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随笔·马瑞玲】中国人,我们丢掉了什么?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82
中国人,我们丢掉了什么?
原创/马瑞玲
2020年庚子年初,瘟疫肆虐,染者数万。举国上下,守望相助。睦邻友邦,慷慨解囊。
最近,日本抗疫物资上的诗句如冬日暖阳,直抵人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气连枝,共盼春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惊艳隽永的诗句大多出自于我国盛唐及南北朝时期,却被邻邦运用得如此娴熟切贴,深情款款,不仅让生于文明古国,长于礼仪之邦的我们惊异,汗颜,自愧不如。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关关雉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皆是出自《诗经》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群星闪烁。《四书》、《五经》、《吕氏春秋》、《道德经》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代代相传;唐诗、宋词、汉文章,华丽锦绣;明清小说、戏剧,熠熠生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洪流,中华民族经历了壮士断腕,破旧立新的时代,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被撇之如履。随后的改革开放,更让中国人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以经济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席卷中国。人们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并接受着外国的快餐文化。英语热,出国热,留学热,一时间,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在盲目崇拜中我们丢失了自我,丢失了传统,丢失了民族信仰。
反观邻国日本,对于早被我们丢弃的传统文化,却如此尊崇,如此了然入心,不禁让我们汗颜和深思:在传承与摒弃之间,我们应该如何认真的筛选甄别,而不至于良莠不分,弃琼拾砾?
看看充斥在我们大街小巷的横幅“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今天到处乱跑,明年坟上长草”……这些直白暴力的语言,像一把把利剑直戳人心,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又像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抽在每个人的脸上,让人颜面尽失,斯文扫地。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文化风流儒雅,到如今却又如此的不堪。中国人,我们到底丢掉了什么?
国泰民安时,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娱乐明星、韩剧、抖音、八卦。灾难来临时,我们才想起了钟南山、警察、医生、护士。中国人,我们到底应该信仰什么?
近年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孔子学院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落地生根。但是,必须看到,对于早已被荒芜的几代人的精神家园,破土重建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他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觉醒和奋进,知耻而后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作者简介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