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的母亲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蔡襄为官刚直敢谏,谥“忠惠”。
蔡襄一生忠孝两全,在朝廷他“一身藏正气,两袖重清风”;而对自己的长辈,他又非常孝顺。他的秉性离不开其母亲的教诲,他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影响了身边的亲人。
蔡母,名叫卢节。史书称赞她性格和善、宽厚仁爱、勤俭节约。她侍奉自己的公婆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她“事长慈幼,既勤且俭”“久而宗族和,乡党化”。这种安谧而又勤奋的家庭氛围,为蔡襄专心攻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在莆田流传着有一个卢节教导子女的故事说,蔡襄的家门前有一棵松树,卢节常以眼前的松树作为例子,教育蔡襄兄弟:青松不畏寒,在腊月凛风中还兀自挺拔,这是一种高风亮节;以后你们如果担任一官半职,要记住一定要有风骨,为国为民,尽忠尽职,养成高尚的品格,不能有半点作恶之心。
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从外地重新回京任官。仁宗皇帝令他书写《孝经》。书成之后,皇帝大喜,御笔大书“君谟”二字赐给蔡襄,并且称赞道:“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这是当朝皇帝对他的极大赞誉。而后,仁宗皇帝还下诏,赐冠帔给在京的蔡母卢节,后又封“长安郡太君”,旌表蔡襄一家的门风。那么,蔡襄一家代代相传的是什么品质呢?
蔡襄曾经写过一篇家训——《论忠孝》,开篇这样写道:“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这里,蔡襄很明显地表达出了“忠孝”之意。
蔡襄的孝顺是出了名的。他秉持了我国传统的孝道,认真侍奉母亲。他事亲之至诚,令人感动。蔡襄成婚后,一度把母亲接到官舍同住,但父亲在家,他怕父亲感到孤独,请求回家乡就职。父亲去世不久,蔡襄再次受命任职福州,他担心母亲在相同的环境里过于思念父亲,损伤身体,便上书请求改任他职。

△蔡襄《澄心堂纸》帖

蔡襄不单注重一个“孝”字,更遵从“一身藏正气,两袖重清风”的为官之道,力求公正清廉,恪尽职守。他秉持正气,力挺范仲淹,乞罢宰相吕夷简;提议在御史台置言谏御史,让御史兼言谏之职,为台谏合一开了先河;在地方上任职,他“广植树”“兴水利”“建大桥”“减税赈灾”……一系列做法让人看到了蔡襄的尽忠、为民。
其实,说起来,蔡襄的“忠孝”“民本”等思想,是他所受的教育和家庭影响的自然结果。蔡襄的外祖父叫卢仁。据记载,卢仁性格仁善,庄重自持,待人以礼,从不说粗俗谑浪之语。他也很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蔡襄五六岁就跟着卢仁读书识字。这一段经历潜在地影响了蔡襄的为人之道。可以说,他学到了外祖父卢仁的做人风骨。

△蔡襄督造的洛阳桥

蔡襄成人之后,确实记住了长辈的教导。从他拒绝为温成皇后书写碑文一事就可见一斑。张贵妃生前备受仁宗宠爱,去世后,仁宗悲悼不已。有一班臣子为了迎合皇帝,提出追封张贵妃为皇后、为其立庙等许多不合礼法的建议,遭到蔡襄等人的反对。为了维护礼法,蔡襄拒绝书写碑文,不怕触犯最高统治者。
蔡襄做人、做事的风格也影响到蔡家一门老少、亲戚故眷。
蔡襄的胞弟蔡高一直以来都受兄长的影响,为官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庆历元年(1041年),京师发生瘟疫。蔡高不幸染上病疫,死于任上。“其妻程氏,一男二女皆幼。县之人哀其贫,以钱二百千为其赙。程氏泣曰:'吾家素以廉为吏,不可以此污吾夫。’拒而不受。”蔡高如此中正,其妻有如此见识,实在古来少有。
蔡襄有一个儿子叫蔡旬。他婚娶之时,不尚铺张,将婚礼办得很简朴。这一点,正是得到了蔡襄的“真传”。蔡襄为官之时,曾经写过《福州五戒文》《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碑》等,提倡整饬吏治,力戒婚丧习俗的奢靡浪费。在其倡导下,地方颓俗为之一变。等到蔡旬娶妻之时,自然也受到蔡襄的影响。当时的人们对蔡旬的做法很是佩服,一直称善。
蔡襄还有一个曾孙蔡洸。他为官时时感念民生艰辛,一生清廉,即使官至户部尚书,也没有多少积蓄。根据历史记载,蔡洸卸任回乡时,两袖清风,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只得将朝廷赐给的银马鞍典卖了才有路资回去。这样的清廉,是蔡家一门世代相续的。
蔡家良好家风的例子不胜枚举。蔡襄承先人的风骨,又启后辈的风气。蔡襄过世之后,后人谨守家训,并以此为荣,代代传承。
△蔡襄少年时曾读书于虎岩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