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金融货币 | 江淮银行及其纸币

江淮银行成立于1941年4月1日,是华中抗日根据地苏中行署区的地方性银行,直属新四军军部领导。后为适应“反扫荡”斗争的需要,江淮银行改归苏中行署领导。江淮银行1942年发行江淮银行纸币,该纸币成为苏中解放区的本位币。另外江淮银行还发行过有加印“苏中” “盐阜” “苏浙”地名的纸币以便分区使用。1945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根据地不断扩大,江淮银行与盐阜银行、大江银行等根据地银行一并归入华中银行,并用华中银行币收回江淮银行币。本文对江淮银行的成立及发行的货币进行初步研究,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斧正。

— 江淮银行的成立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全国人民把抗战进行到底,彻底粉碎顽固派破坏抗战的一切阴谋,决定以苏北盐城的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所属部队编为7个师和一个纵队。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时期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40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建立与巩固华中根据地的指示》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军需供给,刘少奇、陈毅亲自召集朱毅、李人俊等有关人士研究,决定迅速筹建根据地银行和印钞厂,发行自己的货币。关于新建银行的名称当时有人提议“两淮银行”,刘少奇认为面太窄,也不够气派。新四军还要向东发展,将来是 面向大江南北,横跨淮河两岸,应该叫“江淮银行”。后来在盐城建立银行时就用江淮银 行这个名字。

1941年4月1日,江淮银行在盐城成立,这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第一所银行,江淮银行属新四军军部财经部领导,财经部部长朱毅兼任江淮银行行长,副部长李人俊、骆耕漠任副行长,银行下设营业、会计、秘书三个科[1]。江淮银行共计四十余人,有三个方面人员组成,一是军部调派来的党政财政干部,二是上海地下党选送来熟悉银行业务的同志,三是选调自抗大五分校的部分学员。

为了加强苏中区对敌斗争,发展根据地人民经济,1941年6月15日在泰东县拼茶镇(泰东即今海安东部,现拼茶属如东县)建立江淮银行苏中分行,李人俊兼任行长,又在泰东县季堡镇(现海安县)设立办事处,在四分区掘港(现掘港属如东县)设立掘港支行。当时江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发行货币,调剂社会金融;代理金库;办理存款放款、汇兑业务。

苏中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富饶的长江南北,辖20个县,与日伪控制的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隔江相望,是敌我激烈争夺的中心地区。1941年夏,日伪军对苏中盐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使苏北抗日根据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开业仅三个 月的江淮银行随新四军财经部转移,撤离盐城。反扫荡经验告诉人们,根据地银行与印钞 厂的建设必须适应游击战争环境,立足于长期艰苦斗争,一切服从抗日需要,不宜摊子过 大。因此,从1941年9月开始,苏北根据地对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建成了盐阜区行政公署,盐阜区成为一个直属的战略区。从此,江淮银行分支机构主要设在苏中地区;江淮银行苏中分行也于1942年分别进行了机构调整,下设江淮银行苏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支行,各县与部分大的集镇也设立了江淮银行办事处。

1941年5月,江淮银行印钞厂基本筹建完成,当时印钞厂厂长由李人俊兼任,党组织以“华光公司”的名义从上海采购到脚踏凹印机1。台、手板凸印机8台、切纸机1台、照相机1台,并分批秘密运到苏北根据地。最早江淮银行发行纸币的雕刻钞版均由上海华东照相制版印刷公司老板柳溥庆制作,雕刻好的钞版再由地下党交通员秘密送到解放区,印钞厂所需的主要设备与重要原材料均由他在上海用合法身份采购。此时的江淮印钞厂技术工人已基本到位,印刷材料也运到,机器也安装完毕,但由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只能拆除印钞机器,隐蔽所有生产资料并转移人员。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无前后方之分,银行及印钞厂常遭日伪扫荡及袭扰,必须时刻作好转移,并保护好印钞设备及物资。印钞厂虽一再试图组织印钞,但由于环境恶劣一直未果。直到1942年4月21日中共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命令李人俊等必须“在两个月内将江淮银行币印完,或者大批印出来”。1942年5月苏北取得了反“扫荡”的重大胜利,新四军财经部副部长李人俊奉命迅速将印钞设备在武装掩护下冲过多条封锁线,转移到阜宁县羊寨镇南的虹庙安装开工,江淮印钞厂终于正式印钞。

首批印制的江淮银行币票面上均印“中华民国三十年印”即钞版在1941年已经制成,但在1942年8月才开工投产,这一年多的时间也从侧面反映出江淮银行与江淮印钞厂在反扫荡中的不寻常经历。

