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性烫发简史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爱美更是女人的天性,为此也是尝尽各种方式,美发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俗话说得好,剪掉千丝烦恼,烫出万种风情。
人类对外在仪表美的渴望,很大一部分都会倾注在头发上面。按照《汉字字源》的释义,甲骨文中“美”字形状像个戴羽毛头饰站立的人。可见,在远古的殷商时代,先民们认为用羽毛装饰头发是赏心悦目的,并据此形象造了“美”字。
美发,我们通常都会说“做头发”,专指对头发进行的烫、染等活动。在人潮涌动的马路上我们可以随意地观察到,大部分女性都对头发进行了细致的修饰。特别是站在时尚前沿的女士,对打扮头发这件事情,更是趋之若鹜。“烫头发”对于很大一部分女性来说,不再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尝试,而已经成为习惯,深深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沪上烫发之开端
类似烫发的美妆技术,据称在古埃及时期就已存在。著名的“埃及艳后”克丽奥佩托拉七世(Cleopatra VII)烫发的方法是往头发上抹稀泥之后,卷在小木棍上,利用阳光照射烘干,然后把泥土剥掉,头发就此被塑性,这大概可视为“水烫发”的鼻祖。
近现代的烫发技术是源自西方的发型塑造。1905年,德国人卡尔·奈斯勒(Karl Nessler)发明了碱液洗头烘干烫发的技术,卷发的时间延长,被称为是Permanent Wave。此后在一战期间又发明了用碱和蒸汽使头发卷曲的技术,随后电烫也应运而生。
1908年,英国The Ladies field 中刊登的A Permanent Hair Wave广告
从专业原理上讲,烫发被定义为打开角质蛋白的二硫键的组合、改组然后关闭等的过程。通俗讲,就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改变头发形状的技术,其后发展出包括电钳烫、化学烫、负离子烫和生物烫等等。
近代以来,上海在吸纳外来文化的速度和广度上一直走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前列,烫发当然也不例外,它在欧洲流行不久,便于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上海。
1922年4月8日《申报》上就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上海新开新源理发所:开设四川路宁波路口朝北洋房内,有新式电汽烫发,宽大安乐椅子九位,一切俱全净洁卫生,应待周到,择吉于三月十一日开张,如蒙诸君赐顾,不胜优待,本主人告白。”
由此可见,近代烫发技术在上海的商业运营至少已有百年历史。
1922年4月8日《申报》上的这则“新源理发所”广告中已经明确提到“新式电气烫发”
而且当时的设备几乎也是与海外同步的。1923年5月14日《申报》上的一则电器广告中这样描述道“烫发器,式样人人悓爱,应用尤极便利,且可省去各种燃料之费,目今蓬松梳髻时行,妇女不可不备……”随着烫发技术在沪上的流行,相关技术人才也就越发吃香了。
1928年11月30日《民国日报》一则“商界新闻”报道,短短百余字,却透露出很多信息:“南京路华新公司附设之理发所,久为各界赞许,现更精益求精,特聘新由巴黎回沪之赵承恩君为技师,查赵君毕业于巴黎美容专门学校,对于电烫发、水烫发研究十余年,尤以电烫发水烫发为最特色,虽经滚水亦不变样,故连日往烫发者络绎不绝。”
1926年8月24日《时事新报》刊发消息“华新添设女子理发”,其中提到“近鉴于女子剪发烫发两种日益增多......”
