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记】苏 轼:笔力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下)
对于宗白华解读的常理,亦可由苏轼在《戴嵩画牛》中之所讲为证:“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看来戴嵩对牛的观察远不如牧童仔细,因为牧童时常看到两牛相斗时牛尾是夹在股中绝不会翘起。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常形与常理有着直接的联系,强调某一端都不合乎事物的本质。因此说,东坡虽然强调画理,但他同样关注绘画的真实表现。
走入园中
关于常形的重要性,苏轼在《书黄筌画鉴》中说过如下一段话:“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即使是像黄筌这样著名的画家,也有臆造之时,因为有人告诉东坡鸟在飞的时候脖子和脚不能同时伸展,东坡闻言后仔细观察,果真如此人所言,由此而让他了解到黄筌画错了。这段话足可见,东坡也强调形似。
三苏图
张秋丽在其硕士论文《苏轼绘画理论研究》引用了苏轼在《盐官大悲阁记》中的所言:
羊豖以为羞,五味以为和,秫稻以为酒,曲蘖以作之,天下之所同也。其材同,其水火之齐均,其寒暖燥湿之候一也,而二人为之,则美恶不齐。岂其所以美者,不可以数取欤?然古之为方者,未尝遗数也,能者即数以得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略。其出一也,有能有不能,而精粗见焉。人见其二也,则求精于数外,而弃迹以遂妙,曰:我知酒食之所以美也。而略其分齐,舍其度数,以为不在是也,而一以意造,则其不为人之所呕弃者寡矣。
东坡墨迹刻石
而后张秋丽对这段话予以了如下总结:“苏轼提倡画家的艺术技巧要合乎生活实际,他认为绘画技巧可以数取,而且必须用科学法则来数取,苏轼在这里强调绘画技法的高度熟练和精确性,反对求精于数外,反对一切主观意造,也就是绘画技法要合于实际。”对于这种认定,还可由东坡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中的所言为证:“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关于东坡的绘画师承,大多文献会提及他曾经跟其表哥文同学习画竹,而苏轼的一些画论中对文同也多有评价。东坡对竹子有着特别的偏爱,曾经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几句话被后世广泛引用,更为难得的是,东坡对竹的偏爱不仅是将它们写入诗中,他还特别喜欢画竹子,据说他曾用朱砂画了一幅竹图,有人跟他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红竹,而东坡却跟对方说,人们喜欢用墨来画竹,世间又哪里来的黑竹。由此人们认为苏轼是第一个画红色竹子的人。关于苏轼的绘画状态,黄庭坚在《东坡居士墨戏赋》中有如下描写:
东坡居士游戏于管城子、楮先生之间,作枯槎寿木,丛筱断山。笔力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盖道人之所易,而画工之所难。如印印泥,霜枝风叶先成于胸次者欤?颦申奋迅,六反震动,草书三昧之苗裔者欤?金石之友质已死,而心在斫泥郢人之鼻,运斤成风之手者欤?夫惟天才逸群,心法无轨,笔与心机,释冰为水。立之南荣,视其胸中,无有畦畛,八窗玲珑者也。吾闻斯人,深入理窟,椟研囊笔,枯禅缚律,恐此物辈,不可复得。公其缇衣十袭,拂除蛛尘,明窗棐几,如见其人。
碑廊
黄庭坚认为苏轼的绘画也是先有成竹在胸,他对画理的熟悉有如庖丁解牛、郢人斫垩,而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把东坡的文人画称之为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简言之,就是对照相般的精确的反叛,而主张将艺术家主观印象表达出来,做为艺术上的新目标。苏东坡用两行诗充分表达这种反叛精神。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林语堂指的应当是东坡的画理,因为相比较来说,就绘画方面而言,东坡在绘画理论上的成就高于其实践。正是经过东坡的提倡,使得王维在文人画史上鼻祖的地位得以确立,这正如王世襄在《中国画论研究》中的总结:“各家诗文虽多,于绘画理论,殊少发挥。宋之苏轼实为文人对于画论贡献最巨者。即以王摩诘而论,虽身兼为诗家画家,以创破墨画、南宗之祖、文人画之始著名,但其地位,实假后人之力有以造成,与绘画之关系,尚不及东坡先生之密切也。”
后园全景
