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医四时脉法—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上)

中医四时脉法—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上)

——《玉机真脏论》

——《平人气象论》

关于中医的四时脉以及它的运用,很多人理解的过于简单,甚至有些断章取义,

比如《伤寒论·平辨脉法中》讲: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得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很多人读了这两段话后觉得四时脉就是春弦、夏洪、秋毛、冬沉,其应用手段就是机械地用五行相克的方法来判断,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只能说说对了一半。

我们联系上下文并仔细研读这两段文字,不难发现其实仲景并没有死板的认为夏天摸着火脉(洪脉)就没事,春天摸着金脉(毛浮脉)就是金克木,到了秋天就会死。

在第一段中首先就提出了患者虽然身体苦疼重,但是出现了一个症状,就是濈濈汗出,且脉为洪脉。

也就是说虽然受了寒湿之邪,但是人体的状态是一个夏天的火的状态,而且体表的毛孔并没有受阻,邪是有出路的,卫气运行是正常的,虽然人体的“地上”有一些冷饮,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它会通过人体的自我调节来实现平衡,使邪得以出。

反之,假设这个洪脉感觉不是很有根,那么可能就需要辅助一些如大枣甘草黄芪来补助一下正气。

又或者这个洪脉比较迟缓,那么可能需要用一些如生姜,威灵仙等走窜类的药物加快卫气的运行,并不是只要是洪脉就放任自流。

又如在第二段中,虽然没有直接描述人体的症状,在上文却说道:

肝脉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

在上一篇文章《五脏脉》中谈到过,脉重在有胃气,没有胃气就是一种尖锐象,《内经》称之为:和柔相离,如鸟之喙。

关于毛脉也在上一篇文章中说过,它是一种带着尖锐的细脉,就像羽毛一样,虽然左右的毛很柔软,但中间的“翮”摸着却是实心的坚硬的。

濡弱的肝脉丧失了这种柔和的感觉也便是文中提到的“得纯弦者死”

从脉形的角度来说:细脉, 毛脉,弦脉,长脉,紧脉都算作一个大类的相似脉。

春天正是万物始生的时候,结果患者的脉气就开始不柔和,脉管就“堵”了,到夏天阳气旺盛,血液循环较快,会稍微好一些。

到了秋天肃杀之气一来,不就“堵”的更厉害,不就危险了吗?假使有幸熬过了秋天,冬天万物伏藏的状态同样也会使病情更加危急。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中正,客观,没有一点玄幻的东西,也绝不是生拉硬套的五行相生相克,而是在对五行的本质、内在有一定的程度的理解之下的分析。

所以要真正了解并运用四时脉首先就要了解《内经》中对四时脉的阐述,什么是顺?什么是逆?

  • 脉得四时之顺,日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命日逆四时也。

  •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 黄帝曰: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脉从四时,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日逆四时。

  • 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日逆四时也。

  •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在这些一系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提取到一个关键信息:

就是《内经》中的四时总是和脏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所谓的“形气相得”,也就是笔者这几篇文章一直强调的不论是五脏脉法还是四时脉法它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分开的个体的原因。

它始终以中医的阴阳思维贯穿其中,始终以有形和无形的思维游历在整个《内经》之中。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

地者,  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

虚者, 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脏象和脏气,正如天之地,形与象,不可分分。

理解了四时,四时之气,再来看胃气就不难理解:

法天则地,冬天到春天,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冰水开始慢慢地解冻,然后地上冒出这一点那一簇的小草,树上开始有一点点的小芽,万物在冬季储存有足够的能量后开始慢慢的汲取……

文中所提到的“濡弱”就是本次要谈的顺四时的核心。

缓慢、柔和的从冬到春,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

冬天的闭藏之气慢慢变为春天的升发之气,春天的升发之气慢慢变为夏天的蕃秀之气,夏天的蕃秀之气慢慢变为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天的肃杀之气慢慢变为冬天的闭藏之气。

和柔相间,这就是胃气

天有暴寒,大热,就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应至而未至,至而太过,这就是天地的失常。

人体的四时之气失常,则就是不得胃气。

而人的胃气就是人体四时各自的脏气所储存的能量,除了用于滋养人体以外,还有相互柔和、使脏象之间平稳“交接过度”的作用,所以文中有: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关于这几段话,还有两个疑点需要阐述:

或曰:按照“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的说法,没有胃气则是真脏脉现,应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怎么还出现“肝不弦”“肾不石”了?

其实这里的弦就是四时脉中的“春脉如弦,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当中的弦,即春气,肝没有了胃气,也便失去了这种“濡弱”的春气。冬不石亦然。

或曰:对于前面讲的“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但后文又讲“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怎么前面说脏气必须依靠胃气才能表现,而后面又说真脏之气可以独现?

很多人理解的胃气是一个载体的作用,将各脏气“承载”至气口,但如果理解了四时,就能很清楚知道胃气起的是一个储存能量,推动,过度的作用。而非绝对的混合其它脏气。

假设没了的胃气,冬天的闭藏之气就会陡然变成了春天升发之气而表现太过;

或者冬天的能量储存不够,到了春天叶子还是黄黄的而表现不足,失去了和柔的过程,导致了真脏之气失调的独见。

因此并非简单的肝脉=胃气+真脏脉的叠加思维。

在真正了解了四时脉的基础下,这些疑点也就释然了。

关于四时脉法的操作,篇幅有限,放在(下)中继续探讨。

和五脏脉法一样,四时脉法都属于术的层面,操作方法也符合中华文化大道至简的原则。

关键是要以一贯之,理解天地运转大也的道理。


原文

《平人气象论》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为真脏见,皆死。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玉机真脏论》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

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点击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