1928年11月30日《民国日报》一则商界新闻报道“华新聘巴黎理发师”
这里有必要向各位读者交代一下上海理(美)发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大背景。按相关志书记载,该行业在上海发端于19世纪后期,光绪二年(1876年)江苏丹徒人朱启鹤在虹口武昌路424号开设“升发剃头店”,光绪四年(1878年)戚财福在长治路203号开设“戚合记”剃头店,是较早华商开设的剃头店。光绪十三年(1887年),3位法国侨民在南京路19号开设“巴黎沙龙”理发店。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封建统治被推翻,男子普遍剪辫留发,不仅原有的剃头店、摊改为理发店,又有归国华侨、华商和洋商开设理发店,街头巷里到处出现新开的理发店,使得上海的理发业从近代传统的剃头梳辫向现代的理发方向发展。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发式上,都有较大的变化,这是“剃”向“美”的转化,也是行业历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由于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广大民众,特别是女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女子普遍剪短发,理发店纷纷增加女子剪发业务,使理发业从为男宾服务转向为男宾、女宾同时服务。当时女子发型主要是额前平齐的刘海,两侧齐耳短发。随着烫发技术的引入,女性美发这一广阔的市场被激发,各路商家当然是趋之若鹜。
早期烫发使用火钳烫,用烫发钳加热后将直头发烫成波浪形或卷曲形。中国理发师很快掌握火钳烫发技术,在行业中逐步推广。此后,较为先进的电烫技术也很快得到普及。1928 年上海的杂志上已经刊载了当时欧洲最新的烫发机,并成为当时上海的风尚,时人就认为“摩登女士以卷发为美”。20 世纪 30 年代初, 上海《玲珑》《时事新画》等各类画报上就刊登有不少烫发女子的照片。
1926年3月21日《申报》刊发一篇题为“上海女子剪发店之调查”的文章。其中可见,当时沪上女子烫发服务业已较为成熟
1928年,上海发行的《图画时报》(第515期 第2页)中的一幅“构造最复杂之烫发机”
1930年10月29日《时事新报》刊登的上海惠罗公司烫发用品广告,其中包括烫发用钳等
20世纪20—30年代,电影业的兴起,也为“烫发”时尚在上海的迅速流行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年的报章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个女明星的烫发的花边新闻。
1932年,上海一本名为《开麦拉电影图画》的杂志上就有一篇题为“布景板·夏佩珍烫发问题”的报道,对上海女星王汉伦在菲律宾斥巨资烫发进行了评论。原文写道:“还记得醉心欧化的女星王汉伦七八年前在菲律宾烫一个发,烫费一百二十元,这种骇人的价值,怎能不使人咋舌,此种费用,除了一班要人之妻妾,其次恐怕只有女明星了。”
而另一篇关于当红影星胡蝶的报道,今天看来似乎是为理发师打广告的软文,不过其中也透露出烫发作为时尚的信息:“胡蝶在去年,我还听得她每次在白玫瑰电烫,今年大概对于收入方面,比较稍为丰富一些,把这一笔费用转移到比白玫瑰更考究的外人所创设的理发店里,同时很严厉地找着了一个中国烫发师……电烫一次以后,可使永久不曾回复原状,但是胡蝶为着美的观念,因此在每一星期总要到这家外国理发店去修理一下。”不仅胡蝶等大牌明星如此,就是一般的影星也是以烫发为时髦。当时的《玲珑》杂志还这样写道:“1933年的时髦装束里,第一样不可免的是将头发烫成Permanent Wave,女星拍戏时,更非烫发不成了。”
1933年,上海知名女性时尚杂志《玲珑》上刊登的部分烫发新样式
当时的南京路、静安寺路(现今南京西路)、霞飞路(现今淮海中路)、北四川路(现今四川北路)以及老城厢都有不少理发美发店。根据《上海工商汇编》记载,1930年前,在现今黄浦区范围内,华商开设的高级理发店就有25家之多,如南京路上的新新公司理发室、华安合群保险公司理发馆,以及唯一、国华、白牡丹、青年会、曼丽、万国、东亚、绮华、大华、鼎记、新南京、华新等等。
