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看到李白墓后,心生感慨,无比悲愤写下此诗
2021-03-08 09:02
华人号:中国文化
唐朝诗歌的繁盛,时代环境所造成的,也是因为从初唐到晚唐,每段时期,都有惊才绝艳的诗人,足以接席唐诗而无愧。连绵数百年的发展,唐诗最终成为中国传统诗歌的巅峰,成为华夏文明世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同时,唐朝诗人具有包容的心胸和思想,对于不同于自己风格、不同于自己理念的诗作诗人,都能理解接受,并且虚心学习。如此的环境,才造就了唐诗的百花齐放。边塞诗、田园诗、讽喻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素来文人相轻,兼容并济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然而李白那样狂傲的大诗人,却对孟浩然推崇备至,视为偶像。而李白作为唐诗的天花板,后来的诗人,同样不少视他为偶像的。杜甫曾说“诗是吾家事”,对于李白,却无比钦佩。
中唐诗坛的宗师巨擘白居易,同样十分推崇李白。并还曾去李白的坟前,写过一首诗,诗名就叫《李白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李白因参与永王案,被流放夜郎,行至三峡附近,朝廷宣布大赦,李白乘船沿江而下。此时的李白,已经年近花甲,身体也不怎么好。于是,他拜访了几位老朋友后,回到金陵养病。后因为生活拮据,前往当涂投靠了族叔李阳冰。
一年后,李白将诗稿交给了李阳冰,因病而逝,葬于当涂县的龙山。
李白共有两子一女,女儿叫做李平阳,儿子则是李伯禽和李颇黎。因为晚年潦倒,自己也非深居高位,所以他的子女的生活比较清贫。女儿李平阳出嫁后不久去世,李颇黎不知所踪。李伯禽一介平民,所以李白的身后事,比较简陋,只是草草地埋葬在一个小土坡上。
白居易想到李白生前名气那么大,死后长眠之所如此荒凉,心中不免感慨。所以,诗的首句便从坟墓的环境着手。采石江边的龙山,是李白的坟墓所在。墓边野草无限,山下的田边,连绵不尽,好像延伸到了白云之上。
第二句,白居易生起了一种芝焚蕙叹之感。可怜这荒凉的田垅之下的尸骨,曾经是写过惊天动地之文的谪仙人啊!“可怜”与“惊天动地”对比,足见白居易心中的悲愤。
无数的功名利禄,都随着人归虚无而归于虚无。荒凉的李白墓,让白居易对人生多了几分思考。白居易身前也是赫赫诗名,百年之后,是否也会像李白墓这样萧条呢?
杜甫听闻李白被流放是,感叹命运不公,写出了“文章憎命达”这样的句子,道出了自古才高之人命运多舛的现象。白居易最后的“诗人多薄命”,也蕴含了这样的意思。只是,虽说诗人多穷苦,但像穷困失路之人,没有谁像李白这样潦倒沦落的了。
“不过”二字,将白居易的悲愤升华,同时也体现了白居易对李白的赞赏和推崇。李白虽然身死,墓地荒凉,可他那些惊天动地的诗文,却千古不朽,流传在人间。
或许很多人会说:既然白居易如此替李白不值,而他又身居高位,为何不替李白整修下坟墓呢?
首先,李白墓并不在白居易的辖区,大兴土木,可能不方便,也可能因为只是途径吊唁,时间比较仓促。
其次,李白生前的遗愿如何,白居易并不知晓,或许是李白自己决定丧事从简,也未从可知。
最后,未经李白家人的同意,白居易一个外人,怎么能够随便动李白的墓呢?这是极为不敬的。而李白的后人,毫无消息。
公元817年,李白的一位粉丝,时任宣歙观察使的范传正,费尽心思,找到了李白的后人——两个孙女。
这两个孙女,均是嫁给了两个普通农夫。范传正疑惑,说:许多人都在找李白后人,为何你们不出现。
李白孙女面色羞愧,说自己的怕辱没爷爷李白的名声。范传正主张让她们改嫁,找个好一点的夫婿,至少保证她们衣食无忧。李白的孙女拒绝了。
她们只是告诉范传正,爷爷李白一直想埋骨青山,可是她们没有能力,希望范传正能够帮助爷爷李白迁文。范传正听到偶像临终前还有这个遗愿,连忙找来当地县令,将李白之墓,迁到了青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