1942年11月1日苏中行政公署发布公告,正式发行江淮币,公告称“为抵制汪伪排斥法币、实施经济掠夺’以战养战’之阴谋毒计,以保护根据地广大人民之利益,坚持执 行经济抗战之政策,除设立贸易局管理物资出口,奖励进口外,根据地设立银行,发行江 淮银行钞票,票额分伍角、壹元、伍元、拾元四种。江淮票一元作法币伍元计算”。自发 行日起,江淮票不仅作为根据地通用货币,而且作为根据地本位货币。公告并强调:“事关抗战利益,与敌人作货币斗争,为争取最后胜利必要措施”。

二 江淮银行发行的钞票

江淮银行共发行过面额为2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6种面额的钞券。

江淮银行印制的江淮币主要特征:江淮银行印制的江淮银行钞票行名为刘少奇同志题写,笔法圆润、字体卓然、端庄大方。

江淮银行印钞厂的钞票采用铜板凹印,凸印雕刻,图案以点带线、精巧而复杂。凹印雕刻铜板由地下党带到上海由专业技师雕刻,印刷纸张为正宗的印钞道林纸,因而江淮银行的钞票是抗日根据地货币中质量最好的。陈毅军长在视察江淮印钞厂时,高兴地赞扬江淮银行币的质量好,是抗币中的佼佼者。

江淮银行的钞票有着鲜明时代的烙印,1941年版和1943年版5角券主图案均为牛耕,反应出当时苏中地区劳动人民以耕牛为主要生产工具。

1943年1元券主图案为楼房,体现出设计者与苏中人民反日伪侵略, 重建美好家园的愿望。1944年版1元采用插秧,1。元券采用织布、汽车为主图案,尤其是5元券、20元券采用毛泽东肖像图案,形象逼真。

江淮印钞厂发行的钞券,其发行的范围较广,不仅在苏中区流通,有的券别也在盐阜、淮北和苏浙地区流通。江淮银行地名券,有加印“苏 中”“盐阜” “苏浙”三种[3]。

1.江淮银行加印“苏中”地名券, 此券限在苏中各分区流通。加印“苏 中”有四种券种:

1941年版,江淮银行1元券,主图案为锯木,正面左右加盖黑体字“苏 中”,背有“Hwa Fao”(胡服)英文签名。

1941年版,江淮银行1元券,主图案为锯木,正面左右加印红字“作 伍圆”,票背中央加印黑体字“作抗 币伍圆”,下方为“Hwa Fao”(胡服)英文签名。

1943年版,江淮银行1元券,红色,主图案为楼房,正面左右加盖“苏” “中”地名,背为朱毅、李人俊英文签名。

1944年版,江淮银行5元券,主图案为毛泽东主席头像,票正面分别加印黑体字“苏中”,背为朱毅、李人俊英文签名。

2.江淮银行加印“盐阜”地名券

1943年盐阜币在市场供不应求,江淮银行为支持盐阜军区增发抗币。1941年1元改作5元券,加印黑色“盐 阜”二字。此券是江淮银行印钞厂为盐阜银行代印,专供盐阜地区流通。主图案为锯木,票正面底边两侧加印黑字“盐阜”地名左右两边加印红色“作伍圆”三字,背有“Hwa Fa。”(胡服)英文签名和黑体字“作 抗币伍圆”。

江淮银行在1941年版壹元券加印流通范围“苏中”“盐阜”地名,又加印改币值“作 伍圆”“作抗币伍圆”,这种既加地名,又改币值的形式在货币发行上极其罕见的,加印“作 抗币伍圆”则更是旗帜鲜明地说明了货币性质。

3.江淮银行加印“苏浙”地名券

1945年,根据时局需要,新四军军部决定成立苏浙军区,在苏浙一带开辟根据地,粟裕同志任苏浙军区司令员。部队带来江淮银行1944年版1。元券1。。。万元。为了便于与苏中发行的江淮票区别开来, 在10元券背后加印“苏” “浙”两 字。此券为1944年江淮银行10元券,主图案为织布、汽车,票背左右分别加印“苏” “浙”两黑体字,背有朱毅、李人俊英文签名。

刘少奇同志时任中央中原局书记( 1947年4月27日改为华中局)新四军政治委员。为了便于工作,刘少奇同志时用化名胡服(Hwu Fao)。为何江淮银行只有1941年版1元券背签字为英文签名胡服,而其它券种的签名为江淮银行正副行长朱毅、李人俊, 不得而知。这也是唯一的一种刘少奇同志签名的抗日战争货币。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头像作为江淮银行5元、2。元版主图案,纸币设计尽显毛泽东 的神采,雕刻得十分传神,尤其是对五官神韵的刻画细致到位,面部、头发和衣服的线条 组织疏密有序,是由柳溥庆的徒弟朱介生、戎乾初、华继培三位共同完成的。

