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史25——西辽(上)
突厥史外传,西辽或喀喇契丹人的历史。辽国覆灭,大石西迁;凤凰涅磐,横扫西亚。此为上部,讲述辽国建立以前的契丹古代史的故事。
根据语言学、考古学研究,契丹人是蒙古种和鲜卑人高度混血的民族,本身不讲突厥语,但对于从阿巴斯王朝末期到蒙古人入侵之前的,中亚突厥政权而言,喀喇契丹或西辽都是一方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势力;此外,西辽统治下的绝大多数的臣民是讲突厥语的民族。基于上述两点考虑,在继续前行之前,我们有必要读一读他们的故事。
“契丹”一词于5世纪第一次出现在汉文史料里,提到4世纪初,契丹人与奚人逐渐分开,开始有了自己的领地。此外,437年契丹与中原王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根据《魏书》记载,契丹人与奚人杂居于兴安岭东侧和西拉木伦河(Shira Muren)两岸的平原上,生活习惯相似,人种不尽相同而语言相通。从北魏到北齐,契丹屡次小规模侵入,导致6世纪上半叶,北齐针对契丹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征讨,北齐夸大了自己的战功,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期间契丹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后,契丹人分裂成为许多个小集团。在唐朝以前,契丹人大致属于氏族社会,并没有一个中央政权,也许骁勇好战,但并没有足以成为中原王朝边患的实力。
根据《魏书》、《北史》、《隋书》记载,契丹人多次寻求内附,也许是受到高句丽和突厥的双重压迫。《隋书》明确记录了584年契丹族与隋王朝之间结成的内属关系。根据《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唐高祖(618-626年)年间,契丹大首领孙敖曹和李去闾来投。进入唐朝之后,关于契丹一族动向的记载开始多了起来。前一阶段总体而言情况如下:北朝时期契丹族内部格集团互相抗争内讧,也有个别集团向中国朝贡,他们依偎于中国、突厥和高句丽三国之间,处于附庸状态。
回鹘灭亡之前的东亚局势,以及大致民族领土地理关系。
唐太宗统治时期,637年,契丹族大首领李哥窟举其所部内附于唐,唐赐其国姓,并封其为松漠府都督,以及世袭二品紫金光禄大夫的爵位。从官位和封爵看来,李哥窟所部人马众多。696年,第三代松漠都督李尽忠联合另一部内附契丹首领孙万荣判唐,李尽忠自号“无上可汗”。孙万荣很可能是孙敖曹的后人。虽说叛乱是一时的,但是的唐朝东北边境的防务遭到很大打击。对唐朝而言,幸运的是,叛乱发生不久,李尽忠便病故了,此后由孙万荣领导继续战斗。
安东都护府以及松漠都护府的大致位置。
在此对契丹部族的内部结构稍作说明。根据辽代记载,所有契丹族分为两“姓”,耶律和萧。姓间通婚,而同姓内部则很少婚配。这种制度安排,也许是契合了原始民族族外婚的制度传统。根据语言学研究,耶律很可能对应蒙古语“受训练得马”,而萧很可能对应蒙古语“母牛”。因此,耶律和萧应该被看作契丹人的两大不同的图腾部落。而每一个图腾部落之下,又划分小级别的部落。从北魏到隋,契丹分裂内讧,相互兼并,又被强大的周边政权不断绞杀,到了唐朝,在汉文记载中只剩下“李”“孙”两姓契丹,到了无上可汗李尽忠的年代,两姓契丹似乎第一次联合了起来。根据文献研究,可以确定的是李姓契丹是萧姓契丹的祖先,而孙姓契丹很有可能是耶律姓契丹的祖先,但后者证据不足。
