去为我们做些什么,至于如何接近、怎么去做,以及保持多久这样的状态,却不是由爱决定,而是由他自己如何看待爱、他自己的行为习惯、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
而“婚姻”,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它有美好的一面的,也有残酷、刻板的一面,并且最重要的是,它只有契合了现实生活的种种约束后,才能够长久且稳定的存续下去,那这其中之一便是“这个家、这段婚姻、这两个人,要对未来将要遭遇的种种有所觉悟”。
我想这些可能与你平时对“爱”、对“婚姻”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尝试接触一些不同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不是么?
更何况,谁也不能否定未来存在的可能性,那与其美化,不如早点直视,然后通过实实在在的提高自己,来让自己和这段感情能够经受得住未来可能性的洗礼。你觉得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