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坐堂 皮肤科病诊治绝招99 过敏性紫瘢
过敏性紫瘢
过敏性紫癜又称为变应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血管炎。以皮肤或粘膜发生紫红色斑、淤点,伴关节疼痛、腹部症状及肾脏损害为特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发于春秋两季。
本病病因复杂,细菌、病毒、食物(鱼虾、鸡蛋等)或药物(水杨酸类、抗生素类、巴比妥类)均可诱发本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过敏性紫癜又称为变应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血管炎。以皮肤或粘膜发生紫红色斑、淤点,伴关节疼痛、腹部症状及肾脏损害为特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发于春秋两季。
本病病因复杂,细菌、病毒、食物(鱼虾、鸡蛋等)或药物(水杨酸类、抗生素类、巴比妥类)均可诱发本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有哪些症状?
1.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继而在四肢伸侧发生针头、米粒及指甲大小的紫斑,多对称分布,以小腿先发,可扩展到踝部、膝部、臀部及上肢,紫斑成批出现,稍隆起皮面,2-3周变褐色而消退。
2,一般无全身症状。可反复发作,有时在紫癜基础上可出现水痘等。
3. 3岁以下儿童,头皮、手、足、眼周可发生水肿。
4.病程4-6周,病程长者可达1-2年之久。
5.仅有皮疹者,称为单纯性紫癜或皮肤型紫癜。
6.紫癜伴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肾损害者,称为肾型紫癜。
7.紫癜伴发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者,称为关节型紫癜。
1.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继而在四肢伸侧发生针头、米粒及指甲大小的紫斑,多对称分布,以小腿先发,可扩展到踝部、膝部、臀部及上肢,紫斑成批出现,稍隆起皮面,2-3周变褐色而消退。
2,一般无全身症状。可反复发作,有时在紫癜基础上可出现水痘等。
3. 3岁以下儿童,头皮、手、足、眼周可发生水肿。
4.病程4-6周,病程长者可达1-2年之久。
5.仅有皮疹者,称为单纯性紫癜或皮肤型紫癜。
6.紫癜伴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肾损害者,称为肾型紫癜。
7.紫癜伴发关节疼痛及关节肿胀者,称为关节型紫癜。
如何治疗?
连翘20克,紫草12克,丹参12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赤芍10克,旱莲草30克,白茅根30克,广三七(研末冲服)3克。
*皮肤紫癜小而稀疏,兼表证,加金银花10克,板蓝根15克;
*紫癜密集或呈大片状,泡状,加生石膏30克,犀角粉3克,黄连6克;
*关节肿痛,加忍冬藤15克,黄柏10克,木瓜10克;
*恶心呕吐,加竹茹10克,黄连6克;
*腹痛,加生白芍15克,元胡12克;
*大便下血,色鲜红,加地榆炭10克,槐花10克,黄柏10克;
*大便下血,状如柏油,加乌贼骨12克,茜草10克,白及10克;
*并发肾炎血尿,加仙鹤草12克,小蓟15克,阿胶1O克;
*并发肾小球肾炎,浮肿,加益母草15克,炒山药20克,车前草15克;
*紫癜反复出现,经久不愈,去广三七、赤芍、栀子,加黄芪15克,党参15克,阿胶珠12克。
连翘20克,紫草12克,丹参12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赤芍10克,旱莲草30克,白茅根30克,广三七(研末冲服)3克。
*皮肤紫癜小而稀疏,兼表证,加金银花10克,板蓝根15克;
*紫癜密集或呈大片状,泡状,加生石膏30克,犀角粉3克,黄连6克;
*关节肿痛,加忍冬藤15克,黄柏10克,木瓜10克;
*恶心呕吐,加竹茹10克,黄连6克;
*腹痛,加生白芍15克,元胡12克;
*大便下血,色鲜红,加地榆炭10克,槐花10克,黄柏10克;
*大便下血,状如柏油,加乌贼骨12克,茜草10克,白及10克;
*并发肾炎血尿,加仙鹤草12克,小蓟15克,阿胶1O克;
*并发肾小球肾炎,浮肿,加益母草15克,炒山药20克,车前草15克;
*紫癜反复出现,经久不愈,去广三七、赤芍、栀子,加黄芪15克,党参15克,阿胶珠12克。
外用药:红灵酒外涂患处或外敷紫草油膏。
有哪些单验方?
1.白茅根30克,茜草根12克,紫草根10克,板蓝根12克,瓜蒌根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白芍15克,甘草5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木香3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腹部紫癜。
3.小蓟30克,白茅根30克,栀子10克,茯苓皮30克,冬瓜皮30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肾型紫癜。
1.白茅根30克,茜草根12克,紫草根10克,板蓝根12克,瓜蒌根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白芍15克,甘草5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木香3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腹部紫癜。
3.小蓟30克,白茅根30克,栀子10克,茯苓皮30克,冬瓜皮30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肾型紫癜。
特别提示
1.寻找并去除过敏原,避免可疑药物及致敏食物,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2.注意休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如有感染病灶,应加以去除。
3.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外伤。
1.寻找并去除过敏原,避免可疑药物及致敏食物,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2.注意休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如有感染病灶,应加以去除。
3.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外伤。
赞 (0)