苏东坡乃是最受后世喜爱的古代文人之一,一生曾经到过多地,因此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遗迹留存,而我此前也访得多处,然而那些寻访之地已经分别写入他文之中。此次来到杭州,我又寻找到他的另外两处遗迹,其中之一就是苏东坡纪念馆。2018年11月6日,我再次在杭州寻访,此程得到了盼盼女史的帮助,这天的寻访依然是我开着她的车,由她导航,开始我们的寻访旅程。
苏东坡曾两次到杭州为官,两次加在一起时间超过了五年多。他在杭州期间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淤泥筑起了长堤,人们称之为苏堤,而苏东坡纪念馆就建在苏堤的南端。11月的杭州虽然不是旅游旺季,但西湖周边依然游客如织,停车十分困难,我们开车在这一带兜了两圈,总算找到了一个停车位,而后步行前往纪念馆。
东坡所创食物模型
在苏堤入口处立有一尊苏东坡石雕像,雕像旁有书法家沙孟海所写苏堤介绍牌,一队队的游客站在这里拍照,我等了好一会儿总算抽空拍到了东坡像。东坡像的斜对面有一条小径,路口未见标牌,几乎没有游客走入,我们由此穿过进入了湖边一个开阔的院落,因为树林的遮挡,此院落的寂静与苏堤旁的喧闹形同两个世界。院落的后端有一座二层仿古小楼,门楣上写着“杭州苏东坡纪念馆”。
登楼
与盼盼走入馆中,这里不收门票,因为没有游客之故,一楼展厅显得颇为空旷,大堂正中的影壁上画着东坡像,四围则是以展板的形式介绍着东坡的生平,左侧还有一家卖旅游用品的小店。也许是为了营造氛围的原因,一楼展厅灯光较为昏暗,大致 浏览一番,主要是介绍东坡的生平以及他为杭州所作出的贡献。
介绍文字
现代绘画作品
影壁的后方有通向后院的门,走入院中,首先看到了苏东坡书法碑廊,一一看过去,这些刻石均为新制,而站在院中可以看到静静的西湖。参观完后院,由楼梯登上纪念馆二楼,有几个展柜内摆放着一些食物模型,其中有东坡肉及吴山酥油饼。东坡受到后世喜爱,除了他的才气,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有趣。东坡肉当然是名扬天下,但他还发明过吴山酥油饼,我在以往未曾听说过,从模型看上去,这种如蘑菇状的小饼应当很好吃。二楼之上虽然展览着不少画作,然均为他人作品,并非是东坡画作的仿制品。
东坡烧饼
参观完毕后,下楼走入苏堤,在这里看到一家商店出售东坡烧饼,东坡居然还做过烧饼,也是我以往未曾听闻者。其实东坡是否真的做过烧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以至于行行业业都会打着他的名义行事。
花家山庄
关于东坡在杭州的遗迹,我前一段在网上看到刘春惠所撰《苏轼在杭州遗迹综述》一文,该文中写道:“1996年2月,在历史上著名佛教华严第一山慧因高丽寺遗址(今杭州花家山庄),出土一座珍贵的古代苏轼石雕像。石像通高约2.30米,基座高约0.5米,人物造型是一今文官形象,头戴幞头,身穿长袍,双手持笏于胸前,眉宇轩昂,冠服端丽,望之令人肃然起敬。据多位专家鉴定,此石像出于高丽寺遗址范围内,像主应是宋代杭州知州苏东坡,雕塑年代应是明代或早于明代。这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苏轼古代石雕像,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浙江省文物局已决定,将石像头部与身躯镶接修复,并在原地建东坡亭,以供保护、瞻仰。”
车位很宽敞
我在以往所见均为东坡画像,如今竟然出土了他的古代石雕像,虽然此像不能确认为东坡本尊,但即使如此,我也愿意前往一看。几个月前,我给盼盼打电话,请其了解该像的状况,而盼盼的工作单位就在西湖边,她却说自己未看过此像。巧合的是,我们通话不久,她就到花家山庄开会,而后在院中找到了这座雕像。故此次前来杭州,她带我参观完苏东坡纪念馆,接着就去看这尊石雕像。
湖景
东坡亭
匾额
花家山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路25号,亦是闹中取静之地,开车入院,里面有大片的绿地,停好车后沿着道路向山庄深处走去。在一个较大的湖边,看到了花家山庄所建体量最大的一座楼,在楼与湖之间有一座小亭,这就是盼盼带我看的寻访目标。
雕像立在亭中
与印象中的东坡相去甚远
雕像背面
站在湖边望过去,小亭处在坡地上,上书“东坡亭”三个字,出自赵朴初之手。亭的四柱上刻着一些联句,余外未见介绍牌,正中则有一尊石雕像。从外观看过去,这是一尊文官像,面庞却跟我印象中的东坡差异较大,可是东坡究竟长什么样,世上谁也不知道,而我所见者均为后世的画像,那些画像先入为主的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印象,无法与眼前所见相叠合。
联语一
联语二
小亭另一侧
这尊雕像的基座边刻着《东坡亭铭并序》,序中写明了此像的出土地点,可见有关部门已经认定这就是东坡像。而铭中有“法相重光,长住新亭”字样,小亭的石柱上还刻着“垂老舍身依古寺,长留真相在西湖”的联语,这些均说明了有关人士认定这就是东坡的真容,只可惜小亭建得有些低矮,我无法清晰地拍到东坡的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