1928年7月18日《申报》刊发的“大华理发所今日开幕告示”
1929年5月30日《申报》刊发的“上海第一女子理发店”广告。其中提到“暑天烫发最相宜”
1930年上海发行的《时事新画》(第15期第2页)中的内容“女子盛行烫发式样繁多,图为刘连丽女士所喜用之大波浪纹痕者”
1931年,意大利侨民首先在南京路49号二楼,开办理发学校,由外国技师亲授烫发和水纹卷(扁圈)、理发、按摩技术,这是较早记录的上海烫发及美发美容技术公开教学活动。
客观上讲,外国理发师高超的技术和新发型的设计梳理,对提高上海本地理发师技术起到了促进作用。当时大光明理发店老板朱博群就向一位希腊商人学会了做电烫药水,而后自行研发生产第一代国产烫发药水,终结了上海市面上洋商烫发药水独霸的历史。此外,著名国货品牌广生行也生产烫发药水。
1937年1月11日《申报》刊发的广生行“双妹老牌”系列美容用品,其中就包括烫发油
据资料记载,当时在高级店家电烫仍需大洋15元。式样主要是各种波浪式,针对的主要是高端客户群。同时,为适应逐步大众化的市场需求,普通市民时常光顾的中、低档理发店也开始增设美发烫发服务项目,烫发行业竞争日益剧烈。
烫发最早流行于高收入阶层,时人曾这样对比:
在几年前,烫发的风气,尚未大盛,加之价钱太贵,所以妇女们除了舞女、交际花、电影明星等之外,其余的可说是绝无仅有、寥若晨星…… 开烫发风气之先的往往是高收入,同时又游离于中国传统观念之外的女性阶层。但不久后,却大大不对了……如今理发店多了,价钱也便宜了,所以不论公馆中的姨太太,学校里的女学生,以及娘姨阿妈、丫头大姐等,谁都有资格踏进理发店去,花费四角大洋,把头发烫成各种花样……
当时有报纸还这样夸张地写道“上海滩的女人,包括七八岁的小姑娘到五六十岁的老太婆,百分之九十九是烫头发或做成各种形状的……”女性烫发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使得整个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上海理发业理发店已发展到2000多家,其中高级理发店有200家,已具有相当规模。理发业行业组织,上海市理发商业同业公会也比较健全,行业经营等级分为特、甲、乙、丙4等,每等分为正、副2级,成为4等8级,由同业公会制订统一的分等级价目表收费。
1929年7月《申报》的一则爱乐宫理发所广告中,女士烫发仅为六角
1930年1月9日《申报》刊发的鲍罗美容室广告,号称“沪上第一服务”,而烫发也只要一元
风口浪尖上的烫发
20 世纪 30 年代,被称为“民国的黄金十年”,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同时内患外忧又不断困扰着中国民众,社会处在多元文化冲突融合的阶段。烫发作为舶来品,上海开风气之先,然后渐渐风行各地。但是关于它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1931年8月14日《时事新报》报道“歌舞皇后 化妆烫发 火酒爆裂 惨死医院”
首先是安全隐患,关于烫发肇祸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1931年8月13日,知名歌舞明星浦坤英因烫发而导致的火烧事故不幸殒命,在上海滩引起一片哗然。其次,对于烫发的非议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崇洋媚外的思想、有违于传统的道德、浪费和奢侈、不符合健康、审美观念。这样的非难不仅诉诸口头,还转化为实际行动。
1934 年,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所谓的“新生活运动”,涉及到具体生活行为作风的有:禁止行路吸烟 、衣冠必须整齐、取缔妇女烫发、提倡服用国货等。1935年1月,南京政府发出通电,“禁妇女烫发,以重卫生”。紧接着南京方面又下达《关于禁止妇女剪发烫发及禁止军人与无发髻女子结婚》的命令。当年“取缔烫发”居然被列成为政府施政的工作重点,也算是奇葩了。
