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油雕院 l 展览】“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之三
2018年9月12日至10月17日
国庆期间正常开放
展览第三部分介绍:
返正:本体探究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同年12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对文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美术界随之出现了复苏的景象,思想逐步解放,创作也趋向繁荣。
李枫《创伤》高60cm 上色树脂 1979
陈逸飞《踱步》186×356 cm 布面油画 1979
陈逸飞正在创作《踱步》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北殉难处烈士纪念像》
高1000cm 花岗岩 1978年
王大进、王志强、吴慧明合作设计稿《英勇就义》,优化设计稿后,由王大进、李唐寿、吴慧明、李含美与广州雕塑创作室成员共同完成
王志强、吴慧明、王大进合作雨花台烈士群雕征稿作品
1978年,雨花台设计师齐康(右二)、雨花台姜主任(中)与章永浩、王大进、王志强在南京雨花台群雕前合影
梅洪《水乡早市》180×120cm 布面油画 1978
杨衍泽《晴朗的天空(又名牧鹿女)》
70×25×(H)60cm 树脂 1978
赵志荣《冠军》30.5×16×(H)64cm 青铜 1978
魏景山《智慧与毅力——陈景润》200×120cm
布面油画 1980
俞云阶《日日夜夜——女护士》100×55cm 布面油画 1981
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伴随着不断涌现的时代潮音,中国美术界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出现了各种新的艺术现象和思潮,从“伤痕美术”“生活流”“乡土现实义”到“八五新潮”等,在对历史、现实、生活、艺术的不断深入思考与探索中,创作者们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绘画、雕塑等艺术的语言和观念,为中国美术书写了令人惊叹的时代新篇章。而其中现实主义创作在逐渐摆脱了过去的意识形态教条思想指导后,也回归艺术自身,回到对艺术本体的探究。艺术家面向现实生活,感应心灵的召唤,精研艺术的语言,拓展既有的观念,产生了一批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上海油雕院艺术家的前瞻性思考和实践,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张充仁《起来》高480cm 青铜 1983-1992
张充仁创作聂耳像《起来》小稿
哈定《待考》76×97cm 纸本水彩 1983
俞晓夫《我轻轻地敲门》160×150cm 布面油画 1987
(第一稿画于1984年)
张一波《鸡鸣之后》30×30×(H)58 cm 铜 1985
张隆基《自由市场》72.7×100cm 布面油画 1985
邱瑞敏《朦胧大地》130×140cm 布面油画 1985
夏葆元《部长与我》186×120cm 布面油画 1986
伍时伟《乡邮员》43×21×(H)52cm 铜 1986
本章节展现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上海油雕院现实主义创作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时代变革给现实主义创作带来的新的生命力——油雕院艺术家在观念、形式和语言层面为这个时期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增添的新的面貌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