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三十七)
大 学(三十七)
同学们和老师全都安排在铸造厂的两间会议室里。大会议室里住的是十二名男同学和男老师,小会议室里住女老师和一名女同学。一天三顿饭,全都在铸造厂的职工食堂里就餐。
呼和浩特市铸造厂的原铸钢车间,在去年的一次大火中被焚毁。为了尽快建好新的铸钢车间,铸造厂和太原工学院的建筑设计院签订了设计合同。合同要求同学们在1976年7月末,拿出铸钢车间的建筑和结构工程施工图纸。
铸造厂对我们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如下,首先是对已经建成的同类工业厂房,进行现场实地参观和调研。考察参观的范围包括全国所有此类厂房的工厂,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这次调研。
这也是我们教学大纲中的一部分,同学们考察参观所发生的旅差费用,其中包括每天的吃饭和住宿,及个人旅差费的补助等均由铸造厂承担。
厂房的建筑和结构计算及施工图纸的绘制,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至于其他的设计费怎样支付,铸造厂和太原工学院签署的设计合同中,是否还有其它别的条款,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参观学习的第一站是包钢,就是包头钢铁公司。
参观包头钢铁公司,连来带去一共用了四天时间。从呼和浩特到包头的铁路,全长167公里。我们的火车单程运行,用了三个多小时。由于坐的是火车,来和去基本都用去了大半天的时间。
到了包头市,下午自由活动。包头市蒙古语为“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市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东区,以居住和商业为主。另一部分叫西区,以工业为主,我们住在东区的旅馆。
那时的包头市区规划非常凌乱,街道曲里拐弯,民宅破旧低矮,到处都像是现在的棚户区。给人的感觉,基本就没有什么城市规划。
由于没有地方去玩,只好在所住旅社的附近闲逛了一下午。
第二天早八时,我们便坐公共汽车去包头钢铁公司参观。东区到西区将近10公里,一路上到处都是灰蒙蒙的黄土颜色,就像一个大的原始自然村落。
包头钢铁公司,是当时全国四大钢铁基地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的四大钢铁基地有鞍钢(鞍山)、武钢(武汉)、北钢(北京)、包钢(包头)。而现在的攀钢、本钢、宝钢等,那时还没有一点影子。
包头钢铁公司是建国后的1954年开始建厂。1959年9月26日,包钢流出第一炉钢水,标志着包钢的建成和投产。
当时,包钢所有的工业厂房,都是在“苏联”专家的支援下建成的。现在看起来,苏联人的设计理念显得很保守。这种建筑风格,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
这些苏联人的建筑理念,就是我们结构老师,在结构课上所讲的“肥梁、胖柱、深基础”。当然,我们学校对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没有沿用当年“老大哥”的保守理念,而是采用了我们国家自主产权的设计规范。
特别是一些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公式和数据,有一部分是我们土木系结构试验室里通过实验得出来的。这些新的实验数据,已经成为我们结构教材的一部分。
土木系结构试验室中的一台主要试验设备,是从瑞典进口的“疲劳震荡机”。
我们在上结构实验课时,这台“疲劳振荡机”正在测试一根钢筋混凝土吊车梁。梁架设在梁的两个支点上,梁的两侧和下部沾满了测试点。
所有测试点的金属连线,都连接在这台设备的显示屏后。沿梁的上表面并排安装着两排金属杆,间距大约有100毫米。
每一个金属杆下部,都有一个厚厚的橡胶底脚,紧紧地压在钢筋混凝土梁上。每一根金属杆,都是一套独立的液压系统。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于 铁岭银州
1、这张照片是1976年4月份,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毕业设计的太原工学院土木系工民建设计小组,在呼和浩特市铸造厂的带领下,参观呼和浩特山区的喇嘛洞留影;照片背景半山腰的方形山洞就是“喇嘛洞”。
照片前排左起:赵雨祥(7301班辽宁、清风细雨、本文作者)、杨泽林(7302班、内蒙)、李朴俊(7301班、内蒙、已故)、孙科(7302班、内蒙)、铸造厂财务科长。
照片二排左起:铸造厂基建科长、太原工学院结构老师、铸造厂员工、铸造厂家属女孩、张训聪(7301班、四川)、太原工学院土木系负责建筑的老师(女)、铸造厂员工、太原工学院土木系曾建民老师、颜庭建(7301班、山西大同)。
后排左起:孙科(7302班、内蒙)、铸造厂员工、赵贵田(7301班、太原)、铸造厂员工、白江(7301班、内蒙、蒙族)、王书民(7301班、河南)、华树春(7302班、四川)、郭守刚(7302班、内蒙)、太原工学院老师。
2、2016年5月6日,太原理工大学工民建1973届同学毕业四十年聚会时,三名女同学在北京留影。
左起:申三鱼(7301班、我的大学好友李先来的夫人,在北京市退休)、张训聪(7301班、在成都市退休)、王散心(7301班、在太原市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