有历史和民俗学者分析,当时政策的出发点主要是从“节俭”“传统”方面考虑。烫发是舶来品,因此被称为是外国人挖空心思挣中国人钱的工具,有评论称“那碧眼黄发的洋鬼子, 最会迎合我们中国人的心理,挖空心思,想出千奇百怪的新鲜花样 ,来吸收中国人的金钱,在那顶上功夫的剪发一层上,也会别出心裁,最早不过钳子烫发, 现在又普遍着电气烫发。” 这些在上海滩乃至全国迅速流行开来的技术被称为“奇巧淫技”,实为敛财之术。
事实上,烫发进入中国之初,价格确实昂贵。“新生活运动”对于烫发的攻击,也主要从这个方面着手。1935年《妇女月报》中提到“务使我国妇女能崇尚朴素,保持固有之美德 ,所谓改革蓬发烫发者,其真意不外乎此 。”许多公文中,烫发也都会与奢侈联系在一起。
另外,当时传统思想在社会中依然占有强大的地位,不少习惯了发髻的国人,对烫发在审美上并不认同,有人觉得女子的美在于天然而不是修饰,有评论写道:“如女子美,在于自然,因修饰而得来的美,反而会遮掩她们原来的美, 上海社会上一般将头发烫得乱蓬蓬的,活像一个 '鬼王’,真是难看。”(上海出版《摄影画报》1934年第十期)
1934年12月23日,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局颁发的“烫发禁令”
南京政府相关禁令发出后,许多省份闻风而动。北京、四川、江西等地相继出台《取缔妇女奇装异服办法》等规定。上海也开始取缔妇女烫发,“上海新生活运动促进会”还命令警察予以监督实施。然而,在风气自由开放的上海,这种用强制力来干预妇女发型的措施,受到广大妇女群体的反对。在当时的报纸上,对此也多有批评之声。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反对之下,在领时尚风气之先的上海,取缔妇女烫发渐成一纸空文,未能继续推行。
著名女星周旋在《新影坛》(第七期)封面上的烫发造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不烫发”成为一种爱国姿态,倒也是颇具有积极意义。当时上海影响力最大英文报纸——《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译丛周报”刊发过一篇中英文对照的文章题为《The doomed “Permanent Wave”in China》(从烫发谈到战事的中国妇女)。其中写道“从无数活动与战事看护和救治组织及战事服务团的女爱国者的头发上,不见了 Permanent Wave (永久的波纹,指烫发),这种波纹在战前是极为流行的……中国的女孩子醉心于摩登,从美发店里获得了她们向往的卷曲的美发,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许多美发店也收起了烫发工具。”
1945年,抗战胜利后,理发烫发行业有所复苏。或长或短,各式卷曲的美发,依然是上海女性追求的目标。1947年,一部热映的电影还将喜好烫发的女明星与上海理发行业阴差阳错地纠缠在一起,这就是“《假凤虚凰》事件”。
该片由上海文华电影公司出品,讲述一个围绕征婚、应征而展开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桑弧编剧,黄佐临执导。石挥扮演杨小毛,李丽华扮演范如华。影片辛辣地讽刺了当时金钱至上、追逐权势、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揭示了底层市民的艰辛和无奈,歌颂了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可贵品质。
但是,该片中的一些镜头可能涉及较为敏感的地域歧视,这就引起了上海理发同业工会的不满,认为影片是在丑化、讽刺、嘲笑某地域人士及理发师群体。
1947年7月11日上午,《假凤虚凰》在大光明大戏院试映。800余名理发师闻讯赶来,将大光明门口堵得水泄不通,口号声、叫喊声此起彼伏,坚决要求停止放映,还有人在《假凤虚凰》广告画上打叉。一些情绪激昂的理发师与入场观众扭打,造成数人受伤。经警察局劝说,文华公司宣布暂停试映,众人才散去。
当年上海媒体上的报道,《假凤虚凰》引沪上理发业抗议,主演李丽华和石挥烫头理发都被迫换地方
1947年7月12日《申报》关于《假凤虚凰》风波的报道
《假凤虚凰》事件当年是沪上轰动一时的新闻,后经多方调解,才得以平息。而主演李丽华也因此被迫更换日常烫发的店面,以免再生事端。此后,随着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垮台,那个已是形同虚设的“烫发禁令”也早已无人关心了。
