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思考·温暖——这样的意义挺好

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每天都有新的思考。

每天都有感动与温暖。

这样的生活,我觉得挺好。

NO.1

很久没有思考生活数学的内容了。

“这是几块钱?”

孩子没有反应。

“指指一元钱,指指五元钱,指指十元钱。”

孩子没有反应,手随意地把玩着钱。

我在本子上记下了:听指令。

“我们班孩子一一对应的能力不行,我想教他们在这个能力。”我们讨论着,从目标的撰写到教学。

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喜欢教数学,研究孩子们的思维,但我发现我并不会上数学。

不会上表现在我的教学过多的停留在了游戏感知阶段,但关于认识数字,关于数量对应,关于按数取物,我没有教过,也没有机会研究。我教过10以内的加法,对于如何教加法尝试。我教过20以内的加减法,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我教过有语言的孩子,会用语言来探测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但我没教过语言能力弱,听指令能力差的孩子,我们发出指令他们都听不懂,根本不是会不会知识的问题。

这样分析下来,我没教过的内容,我不会教。

这样分析下来,我还有可以挑战的内容。

NO.2

“这个图片太小了,不合理。”

于是有老师在电脑上找出图片,让孩子辨识,他就能够区分早晨,中午和晚上。

但我还是觉得有必要教认识图片,图片虽然不是他生活经验中的,但看图片是一种能力,看懂图片,分析图片也是一种能力,根据分析的图片的信息得出结论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没出现在数学课程标准里,但是这个孩子生活中需要的!

有时候太强调课标了,而忽略了孩子。有孩子就是无法达到课标的最低内容,我们应该教什么?我们难道考虑的不应该是他如何生活吗?

我们讨论数学教学的内容,这让我更加坚定感知训练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了。如果没有听的能力,没有看的能力,他根本无法通过教师的“教”学习。有了感知能力,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了。

NO.3

两个小朋友的鞋穿反了。

“让你妈给你弄个贴画,一边半个,拼图把它拼起来,你就不会穿错了。”王老师说。

我一听,这个方法真好!

再一想,我怎么不知道这个方法呢?

果然,又是没教(经历)的原因。

处处都可以思考,真好!

处处都可以学习,真好!

NO.4

听到一个故事,很感动。

我看到她尽心尽力地教孩子。

“妈妈,指一指妈妈的照片。爸爸,指一指爸爸的照片。”

她多么希望孩子好呀,是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的感受。

可我不知道的是眼前的母子不是亲生母子,领养的孩子是一个自闭症。我看过亲生父母抛弃自闭症孩子的,我也看过继父继母好好照顾自闭症孩子的,但我没看到过一个领养了别人的孩子后来发现是自闭症,还这样尽心尽力地照顾,教他知识,让他学习的,而这个家庭本身并不富裕。

爱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漫长的人生书写出来的。

所谓的大爱,也不过如此了。

我被她的行为感动了,我想我要为她做点什么。

希望未来,他能成为咖啡屋的常客。

I LOVEYOU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