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微视频:社会化-Nature vs. Nurture Debate
视频名:Nature vs. nurture debate (先天养成还是后天习得之辩论)。人的个性习性是先天养成的还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承的:没有社会教化,就没有个体内化;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
社会化是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尽管不同学科对它的研究各有侧重,但却普遍认为它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从出生到长大成熟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个体的人都是通过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一个社会人。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学会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以至改造社会,而且还各自形成了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风格。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随着人们各自所具备的不同条件,有选择地进行着,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和多元文化背景条件下更是如此。由于人们在性别、年龄、智力、体质、遗传特性、生理状态、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其社会化过程的内容是不同的。即使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里,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也不会完全一样,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的素质不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个体的行为要求和其活动所容许的内容不同。因此,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都是有所差异的。此外,社会化的目标是要求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社会所能接纳的成员。因此,社会化就个体来说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人格健康的人,不仅具有能够适应所处的外界情境变化的行为方式,而且还必须能够积极地支配新的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文化的内化过程。这种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必然是受社会关系所制约的。
“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我们将人类基于社会互动的联系既看作是个体发展的过程,也看成是社会进化的过程。孩子们的社会联结规模和范围局限于他们的父母和亲戚,因此他们的社会化受到与他们最亲近的有血缘关系的人影响,包含价值观和态度。随着他们的长大,孩子们的社会联结有所扩展,他们和家庭外部互动的频率迅速增加,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社会化。简而言之,个体社会化总是依赖于那些和他们接触最密切以及与他们互动频率最高的人。社会化完全取决于我们与周围人的社会互动与包容,因此社会化激励着我们不断去适应变化着的人类社会的关系网。
“从传统意义上理解,人的社会化媒介指的是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工作单位,还有更广泛的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等等。但是今天,社会化媒介已经扩展到全球层面。正如戴维·里斯曼(David Riesman)所描述的,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子邮件和电子网络维持了一种趋势,即从可靠的亲属和值得信任的朋友圈转移到了肤浅而广泛的、有效的社交互动和全球网络。总的说来,全球联结已经成为跨国的或本土社会化过程中的新媒介。
“过去的几个世纪以来地球上人类互动的频率和范围迅速增长,导致全球联结的形式化和制度化的加强。从微观视角来看,全球化是由一系列的个人体验组成,包括跨国行动,构建跨国的人际关系,消费海外进口商品,共享异国文化风情等等。在全球化时代由于高科技的发明,人们生活的场所本质上不同于以往地理概念中'地方’,人们几乎可以到达任何一个地理范畴上的区位。他们可以跨越这些区位,建立新的互动模式、新的社会关系形式以及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而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区位上的简单并存。尽管社会互动、亲密关系和区位在传统的地理范畴的概念中很重要,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社区’的概念早已超越地理范畴。因此,社会化的媒介和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更新”(摘自: 《Chinese Globalization:A profile of people-based global connections in China》Jiaming Sun and Scott Lancaster)。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人们正经历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及其个性习性、生活方式、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学家们正面临着众多这方面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