新时代新时尚
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社会风气转变,人民崇尚俭朴生活,烫发、美容化妆减少,加以行业中高、中档理发店原有服务对象大部分消失,业务清淡。随着公私合营的推进,大批店面停业、合并。而且大部分业务也仅限于理发,并无烫发服务。
20世纪50年代,上海王开照相馆拍摄的女士烫发造型
1958年9月3日《新民晚报》报道“徐汇区理发业节电,妇女烫发化学化”
“文化大革命”时期,理发业受到破坏,烫发、美容化妆被取消,烫发机、大吹风被砸烂。历史悠久的名店大户招牌也被改名,南京理发公司被改为工农兵,百乐理发店改名新风,紫罗兰被改名永红等。但是人们对美追求的天性是无法磨灭的,据一些老人回忆,“文化大革命”后期,一些市民,特别是有些社会阅历的女性都会在出席重要场合前,找门路,想办法偷偷地烫个头发。
也有市民回忆,当时去一家知名国营理发店,问起:“师傅,现在允许烫发了吗?”得到的回答是小心翼翼地说:“现在还没有公开允许烫发,但有所松动。因为根据上级领导的有关安排,店里可以为少数因外事演出需要的演员或者是特殊需要的人烫发,但一定要凭县级以上的介绍信,否则是不与烫发的。”
1978年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女性对美的强烈渴望似乎在一夜之间苏醒了。最先体现在自我形象的变化上,而自我形象最醒目、最标志的改变就是头发。
1978年11月6日《解放日报》的一则图片新闻。卢湾区理发行业举行女式烫发操作表演
1979年,上海一家理发店内的女性顾客正在烫发。虽然衣着仍旧保守,但爱美之心已溢于言表
图片摄影 | 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一些家庭已经开始用烫发来打扮女孩子
爱美的年轻时髦女士纷纷烫起卷发来,虽然只是把头发弄卷,并无任何造型可言,然而对大多数女性来说,这不仅仅是在追逐潮流,同时还极大地彰显了她们与众不同的勇气和打破陈规的魄力。与到店里烫发不同的是,她们都是买了发卷自己做卷发。当时,上海的马路上,弄堂里经常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顶着满头的发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而此时,上海的理发店也纷纷开始恢复烫发美发服务。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理发行业贯彻“分档经营,适应多种消费”的经营方针,恢复和发扬经营特色,并且积极改善经营条件,更新设备,增加新的服务项目,提高行业技术服务和管理水平,使企业面貌有较大改变。1981年,从日本、德国引进新颖理发设备,装备新新、华安、上海、南京4家特级店。1983年,又以仿进口的高级理发椅、美容椅、大吹风,改善了16家特级店的设备条件。
20世纪80年代,女性烫发在上海渐渐形成高潮。一头漂亮蓬松的卷发,或大或小的飘逸波浪是突显女性气质和自信果敢的最佳方式。据一些市民回忆,当时去店里烫头发可是一件大事体。代价很大,除了赔上几乎一整天的时间,还要忍受阿摩尼亚的巨臭,最恐怖的还是烫的过程。因为那确实太烫了!头发被烧红的钳子卷过,糊掉的发梢发出“嘶啦嘶啦”的响声,确实有些“毛骨悚然”。再就是那种高悬在理发座椅上方的烫发器。一个大大的圆盘,一圈挂着数十个拖着电线的铁架子。当开好了阡陌、所有头发被绕到铁皮杠上并涂满氨水后,理发师便将铁架子们分别连接在头顶那些个铁杠子上,打开电闸。铁夹子的温度不断升高,不一会儿烫发者的头皮就吃不消了,但此刻必须忍耐,充其量就是理发师递一把扇子给你让你举着手向顶上猛扇。简直无异于“酷刑”。
这些还不算完,最费时的是做发。即把烫完的头发在圈成N多个类似刨花的小卷子,最开始纯粹是用手卷,卷成后以一个小黑卡子固定,再后来有人发明了塑料圈圈,进化了一过程。全部卷毕,把头送进大罩子里加热定型。即便如此折腾,每次刚烫完的头发僵硬得如同一坨没发好的面团,堆在头上,毫无美感可言。一般要在数周后发型才能够开始趋于自然。这么痛苦的事情,女性却对其乐此不疲。究其缘由,只为了赶时髦,为了美!
