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的来历

阳都北首有历山

疑若画屏长绵延

供奉老母香火旺

神仙本是一脉传

据道光七年(1827)《沂水县志》记载:“虎蹲顶东南为风火山……又东南为黎山,县西南六十五里,山右麓抵沂西岸。”据此可知,黎山就是现在的历山,只是道光七年之前称黎山,原有登山东望,迎接黎明的意思。

山顶上的历山大庙原来称为黎山大庙,始建于宋代。当时神殿的规模很是宏伟炫丽,庙里供奉着黎山老母。据元代残碑记载,在元大德七年由中疃王氏捐资修庙并新建了山门。弘治六年,山东大饥,岁歉疫行,民饥尸横,当时的沂水沂南一带灾情尤为严重,颗粒无收,瘟疫横行。当时黎山周围的人们纷纷上山躲避瘟疫,寻找野菜野果充饥。

孝宗皇帝下旨发国库金五十万两,米二百余万石,派专员火速赶到山东赈灾,并免除灾区一年的赋税。靠着国库的救济,山东民众平安度过灾年。到明弘治七年,山东喜获丰收,人们为了庆祝度过灾年饥荒,纷纷整修庙宇,感念上苍的好生之德和皇帝的救济之恩。

黎山作为历代的香火盛地,自然不甘落后。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踊跃出资,重建黎山老母殿,塑黎山老母金身神像。建设神殿房舍百余间,高垒围墙,加高山门,整修庙会戏台,恢复三月三庙会,集福消灾。一时间香火炽昌,终年不缀,供奉黎山老母的香火一直持续到了光绪年间。

黎山改称历山据说是因为乾隆年间黎山脚下迁来一户刘氏人家引起的。这户人家由沂水县城关镇开始先迁居到铜井镇红峪庄村居住,后来因为灾荒又举家迁居到黎山脚下的山旺庄村居住。来到山旺庄之后,刘家生了两男一女,因家贫扶养不了三个孩子,他们只好将七岁的女儿送到吕丈坡(今沂水县许家湖镇吕丈坡村)王家做童养媳。

童养媳的日子不好过,刘氏女数次逃回娘家,都被强行送回王家。每次逃走被送回去,刘氏女都会受到更多的责难。为了永远摆脱王家,无奈之下,刘氏女偷偷跑到黎山大庙里立志修行,每日打坐神台,靠人们平时供奉黎山老母的供品艰难度日,前来供奉的人们都说庙里来了一位活神。

渐渐地有病有灾的人家都来庙里祈求赐福,指点迷津。一天,傅家庄的李氏女久病不愈,全家人上山求助,刘氏女指点她嫁入吕丈坡的王家。奇怪的是,久病不愈的李氏女不但好了病,当年就为王家添了丁,从此王家人财两旺起来。刘氏女用这个办法报答了王家对她几年的养育之情。

不久瘟疫流行,缺衣少食、骨瘦如柴的刘氏女在黎山老母的神像下坐化了,人们传说她坐化成仙了。后来,刘氏女坐化成仙的故事越传越神,渐渐地,刘氏女代替了黎山老母演变成了历山老母,黎山也就改称为历山了。

《泉乡铜井》讲好铜井故事。这里有我的故事,你的故事,大家的故事,一起汇集成铜井故事。

微信号:qxtongjing20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