1942年起,日伪反复扫荡。为了适应新形势,江淮银行苏中分行进行了机构调整,下 设江淮银行苏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支行。各支行也发行过钞票。

江淮银行苏中第四区行政区 流通券:伍角桔色,票面加印“作 壹元”限流通于东台、如皋、海门、 启东、南通等地。

江淮银行五分区支行流通券, 壹元券,主图案为数额,票背印 有“每百元作公粮二百市斤”。限流通于扬中、扬州、镇江、丹 阳等地。

加印与改值票是货币在紧急 状态下的特殊产物。因为抗战形 势发展之快出乎意料,所以从第 一、三、四、五支行印制的流通 券来看,当时抗战货币筹码缺乏 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第五分区 支行流通券1元券背印有“每百 元作公粮二百市斤”[4],说明此券既作货币又作公粮券。苏中分行各支行的流通券,它们的发行与使用为发展根据地经济, 活跃市场、稳定物价以及支援前方军需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到1945年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曙光,苏中根据地与全国一样,收复了大量的城镇。解放区日益扩大,所解放的城镇急需大量的抗币投入到市场。根据以上情况,江淮银行第四支行发出通告“本行为调剂根据地金融,充实货币斗争力量, 特呈准上级发行本票。在东台、如皋境内流通,特此通告”。江淮银行第四支行南通办事 处发行了面额为新抗币伍元、五十元、壹佰元本票3种[5]

第一支行印制的2角券,正面为三枚方孔钱,此券是苏中抗日根据地货币中唯一的带方孔钱的钞票,此券限江都、邗江、高邮、宝应、兴化5县流通。

第三支行印制的5角券2种及1元券1种二枚5角券主图案分别为帆船、插秧;1元主图案为农作,在票面上均加印“苏中第三支行发行”字样。限在姜堰、泰兴、靖江、如皋、海安等县境内流通。

江淮银行苏中第四区行政区流通券:伍角桔色,票面加印“作壹元”限流通于东台、如皋、海门、启东、南通等地。

江淮银行五分区支行流通券,壹元券,主图案为数额,票背印有“每百元作公粮二百市斤”。限流通于扬中、扬州、镇江、丹阳等地。

加印与改值票是货币在紧急状态下的特殊产物。因为抗战形势发展之快出乎意料,所以从第一、三、四、五印制的流通券来看,当时抗战货币筹码缺乏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第五分区支行流通券1元券背印有“每百元作公粮二百市斤”,说明此券既作货币又作公粮券。苏中分行各支行的流通券,它们的发行与使用为发展根据地经济,活跃市场、稳定物价以及支援前方军需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到1945年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曙光,苏中根据地与全 国一样,收复了大量的城镇。解放区日益扩大,所解放的城镇急需大量的抗币投入到市场。根据以上情况,江淮银行第四支行发出通告“本行为调剂根据地金融,充实货币斗争力量, 特呈准上级发行本票。在东台、如皋境内流通,特此通告”。江淮银行第四支行南通办事 处发行了面额为新抗币伍元、五十元、壹佰元本票3种[5]

三 江淮银行的归宿及历史意义

从1944年起,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进行了全面战略反攻,华中根据地逐渐 连成一片,客观上需要全华中根据地有统一的货币,在经过一段时间筹划后,于1945年8 月1日在盱眙县张公铺成立了华中银行,在首批发行的华中币中有将印好未发行的江淮银行50元券改印上“华中银 行”行名后,作为华中银 行币发行。

根据 华中财经委员指定,决定 以江淮印钞厂为基础,将 各根据地印钞厂合并成立 华中印钞厂。1945年8月 江淮银行胜利完成了它的 光荣使命。江淮银行币逐 步由华中银行币收兑,由 于收兑比较彻底,江淮币 存留不多,尤其是印有主席头像的江淮币弥足珍贵。

江淮银行票成功发行与流通,在与日伪货币展开的尖锐斗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确立了抗币的本位制度,维护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支持了根据地经济的发 展,为人民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1] 《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文物出版社,1987年,402页。

[2] 《中国地方银行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826页。

[3] 《中国纸币大辞典一革命根据地编》,中华书局,2001年,488页。

[4] 《中国人民货币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97页。

[5] 《钱币博览一江淮币的印制、发行和回收》,上海市钱币学会主办,2016年第1期,20页。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7年5期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