20世纪80年代,沪上流行的部分烫发式样
198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名师美发技艺》
20世纪90年代,上海理发业又有新的发展。1991年及以后的几年中,新新、华安、沪江、南京等店又陆续投资3000万元,装修店堂,引进国际先进美发烫发美容仪器设备,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成为上海第一批超特级美发美容企业。特别是新新美容城有六层大厅,是上海理发业规模最大的美发美容企业。全市以新新、华安、沪江、南京4家超特级店为首的40家特级店,装潢华丽、设备新颖、项目齐全,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经营上各有特色,由以各式女士烫发受到国内外顾客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时髦女性最先受到西方时尚潮流的影响。不仅仅走在潮流尖端的影视明星争先恐后地追逐潮流,就连普通百姓也开始渐渐接受这股“欧美风”。此时,女士头发的样式更加变化多端,出现了波浪式、油条式、刘海式、丹凤式、干花式等发型。同时,直发可以烫成卷曲形,卷发也可以拉成直发,还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将头发染成银白色、金黄色、火红色甚至绿色、蓝色、栗子色……
而此时,上海美发烫发市场的服务供给也日益丰富。很多个体发廊(以广东、福建、浙江温州地区来沪从业人员居多)、合资独资企业都进入这个巨大的市场,这些店家的业务对沪上传统的理发行业带来了一些影响,但也弥补行业网点的不足,爱美的上海女性出门烫个头发也渐渐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1995年,上海一家美发店中烫发场景
图片摄影 | 陆杰
1995年,南京路步行街沿街商铺为吸引顾客,举办露天烫发美发展示活动
图片摄影 |王溶江
20世纪90年代,上海很多家庭中都会有这样一套便携式烫发设备
21世纪,随着经典个性化和消费时代的到来,美发烫发造型不再为某一种潮流所主宰,复古和创新融合贯通。就连20世纪的经典,风靡百年的烫发也是花样百出。上海的各类美发机构中,筷子烫、负离子烫、离子烫、陶瓷烫等等,不胜枚举,目不暇接。随着时尚潮流的千变万化和美发技术的不断提高,发式已呈现异彩纷呈的百变格局。
上海作为“时尚之都”,流行的烫发样式更趋于“自然、怀旧、环保”为特征。讲求简洁、动感、随意,这正好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相适应。发式以自然、飘逸、随和、动感的中长发式为主流,在多样化、个性化的审美追求下正逐渐系列化,卷发型直发型、披肩型、半弧型,别具韵味,各具风釆。在审美趣味上追求高雅、自然、靓丽,并与服饰和肤色相搭配,尽显上海女性对美的个性追求。
结尾的话
百年前,烫发技术进入上海。在当时的社会上摩登女子以其为荣,并带动其他女性效仿,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风潮。有关它的讨论和争议,最终还是在“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的终极话题下,烟消云散。烫发美发给广大女性朋友带来的愉悦感是无法替代的。
改革开放,在短短四十年中,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最具历史意义的变革。今天的中国女性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有自信和勇气,她们敢于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烫发样式同样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对于美的追求,对个性的追求,无不浸透着女性对自我的尊重和认同。END
恭祝各位女性朋友节日快乐
参考资料
《上海市志(1978—2010)·风俗方言分志·风俗卷》(审定稿)《上海通志》《上海饮食服务业志》及各区县志
涂鸣华:《时尚与政治的纠葛_民国时期中国女性烫发的媒介呈现》;刘扬:《中国发式三十年(1978—2008)》
《申报》资源:爱如生申报数据库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