孙万荣继续无上可汗未经的事业,但好景不长,697年,第二突厥帝国的默啜可汗突袭松漠后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掳走了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家眷,而辽太祖的述律皇后很可能就出于这次袭击中被掳走的部族。随后,契丹叛军军心涣散,孙万荣战死,叛乱契丹大部分投降突厥。716年,默啜可汗败死,契丹部族再次在李失活的带领下归降唐朝。在两唐书的记载中,称唐朝期间的契丹为大贺氏,而在后世的汉文文献中又出现了遥辇氏一词。根据语言学研究,大贺氏的发音对应蒙古语的“诚意服从之人”,而遥辇氏的发音则对应蒙古语的“独立”之意思。据此认为,大贺氏和遥辇氏最初并非是契丹氏族发展的两个阶段,而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之内的两个政治派别。按此划分,归顺唐朝的松漠都督李哥窟是大贺氏政治力量的始祖,而“无上可汗”李尽忠则是第一个尝试独立的契丹首领,自然也就成了遥辇氏政治力量的始祖。而后李失活再度归顺唐朝,大贺氏集团再次占据统治地位。
李失活继续作为松漠都督,传世四代,权臣可突干专权,其于727年杀死松漠都督李邵固,另立屈烈为族长,与奚族联合,背叛唐朝,投向突厥。据文献研究,此并未冠汉姓的可突干是孙万荣的后代,也是耶律姓契丹皇族的始祖。而屈烈就是辽史里面记载的阻午可汗。根据语言学研究阻午对应蒙古语“继承”之意。
745年回鹘汗国在蒙古草原上继承了突厥帝国,他们与契丹的关系比较友好,但也非常复杂。在此期间,理论上契丹臣服于回鹘汗国,但似乎对契丹而言臣服的代价和负担并不重,此外回鹘可汗释放了第二突厥汗国所掳走的契丹部族。840年黠嘎斯击破回鹘汗国,他们逃往高昌,建立起高昌回鹘。924年阿保机击败黠嘎斯人,掌控了蒙古高原。此后,契丹-回鹘的政治联盟持续了几十年,阿保机甚至提出将回鹘迁回漠北故地的构想,但因回鹘已经经营高昌地区将近一个世纪,未能遂愿,但就此足以看出契丹和回鹘的政治关系。
8世纪中叶,在安禄山叛乱的记载中提到契丹的反复无常,到了9世纪契丹八部推选遥辇氏作为首领,但任期内频遭天灾,于是872年耶律部的阿保机被推选为部落首领,成为契丹帝国的奠基人。阿保机连续三次当选,但在九年之后放弃权力,在众部落的同意下自己成为一单独部落,驻扎在滦河上游的“汉城”。这个区域适合农业耕种,并蕴藏着丰富矿产,唐末躲避内陆动乱的汉族人不断逃亡此地避难。阿保机的父亲注意到工业进步带来的优势,他结合善于冶铁的室韦部和新近潜入的汉人的技术,建立起先进的冶炼作坊,结合契丹部落驯养马的传统组建起来一支可怕的骑兵势力。更重要的是阿保机得到了契丹部落采集食盐的盐池,经济力量确保阿保机争得了日益壮大的契丹各个部落的支持。907年阿保机称帝(907-926年),并采用了汉人“太祖”的称号。需要注意的是,阿保机是否自称“可汗”仍需要存疑,在早期契丹部落中,这个称号并不流行。公元923年和924年,萨曼和王朝和哈里发的使臣曾经到达太祖朝廷,但契丹人对此的反应却十分迟钝。
947年,契丹建立国号为“辽”,1026年或1027年,由于迦兹尼的马哈茂德经过一系列征服,其东部边境已经接近契丹的势力范围,辽圣宗决定派出使团查探,一个回鹘使团也加入其中,阿拉伯史料记载,他们抵达迦兹尼城,马哈茂德的回复颇为鲁莽,但宗旨却十分实际,迦兹尼和契丹无冲突的可能。契丹帝国统治中国北部直到1115年。同一时代,迦兹尼王朝和喀喇汗王朝政权衰落,塞尔柱王朝进入桑贾尔时代的最后巅峰。迦兹尼王朝承认了东塞尔柱的宗主地位,而桑贾尔任意将自己的血亲扶上西喀喇汗的大位。正是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来自内部的危机击溃了契丹帝国。臣服于契丹的,东胡系统的女真民族在阿骨打(1068-1123年)的带领下,征服了华北大部,而阿骨打的弟弟建立起一个短命的王朝,金朝。
辽国时期的东亚国际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